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7篇)正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7篇)》

时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 ,感知课文, 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细节探究。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 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期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

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4、 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母爱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温和 独立

父爱 给孩子信心 指导孩子生活 理智 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四、 延伸拓展: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 课后写一篇反思作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2

关键词 留守家庭 教育问题 父亲角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Enhance Awareness of Role of the Father to Reduce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Family

――Rethinking about Children's Education Problems of "Left-behind" Families

CHEN You

(Fujian Shunchang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Nanping, Fujian 353200)

Abstract In the child's growth process,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s crucial. However, in many families in China, it's often overlooked.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eft-behind", to accompany the majority of the children by the mother o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relatives, friends, and educational problem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aying home"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role of the father is crucial.

Key words left-behind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 the role of father

近年来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各地有组织地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以此来帮助那些因“亲情缺失”引起“情感饥饿”的孩子们解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的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关爱替代不了父爱和母爱。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我县有不少农村“留守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还不至于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更多的选择了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舍家弃子,进城打工。他们的这一选择,对于留守子女而言,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带来的是孤独和思恋,引发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为此,本文认为增强父亲的角色意识,有利于让更多的孩子过上正常家庭的生活,减少因亲情的缺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 感悟父爱缺失的教育问题

案例1,父爱的缺失,给孩子带来极端情绪体验。“外表开朗的我,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一年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的父亲,只会将自己的烦恼尽情地向我倾泻,却丝毫不关心我的感受。我太想快乐了,心里却高兴不起来;我太想优秀了,但承受的总是失败的痛苦;我太想有许多知心的朋友了,但面对的总是一个人的苦涩和寂寞……”这是一个15岁女孩倾诉。她在努力寻找,但总是找不到快乐的感觉。心理研究表明,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具有情绪体验迅速性和外露性的特点,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容易由于一些意外事件的出现导致情绪上的波动而干扰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做出不记后果的举动。

案例2,父爱的失度,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小郑今年13岁,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从小是在奶奶家长大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非常短暂,平时电话沟通也不多,父亲表达爱子的方式更多的是物质的给予,他平时只要考试成绩好,父亲总会满足他提出的一切物质要求。爷爷、奶奶管教失控,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十分任性,听不得批评的声音,有一次小郑因为成绩退步被老师点名批评,他觉得很没面子,闪出一个念头不想上学了,于是瞒着爷爷、奶奶到游戏机店里打了一天游戏。后因同学打小报告,他对那位同学大打出手,差点出人命。

案例3,父爱的失时,带来亲情的扭曲。小马小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对爷爷、奶奶的感情胜过父母,7岁时来到父母的身边上学,平时跟父母在一起话很少。父亲平时对他要求很严,他尽管没法理解,但还是默默沉受着。初中二年级开始,不服父亲的管教。一次因为父亲督促其学习,他暴跳如雷与父亲大吵了一架。之后,不仅经常顶撞父母,还经常动手打父亲。心理学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由于小马在这关键期没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他与父亲之间亲情的缺失,酿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案例4,“父爱饥渴症”导致单恋的发生。女生楚楚,因父母离异,她从小就跟母亲一起生活。读初中二年级时,她爱上一位新来的数学老师,上课或下课她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位老师。上课无法集中思考,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研究表明,13岁左右的孩子,对父亲的需要和依赖感十分强烈,这种心理现象如果得不到满足,容易发展成早恋或单恋。单恋者固然会体验到一种快乐,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感受到爱的痛苦。因为他们聚集于心的火热感情无法向自己的爱人倾诉,更不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回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2 努力提高父亲角色的意识

为减少或避免因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的种种问题的发生,呼唤身为成长中孩子的父亲加强责任意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实现“亲情补位”。

(1)要既时接纳、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的情绪。家庭甜蜜、民主、亲密无间有助于孩子体验对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美好的感受,养成良好的性格、积极的心态……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孩子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作为父亲,当孩子主动与你谈话时,你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失望,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给你。常此以往父子或父女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得已巩固。切忌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对孩子敷衍了事。

