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课稿 > 人教版地理必修3说课稿【推荐2篇】正文

《人教版地理必修3说课稿【推荐2篇】》

时间:

区域,指土地的界划;地区区域自治。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地理必修3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地理必修3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区域》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三大环节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第一大板块,即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从宏观上来看,必修三在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学生在前面系统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后,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必修三则主要是借助之前学习的相关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处理现实中的问题。

从微观上来说,本节对本书起着一个开头的作用,主要从区域的含义,区域的类型以及区域的特征让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几节甚至是整本书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必修三都是以区域为话题进行扩展,因此学好第一节为以后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鉴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和理解,又结合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与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与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旅游和交通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的对本地区进行开发利用的观点。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1)教学重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2)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与功能区。

4 说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重要地方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初步了解了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当时知识储备的不足及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区域地理知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许多问题没有展开和深入。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 说学法指导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构成。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也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进行感知分析,通过大家熟知的地理区域,引出本节课相关内容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的含义、区域的类型及区域的特征。在讲授“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向学生展示教材图1-1-2和图1-1-3,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而引出区域的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当地的区域资料图,加深学生对区域这一含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区域的地理空间性和内部一致性。

通过教材的知识窗,向学生讲解区域划分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针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列举相关区域实例,然后由我归纳总结,进一步说明学习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本部分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区域进行分类。在初中所学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上,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所列区域进行归纳概括。第三步,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借助教材知识窗和图1-1-4,让学生了解区域的空间尺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可以选取比较有典型性且好理解的中国经济区域为例,向学生进一步明确区域空间尺度的划分。

“区域的三个特征"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这部分知识,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区域的三个特征一一对应的相关图文资料,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割裂开另外,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该不仅让学生把握三个基本的特征,而且还要明确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节新课讲解结束后,通过课后活动“海南岛的一组地图”,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区域特征,做到学以致用。

人教版地理必修3说课稿(2)

一、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地理·必修三》是在学习了《地理 ·必修一》、《地理·必修二》的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二》到《地理·必修三》,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

区域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载体,整个必修三都是围绕着区域与可持续发展来学习的。第一单元中的《认识区域》安排区域的含义、类型、特征,使学生学习该部分的内容以后对区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是学习整个必修三的基础。

第一部分“区域的含义”是以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引入了区域的概念和划分标准,是本节内容的基础和铺垫,第二部分“区域的类型”和第三部分“区域的特征”对区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必修三与初中地理虽然都以研究区域地理知识为主要内容,但初中地理主要是了解区域差异,初步掌握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必修三则从更高层次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基本原理,关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学生经过自然地理和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地理学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区域中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统地学习尚属首次,所以认识区域这一部分的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看似简单,其实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教学过程中要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都结合起来,在所难免地会复习一部分以前的知识。

由于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薄弱,所以教学过程中把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讲授相结

合,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不要太难,应降低门槛,力求零起点、小梯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说出区域的含义,明确区域的划分是以某一指标为依据的。

2、辨析均质区与功能区。

3、分析说明区域的特征。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区域,理解各种不同区域所属的类型及其特征,并学会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2、分析说明区域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 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1、探究式教学:结合课本第2页图1-1-2 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和1-1-3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引出区域的含义、划分指标和特征。

2、讲授法:循序渐进、前呼后应,通过举例子等方法讲解区域的划分指标、类型和特征,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节知识。 五、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课本第2页图1-1-2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 和图1-1-3 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归纳区域的含义: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区位特征和内部特征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列举两个例子加深学生对区域的认识:

(1)、克里斯泰勒中心地论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按照人文要素划分的区域,边界一般比较明确)

(2)、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边界一般具有过渡性)

2、区域的划分指标: (举例说明)

单一指标:以积温划分不同的热量带 。 综合指标:根据语言、宗教等划分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和欧美文化区等。(地图册第7页 世界文化景观区域)

自然要素特征: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课本第14页) 人文要素特征:图1-1-5 中国汉语方言区的分布。(课本第5页) 3、区域的类型

均质区: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例如: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功能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的区域。例如:城市经济区

4、区域的空间尺度

5、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构成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统一的整体 。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大差异

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小差异 。

开放性:各区域之间存在着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

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区位特征和内部特征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2、 特点 (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以积温划分不同的热量带

综合指标:根据语言、宗教等划分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和欧美文化区等 自然要素特征: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人文要素特征:图1-1-5 中国汉语方言区的分布

(二)区域的类型

均质区: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例如: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功能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的区域。例如:城市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