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老山界》教案【6篇】正文

《《老山界》教案【6篇】》

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老山界》教案【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模式 篇1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语文《老山界》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过程和方法方面: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

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以图绘情,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长征革命歌曲——《映山红》

在播放歌曲时,要求学生带着一个问题用心聆听:这首歌能让你感受到一种

怎样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通过复述课文,既检查了预习情况,也拉近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

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歌词中处处体现出红军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上课伊始,通过音乐营造一种长征的情境,定会让学生提前进入课文所展现的红军的优良传统的之中并受到熏陶,同时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绝对是一种整体感知红军长征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赏情,分析整合

一)揣摩景物描写,整体感知语言生动、形象、逼真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联系课文、影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两幅图的内容。

3、【百度图片展示】夜宿山腰图、星夜爬山图

【设计思路:百图图片最后展示,而不是开门见山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思维、说话的训练,防止图片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4、学生自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的多种方法朗读这两处景物描写。

(1)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2)这段景物描写之中,运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观察的视角又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是视觉,观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视。】

5、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6、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听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整体感知修辞方法

1)文中修辞方法除了比喻,你还能发现哪些?

2)调动你得记忆,能从你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3)幻灯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复朗读这些语言,你觉得美吗?

举例之后再归纳比较,学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采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达到诗一样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拟人、白描、对比等等。

7、文章除了写到了这两处,还写到了哪些地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课文采用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结合地点转移为顺序。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半山腰,雷公岩,山顶,下山。】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最终为下文体会红军的可贵精神做一铺垫。】

二)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回忆一下,目前你知道的庆祝党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没关注到电视上最近什么题材的节目最多?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播放《长征》电影的片段:

【百度视频】电影《我的长征》片花

带着一个任务去欣赏:你对红军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几个成语呢?

【明确:不怕困难、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乐观主义。】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内容摘要: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这里的“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受到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B、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D、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1、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许多课文都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来领会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平时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启发想象或口头描述场景的方法来理解词句,体会人物品质。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各自大脑储存的表象层次不一,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有的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课堂教学效率当然难以提高。课件中穿插的图片或者视频,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长征》的一段视频,这也许是学生们曾经看过的,能有效的唤起学生对此整部《长征》电视剧的记忆,或者是类似于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想象或者联想,课文中心思想的揭示水到渠成,学生在逼真的场面中正确理解了语言文字,受到启示,受到感染,对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促成了文道的统一。】

(三)作业传情

朗读全文,熟读、感悟、背诵两处景物描写的段落。

(朗读,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整体感知的方法)

重、难点 篇3

1、重点:感受红在翻越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2、难点:感受红军在翻越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篇4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 ) 呜咽( )点缀( )澎湃( )

咀嚼( ) 篱笆(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

2、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

3交流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预设:下午----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黎明---下午两点

山沟 瑶民家 山脚 (山腰) (山腰) 山顶 宿营地

4交流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预设: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5、从红军翻山过程中你感受到红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或品质?

预设:乐观精神、坚强意志

【四】合作探究:

1、既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走路难”。

走路难:

①路有怎样的特点?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②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的'?

预设:①陡。(第18、25节)

②第13-17节。【打趣鼓劲】;第26节【小心登山】

走路难:陡 打趣鼓劲,小心登山

2、小组讨论:依照上面的例子,思考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睡觉难和吃饭难,按照学生的回答的顺序进行,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

睡觉难:

①在什么环境下睡觉?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第20、22节) 【突出强调1尺的概念】

②第21节【酣然入梦】;第22节【观赏夜景】

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①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吃饭难?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粮食少、肚子饿、吃饭工具简单 (第8、28、32、33节)

②第28节【鼓足勇气】;第22节【巧妙应变】

吃饭难:粮食少、肚子饿、工具简单 鼓足勇气,巧妙应变

3、除了走路、睡觉、吃饭等自然因素之外,是否有人为因素导致翻山出现困难?

处境难 :

①文中哪些人也会为红军翻越老山界带来困难?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伤病员、敌人 (第29节)

②第29节【搀扶前行】;第29节【嘲笑敌机】

处境难:伤病员、敌人 搀扶前行,嘲笑敌机

小结:

本文记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通过记叙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走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等困难,表现了红军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反馈检测

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4、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合作探究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反馈检测

背诵第23节

板书设计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谈话声)细切而极近的

听觉像山泉在呜咽 (流水声)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风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风吹树叶声)

教后反思

《老山界》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 )呜咽( )点缀( )

澎湃( )咀嚼( )

篱笆(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积累、联想

1、背诵第22节。

2、阅读《草地晚餐》,比较回答:

(1)顺序一样(时间)

(2)重点不同(重记事、重写人)

《老山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

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五、布置作业: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二)、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三)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2.提示学习重点。

3.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四)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