(2)给孩子丰富的物质保障的同时,更要给予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孩子的生命不是用来填补空白的习题册,更不是任人摆布的活的机械,而是来享受生活乐趣,感受生命的灵动,欣赏自然的绮丽……如果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孩子的精神品质的培养,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家庭中孩子最渴望接触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性格、爱好、行为等都会影响到孩子身心的成长。因此,爸爸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就应该让自己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勇敢、坚强、勤奋的人。

(3)重视亲情陪伴,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在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烦恼。如果这些烦恼不能及时舒解,就会积聚在孩子的心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心灵上产生的不被理解的痛苦和缺少关怀的伤害,可能会延续一生。作为父亲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当孩子遇到烦恼时,爸爸要第一时间察觉,并及时带孩子摆脱眼前的烦恼。在沟通上要注意情感表达,如果能轻柔地告诉自己的孩子,怎样做才会更好,孩子就一定能做得更棒。

(4)学会沟通与交流,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以后,心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赏识孩子,是孩子充满自信、走向成功之路的驱动力。常年在外的父亲要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打电话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此之外,还应经常与孩子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绪等各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高灿编著。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3

[关键词]:高中生 亲子关系 不良亲子关系

高中阶段是我们的学生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当他们升到高三年满十八周岁时,作为学校,我们将为他们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让学生意识到“十八岁,要懂得爱与责任。”然而,在我们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对于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家长来说,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是很乖、很听话、很优秀的,无论在哪里听到的都是对孩子的赞扬,父母对他们非常地放心,因此,很多孩子受到了父母的宠爱。而由此,家长因为放心或外出做生意把他们从小就送进了寄宿学校。当家长在迎接孩子成年的同时,却在高考压力之下,忽视在他们将要成年之时对孩子们的引导,学生往往对自已的人生目标比较迷茫,使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出现严重的违纪现象。

案例一:小陈,家长为了面子通过关系让他进入了重点高中,由于没有与他很好地沟通,他一进校就有抵触情绪,与家长对立,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不到一个学期,就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厌学情绪,上课睡觉,作业不完成,抽烟、喝酒、逃学等现象一一在他身上出现。

案例二:小黄,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从小在寄宿制学校长大,小学初中成绩都比较优秀,并考入了重点高中,家长就更放心了。他在父母眼里是一个让父母引以为自豪的好孩子。可是,到了重点高中成绩在班里只是平平,加上初中时优秀学生的光环没有了,高一下学期开始出现迟到、烫发、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完成等情况,开始与行为规范比较差的学生一起抽烟、深夜爬墙外出,相互包庇,不能明辨是非。

案例三:小赵,父母在生了4个女儿后,东躲生了他。在父母和4个姐姐的疼爱之下长大,而且成绩优异。初三时与一女生交流,开始时父母默许,一切都很顺利。后来,因两家父母关系紧张受到了阻力,再加上学业压力大,多次蒙发跳楼的念头,最后并付诸行动。

高中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由于高中阶段心理急剧发展、遇到种种困难和困惑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造成的,而这一时期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更加强有力地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影响学生高中阶段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父母与高中生不良亲子关系的表现

1.父母与孩子有冲突

亲子冲突是构成高中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与高中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包括一般心理适应、生活满意度、生活目标、无助感、自尊)都有显著的关系。亲子冲突还会导致高中生的各种行为问题,如离家出走、逃学等,长期、激烈的亲子冲突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增多。亲子冲突之所以造成高中生的许多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都不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或者始终以否定一方的需求和兴趣为解决办法。父母通情达理,孩子就会心服口服。一方面,使父母的教育有效;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

高中生中产生亲子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多数家长渴望增强独生子女在今后生活中求职和获得社会升迁的竞争力,而不断强化追求高学历的观念,从而不断从精神上对面临高考的子女施加压力,从学业上给子女加重负担。

