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伶官传序(优秀6篇)正文

《伶官传序(优秀6篇)》

时间:

第 一 课 时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伶官传序(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伶 官 传 序 篇1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  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伶 官 传 序 篇2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中心论点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引证法――《尚书》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1]

伶官传序 篇3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补充多义词

        盛、困、微(见书)

    三、回答问题

    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

        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

    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见板书结构)

    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岂独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

        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

    6、归纳写作特点

        A、材料安排好;

        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

        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

    六、创造思维训练

        联系自身,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

伶官传序 篇4

论坛精华帖:

wcm6638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导入  。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八、课堂练习:

投影仪。

九、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投影片二)

时间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忧劳可以兴国

在于人事

(论点)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国灭               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伶官传序 篇5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补充多义词

        盛、困、微(见书)

    三、回答问题

    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

        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

    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见板书结构)

    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岂独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

        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

    6、归纳写作特点

        A、材料安排好;

        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

        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

    六、创造思维训练

        联系自身,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篇6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

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了解文言词语的省略。

[教学重点]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永忠”。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解题:

课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 (x ) 宠幸的伶官(伶人──乐工,伶人做了官称为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呜呼! 盛 衰之理,虽 曰天命,岂非 人事哉⑵!原庄宗⑵之

( 国家和朝代)兴盛衰亡 虽然 (由于)

原:动词,推究事物的本源,如“原君”

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和 他 天下的原因 就 这个道理

其:代庄宗之:代天下 所以:……的原因 之: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世言⑶晋王之将终⑷也,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⑸,

世人说 死的时候 拿 箭 梁王是 仇人

燕王,吾所立⑹,契丹与吾约 为 兄弟⑺,而 皆背晋以归 梁。此三

是我立他做王的 订盟约结为 可是(他们) 而 归顺 个

约:名作动,订盟约其:命令副词

者, 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⑻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人 都是 一定 心愿 宗庙里面

其后 用兵, 则遣从事⑼以一少牢⑽ 告 庙⑾, 请 其矢⑿,盛(之)以锦

他以后带兵打仗的时候 部下 用一头猪一头羊祭告宗庙 请出那 三枝箭

用兵:带兵打仗 太牢:牛、猪、羊各一头 少牢:猪、羊各一头

囊,负(之)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 之⒀。

走在队伍前面 保藏

之:代宗庙

方其⒁系燕王父子以组⒂,函梁君臣之首⒃,入 于太庙,还矢(于)先

当他 缚 进入 把箭还给

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着

王,而告(之)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状哉!及仇雠⑴已灭,天下已定,一

气概 昂扬 雄壮极了 消灭 平定

夫 夜 呼, 乱者 四应⑵,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已散,君臣相

军士在夜间呼喊起来 作乱的人四方响应 向东出逃 没等 贼寇 溃散 面面

仓皇:匆忙的样子

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断 发,泣下沾襟⑶,何其衰 也!岂 得 之 难而

相觑 去的地方 对天发誓截断头发 多么 丧气啊 难道是得到天下

其:表疑问语气

失之易欤?抑⑷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 欤⑸?《书》曰:“满 招 损,谦

还是 痕迹 出自于 人事吗 骄傲得到损害谦虚

本通原,名作动,推究事物的本原

得 益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⑺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谨慎得到益处 安乐 自身 这是 道理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故方其 盛也, 举⑻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

当 后唐强盛的时候 所有 竞争

举:全,所有

困 之⑼,而身死 国 灭⑽,为天下笑,夫 祸患常积于忽微

围困了他 而他自己中流矢而死国家随之灭亡 被 耻笑 人生的 在微小的

为:表被动忽 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⑾, 而智勇 多 困于所溺⑿, 岂 独 伶人 也哉?

事上累积而成 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惑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智勇:形作名,智勇的人于:表被动

第 二 课 时

简析课文:

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内容着重在议论。(正文──论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一开头,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作者在这里虽未完全否认天命,但强调国家(或个人)的盛衰,“人事”是决定性的因素,紧接着便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论点的正确。评论唐庄宗,是全文的重要内容。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要评论唐庄宗,就要从他的生平大事着眼,唐庄宗平生的大业,就是谨遵父志,消灭仇人。这一段分两层叙述:

1.较详细地叙述了晋王的临终遗嘱。

2. 叙述唐庄宗接受三矢后,对待三矢的严肃的态度,也正表现了他对待父亲的严肃态度,他“凯旋”归来,说明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以此论证了论点。可分三层:

1.写唐庄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把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这里突出写一个“盛”字,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志得意满。

2.写他在天下已定之后,丧失警惕,终于招致失败,而且败得那样惨: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里突出一个“衰”字与上半的“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文章开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应。

3.用两个疑问句作结,前一句指出“得难失易”,后一句指出“成败之迹,皆自于人”。这两句虽是疑问句式,但实际意思是肯定的。前一句概括了本段的内容,又回顾了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后一句则回顾了第一段“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既是给庄宗作结论, 也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为了更充实这一论点,作者紧接着引《书》的话“满招损,谦得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理论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这就把“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

第四段:具体指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分两层:

1.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三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是“数十伶人困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2.最后“岂独伶人也哉”一语,为当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训( 实际也为一般人提供教训)。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