2.对父母的依赖

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小赵不能承爱父母给他的压力,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的溺爱。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不。一旦有人对自己说不,他就很难接受。怕挫折是现在学生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3.对子女不关心,其实是一种放任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信任其实是一种放任。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的同时,也有一些父母对子女采取放任,忽视的态度。比如,小黄的父母,从小将他放在寄宿学校,不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成中,对子女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重视不够,不能给予有效地指导,帮孩子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需要判断是非的时候,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引导

1.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家长是关键

家长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伙伴,要参与到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不能任由孩子自生自灭。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切记不要过分干涉,要能及时感知他们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当他们感到困惑时,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要做到这一点,亲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高考压力比较大,亲子沟通要避免把沟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要更多地关注子女的成长。家长学会跟孩子沟通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与家长沟通,这也是父母的责任。在沟通中,家长还要学会倾听。在孩子成绩下降,学习遇到困难,出现违纪行为时,父母更要冷静,认真倾听孩子诉说,细心感受孩子说话背后的意思和感觉,不单靠耳朵听,而是要用心聆听和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一份了解,对孩子的成长就多一份帮助。

2.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一个人只有拥有了感恩之心,并将这变为一种习惯,这个人才能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快乐。教会孩子感恩,给孩子感受快乐的细胞,让孩子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关心,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作为孩子学习感恩第一责任人的父母,要率先垂范,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从不感谢别人,你又怎能责怪孩子不懂感恩呢?父母不能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要重视教孩子如何做人。

3.学校要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创造机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教学步骤: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件)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艾·弗罗姆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6

当我刚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拥有了好多人都梦寐以求并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时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当朋友,亲戚们说,老师都懂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在暗暗自喜。当我参加了濮阳县第二期家庭讲师后,我哭了,哭我的无知,哭我的自大,哭我的可怜。原来在教育面前,我并不富有,只是一个临街乞讨的乞丐。我懂得教育我的学生,我却不懂得教育我的孩子,因为在生活中,人有很多角色,我却只记住了教师这个角色,忘记了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孩子回到家,他本想享受一下母亲的呵护和关心,却只是受到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试想你是那个孩子,你能不崩溃,能不叛逆吗?可见,孩子叛逆,是家长逼出来的。作为老师的我,为了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更需要学习家庭教育。下面我就谈谈这几天学习家庭教育的心得。

我们知道,任何职业都有上岗证,但“家长”的“职业”没有。而且一旦上岗,永远不会因为不合格而下岗,辞不了职,也退不了休。任何产品都有说明书有,但孩子没有。一对没有上岗证的父母,教育着没有任何说明书的孩子,这就是目前亲子教育的现实。这也许正是我们付出一些惨重代价的原因吧?简单的把孩子养大,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复杂的把孩子养大,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还必须成功。这要求家长既要有责任心,还要懂教育。

首先,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跟上教育发展的形势。我们来看看教育的现状,现在的孩子是很难教育的,整个世界都在提倡提前消费,刺激消费,确实跟之前的计划消费相比,大大的提高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民都消费疯了,整个社会都很浮躁,都在攀比。这只能说中国的教育发展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对此,中国的教育体制必须改。虽说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高唱素质教育的口号,应试教育却做得扎扎实实。所以这个艰巨任务就落在了我们这辈家长及教师身上。

再看,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现状,信息时代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匮乏;社会多元,随时面对选择;性发育提前,性教育滞后;应试教育带来巨大压力。所以我们总说孩子叛逆,其实是家长没有跟孩子一同成长导致的。因此需要家长写孩子成长日记,不断反思,多与孩子沟通,这样才不至于落后。

面对世界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规律,这就需要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理念时,遵循以下几点:

1. 爱

李琳曦教授曾说过,人是不会被改变的,除非感受到爱与关怀。可见,爱是家庭教育的开始。那么什么是爱,家长又该如何去爱?

爱是一门学问,爱是一门艺术,爱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一种能力。先获得这种能力,然后再把这种能力转化为智慧,因为爱是需要智慧的。这种转化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尝试,总结经验,内化为家庭教育的智慧。

爱是平等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爱。只有平等,孩子跟父母才能畅所欲言,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成为孩子的朋友。居高临下的爱,只能适得其反。

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无条件的,凡是有条件的爱都是“假爱”。这里说的“假爱”,不是说父母装出来的爱,而是家长不知道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爱。所以要做到真爱,除了要付出真心的爱,还要懂得表达爱的正确方法。例如:大部分家长都会关心孩子的学习,好多家长一到期末考试就会说,如果这次考多少分,就会得到什么奖励之类的话。关心孩子学习是爱孩子的表现,但是这种做法是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觉得是在为父母考试。孩子并没有感受到这种爱,反而让孩子认为父母只爱他们自己。

爱是由被爱方决定的,就是当你爱别人时,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爱,同时也能获得别人对你的爱,总之只有被爱方接受爱感受爱并付出爱,才是一份完整的爱。因此你当付出了爱,对方没有感受到时,你就应该反思,你付出爱的方式对不对。

爱不是溺爱。溺是淹没的意思。试想你的爱就像水,你把孩子淹没在水里,这时孩子就会在水里挣扎,但是你还是不停地把孩子往水里按压。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孩子被淹死在水里;另一种结果是孩子挣扎出水面后,一定会报复那个把他按在水里的人。看看今天的富二代们,他们是溺爱最典型的牺牲品。

2.尊重

尊重孩子的人格,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积极心态。孩子只有受到父母尊重,才会尊重父母,相信父母,与父母亲近,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你的家庭教育才能实施。

例如:一次婚宴上,有两个母亲都带着10岁左右的女儿。当婚礼还在进行,婚宴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两个女孩几乎同时伸手去拈桌上的菜吃。母亲甲:悄悄地拉了拉女儿的后衣襟。母亲乙:用筷子敲女儿伸出的手。同样问题,不同动作,不同结果。母亲甲,尊重孩子,朋友般的提醒。母亲乙,家长式教训,伤孩子自尊。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家庭教育就在我们的动作中。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一流孩子用眼神教,二流孩子用语言教,三流孩子用棍棒教。所以在在家庭教育中,多与孩子用眼神交流,鼓励的眼神,欣赏的眼神,信任的眼神等等;少用言语进行唠叨型教育,孩子们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家长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静静的倾听,然后给他们一个安慰的拥抱;杜绝用棍棒教育。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你打骂了孩子,那么你的家庭教育就已经失败了。

3.接纳

孩子需要理解,需要无条件的接纳。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我们不仅要接纳孩子的优点,还要接纳孩子的缺点。著名诗人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学习好的孩子需要爱,学习不好有问题的孩子更需要爱,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包容。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例如:家长宋说,我和三个好朋友经常带孩子一块玩,我儿子好多时候不如其他孩子表现好,比如背古诗、识字,人家都会他不会,每次我都气得打孩子,打完后孩子哭,我也心痛得抱着孩子一起哭。我的儿子是不是有毛病?我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来访者的儿子3岁半,另三个孩子一男两女,最小四岁,最大四岁半。)在这案例中,家长宋不懂孩子的成长规律,盲目攀比,过高期望,虚荣心强,方法粗暴。首先应该接纳孩子的不足,孩子身上出了问题,然后再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先改变家长,再改变孩子。因为李琳曦教授曾说过,接纳是改变的开始,谁痛苦谁先改变。

4.信任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信任孩子,还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这样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孩子与家长平等沟通,达到和谐的亲子关系。

例如:因星期日下午儿子不上学,便和同学一块儿进午餐,三点左右才回家。到四点多钟,老公说:“儿子没有休息,在玩电脑。”我说:“不会吧,一般情况下星期六晚上玩过了,星期日下午就不玩了,洗洗澡就休息。”老公说:“我怎么听到电脑的声音?我要跟他谈谈。”这时我心中也不愉快。一会儿,老公忍不住了,就敲了敲书房的门,婉转地说:“儿子,你不洗澡吗?”儿子说:“不洗。”大约过了三十分钟,我又说:“你不休息吗。”儿子这时生气地说:“正在休息,在我房里,楼上的响声让我无法休息,我只好到书房休息了。”我感到儿子向我发脾气,我也很生气。五点四十,他起床吃晚饭。我说:“楼上的响声让你无法休息,是吗?你爸问你是否洗澡,我让你休息,影响了休息,很发急,是吧!”儿子说:“虚伪、虚伪、你们真虚伪!你们还不是认为我在房间玩电脑,旁敲侧击,你们直说不行了吗?”我不好意思地辩解:“我主要是认为你平时学习紧张,睡眠不足,心疼你,想让你多休息。”在这个案例中,父母虽然没有直接说儿子在玩电脑,但实际上是怀疑儿子玩电脑,让儿子有了被误解的感觉,所以,儿子很有情绪。我们这种做法是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是很容易刺伤孩子自尊心的,因此,误判不如不判。

5.赞赏

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放大这些优点。父母应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自我成就感。

例如:小学三年级小宋在写英语作业。我上前一看,小宋掩盖住不让我看。我说:“我不会英语,我想让你当我的老师,教我学英语。”这时他才让我看。我翻开本子就找他写得漂亮的单词,夸他写得漂亮,并让他教我读单词。小宋既高兴又认真的教我读单词,俨然一个小老师的形象,甚是可爱。大夫在旁边一边忙自己的事,一边听我们的谈话。谁知,这时宋大夫说:“这孩子太费劲,如果不调皮捣蛋,写得还可以。”小宋听后向父亲努努嘴,并“哼”了一声,不高兴地合上了作业本,不再教我读单词了,良好的氛围被父亲的一句话破坏了。这个案例中的“我”是一个懂得赞赏孩子的人,“我”通过向孩子示弱,使孩子感到在“我”面前他是一个强者,找到了自信,同时也是对我信任,从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但是父亲的话,不仅摧毁了小宋在我心中的形象,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更有甚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同时,也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父母们要相信:没有笨孩子,只有潜能尚未开发出来的孩子,只要父母看重自己的孩子,懂得赞赏自己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

6.责任心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教育必须有责任心。没有管教的教育,没有约束的教育是伪教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绝不能姑息纵容不能顺其自然,放任自流,要严加管教。

7.时间

和谐的亲子关系,源于真诚平等的沟通,沟通需要充足的时间。时间不仅要充足,还要提高时间的质量,父母要充分运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以上几点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教育是一个生命换醒另一个生命,是启发孩子内在的动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自我成长。不是靠父母的推与拉来教育孩子的。正像一辆要前进的汽车,必须首先启动发动机,只靠外力推车,既费劲又没有效果。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7

溺爱孩子的恶果

护短会使孩子走向犯罪

今年春节后,某歌唱家的爱子再一次摊上事,并且摊上了大事,他那不争气的小子涉嫌被刑拘。针对这一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有位评论家直言不讳地说:这位歌唱家说到底是“贾母心态”害了自己的孩子。多年前,这位歌唱家接受采访时就说:“不打儿子,舍不得,有时真想打……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就先掉下来了。”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贾母心态”。

笔者并不否认这位歌唱家对孩子艺术上的培养是成功的,但他对孩子做人方面的教育却是失败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犯了过于溺爱的错误。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好的。当孩子在做人处事上出现不良倾向时,做父母的千万不能迁就,更不能有“贾母心态”式的护短行为。不然,孩子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在这个孩子第一次犯事时,其父亲曾含泪向受害人鞠躬道歉,并说:“宁愿你们用棍子把我打一顿。”意思是愿意代子受过。父母爱孩子乃人之常情,可过分的溺爱就是害了孩子。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时候对其严格管教而不是毫无原则地溺爱、包庇,父母就不会吞下因溺爱而酿成的苦酒。

迁就会使孩子任性、不节俭

同事小周有个15岁的女儿。一天,小周加班,直到天黑才回家。回家后,小周看见女儿没吃饭,心疼地问:“宝贝,你饿不饿?”女儿怒气冲冲地嚷道:“你怎么才回来?这时候了你说我饿不饿?”小周有些歉疚地安抚女儿:“宝贝不要生气,我这就去做。”于是,小周拖着疲惫的身体,很快给女儿煮了一碗面,端到她面前。

当小周有些委屈地对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我心中极不舒服。一个15岁的女孩,连一碗面都不会煮,这样的孩子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孩子的优良品质是从小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如果家长对孩子总像贾母对宝玉那样溺爱娇惯,恐怕孩子“树大”也不一定“自直”。

如今,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许多父母对孩子花钱几乎是有求必应。可是,从几元、几十元到几百元的玩具,孩子玩不了几次就扔在一边废弃了;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名牌服装,穿不了几次就扔掉,要求家长买新的;孩子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超市里,我们经常看见孩子自己动手挑选食品饮料,家长毫不在乎地慷慨买单。有的孩子,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撒泼打滚。此时,家长往往表现得很无奈,只得妥协。在“贾母心态”的溺爱纵容下,孩子取得了一次次胜利,之后就会一次次地重演。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和任性的不良习惯。

过度疼爱会伤害孩子

去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发生了一起因孩子赖床不肯起床吃早饭、母亲失手掐死13岁孩子的惨案。这起惨案的诱因,是母亲过分疼爱、关心孩子,而孩子的表现却令母亲失望。这位母亲很疼爱孩子,儿子身体不好,她照顾得很周到,买补品、买药,天天围着儿子转。学校离家的距离只有500米,考虑到安全问题,她每天还是坚持接送孩子。这位妈妈不仅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比如日常的作息时间,孩子必须遵守。然而,孩子毕竟年纪小,难免做事拖拉。久而久之,孩子拖拉、懒散的毛病就像一根刺,让妈妈大失所望。在不可能对孩子置之不理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焦虑、烦躁占据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孩子令人闹心的表现一件件地在她的心里堆积起来,就像一座火山,最后的爆发让她情绪失控,失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孩子。

惨案发生后,熟悉这对母子的人,没有人相信她会故意伤害儿子。有人评论说,现在的家庭,就一个孩子,做父母的除了疼爱就是溺爱。如此过度疼爱,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甚至会害了孩子。母爱要满足孩子的多个层次需要,因为孩子将来面对的社会竞争是残酷的。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做母亲又是一门专业。学习怎么做一位合格的母亲、父亲,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摒弃“贾母心态”的几点建议

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时,怎样才能摒弃危害孩子健康成长的“贾母心态”呢?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借鉴。

要遵循“成人”第一的原则

家长教育孩子,首先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即不仅是将孩子培育成才,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应该是让孩子成人。因此,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观、正确的人生观,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幼儿教育专家卢勤在谈及家庭教育时,曾重点强调“成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其次,才是“成才”教育。如果孩子不成人,学再多的知识,也只会祸国殃民。基于此,作为父母来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父母再忙,也要记得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有错必纠,不能纵容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恶习绝不是胎里带来的,而是父母对孩子小错不纠的错误观念造成的。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平头百姓,都存在这样的爱子误区。这也是“有权、有钱就有一切”的错误观念在某些人的心里深深扎根的结果。比如,“我爸是李刚”、“我全家都是公务员”、“我妈是公安局的”、“我用钱砸死你”等论调都是试图用“权” 和“钱”逃避责任。一位开茶馆的女子被人殴打,而打人者的父亲竟当场对警察说:“孩子还小,我是人大代表,你们不能抓人,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他还拿出了代表证。这样的溺爱和纵容,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孩子。

父教不可缺失

子不教,父之过。即使在传统教育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唱主角的。而现在,有许多做父亲的却以忙为由,将教子的责任推给孩子的母亲。调查表明,有六成家庭是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在教子中,一旦父亲放弃了孩子教育这块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种状态,会使孩子的成长偏离正常的轨道,导致心灵的扭曲。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父教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有误,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同时,孩子也难以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