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6篇】正文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窦娥冤》教学设计 篇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⑵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⑶理解剧中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实践活动,通过分角色饰演激发兴趣。

⑵品味鉴赏戏剧语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在熟悉戏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欣赏一副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请同学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明确:戏剧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解题

1、元杂剧介绍:

⑴结构—楔子,一本四折。

⑵角色—末、旦、净、杂(上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

⑶剧本的构成──唱、(结合课本介绍宫调与曲牌)、科、白。

2、关汉卿介绍:元杂剧界的领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戏剧语言(本色派)

三、整体感知,概括剧情

请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的剧情,教师补充第四折剧情、

四、把握窦娥形象

提问:在剧本中这位受了冤屈的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后发言)

提示:从人物语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明确:坚贞刚烈,善良孝顺,反抗。(言之有据即可)

五、主题

谁之过也?

学生结合剧情思考并讨论;窦娥是一位善良,孝顺、坚强的女性形象,但这么美好的人为何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是谁之过呢?

明确:人人有责──社会环境(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

本剧的主要矛盾属于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六、作业

思考研讨与练习一,完成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赏析第三折,进一步理解窦娥的反抗性,理解其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2、赏析本文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3、探究阅读:解读祥林嫂、窦娥两位女性形象。

〖教学步骤〗

一、理清本折戏剧情节

三个场景:

赴法场

情节结构──见蔡婆

在刑场

(分角色饰演本折)

二、具体分析每一场景

1、第一场景──赴法场:

⑴朗读[端正好][滚绣球]并思考,写了什么内容──控诉天地

置疑1: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现在怎么却成了斥骂的对象呢?

明确: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和否定,集中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⑵这两首曲子感情如此激昂,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去营造这种效果?

2、第二个场景──见蔡婆:

问题1:这一场景着力表现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善良孝顺

问题2:作者有意通过这一场景刻画窦娥的善良,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帮助?

(结合第一场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窦娥越是善良孝顺,揭露的意义就越深刻、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与否定。

3、第三个场景──誓愿:

⑴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三桩誓愿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⑵三桩誓愿向谁发下?—天地

置疑2:岂不是与第一场景中骂天地的情形自相矛盾?

明确: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三、理解戏剧中浪漫手法的运用

1、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手法)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2、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作品也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呢?

四、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解读祥林嫂、窦娥两位女性形象。

明确:两位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解读祥林嫂,窦娥两位形象,并表述为文字。

窦娥冤教案 篇2

教学导航

一、指导学生赏析《窦娥冤》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嫩口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明确: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二、把杂剧《寞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体会杂剧的特点,也进一步加深对话剧特点的理解

1.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明确: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明确: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再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会发现: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2.布置作业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备课资料

一、关于关汉卿的思想性格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于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趜会围棋会双陆。……

(关汉卿《不伏老》)

二、《窦娥冤》(第三折)欣赏

《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这一折的开始,监斩官吩咐把住巷口,断绝行人;鼓三通,锣三下;披枷带锁的窦娥,被挥旗捉刀的刽予手押着上场,戏剧氛围突然紧张,窦娥唱第一支[端正好]曲。把气氛转向高亢,她勇敢而愤慨地抨击了“王法”、“刑宪”和“皇天后土”:“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紧接着的[滚绣球]曲又将悲愤情绪和反抗精神汇成排山倒海的巨澜,狂怒地冲向在封建社会里被认为神圣威严、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明代朱权说元曲中有“不讳体”,其主要特点是“字句皆无忌惮”。这[滚绣球]曲可算得是最无忌惮的呐喊与控诉,它指向了“永命之本”的天与地,也即所谓“皇天后土”,她指责它们混淆了恶(盗跖,春秋时著名的“盗”,名跖)与善(颜渊,孔子弟子),实际上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

……这支曲的末句却有转意,由控诉天地转向悲哀自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一哭叫,表面上看似把全曲的磅礴之气降了下来,怨天恨地的结果是无可奈何,但却又切合窦娥作为一个被迫害的弱女子的实际。而且,这一哭叫,在无可奈何当中,包含着强烈的怨气。一张一弛,张中充满恨,弛中含有怨,其艺术效果是统一的。……

在[滚绣球]曲以后,戏剧气氛陡然一转,描写婆媳见面,法场诀别,低回泣诉,敦拖呜咽。嗣后,戏剧场面又转入第三个阶段,窦娥临死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不溅地,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

对于窦娥的三桩誓愿,常有用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手法来作解释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又可视为我国传统中“天人感应”观的一种反映。《元史》中的《王恽传》和《邓文原传》都有民间有冤狱,就出现久旱不雨的记载,元人文集、奏章和笔记中有关天变与人事相应的记载不可胜数,说明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在这以前,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有一种说法:“匠夫至诚感天地,固有此理,如邹衍之说太甚。只是盛夏感而寒粟则有之,理外之事则无。如变夏为冬,降霜雪,则无此理。”(《遗书》卷十五)窦娥所唱“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恰像是对程颐上述那番话的回答。窦娥还用了“东海孝妇”的故事说明并非“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传说汉东海郡有孝妇被郡守枉判死刑,该郡大旱三年。后冤狱昭雪,天立降大雨。(见《汉书。于定国传》)窦娥这一愿望也得到了回答。这回答不是属于事理逻辑,而是深化了的感情逻辑。关汉卿的这些描写在深层意义上也已突破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它们为作家对黑暗势力的愤懑、抗议所充实,成为强烈的对正义呼唤的感情依托,化为一种复仇愿望的象征,一种揭露和谴责的深深力量。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窦娥誓愿六月飞雪,不仅要求证明她的冤屈,还要求“免着我尸骸现”,白雪葬身,胜过埋在古陌荒阡,这同不要血洒红尘一样,表明了对那个污浊社会的最后决裂,也表现了她的品格的高洁。(邓绍基文,见《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删节)

三、传统戏曲文学塑造人物的四个特点

戏曲与其他一些样式的戏剧一样,都以塑造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首要任务。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1.戏曲文学要求在刻画人物时,通过对周围客观景物的描述。来抒发剧中的感情,即所谓传情。同时戏曲文学对戏剧行动的把握,往往同对剧中人思想感情的揭示紧紧结合在一起。戏曲还通过对抒情的个性追求,进一步解决了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矛盾。

2.戏曲文学在塑造人物上的第二个特点是“传神”。传统戏曲与写实戏剧(如话剧)在塑造人物时都要追求神似,但是两者在对神、形关系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写实戏剧不仅要掌握戏剧人物的独特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表达方式,还要掌握他的独特声容笑貌和穿着风度,甚至他的独特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这种形似讲究逼真,它是摹写真实,以形传神,形神并重。传统戏曲以神似作为先决条件,从思想感情方面着手,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戏剧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从戏剧人物的品格气节、襟怀、气质、意志、气度等方面着眼,展开人物的行动,刻画人物的性格,追求神似,神形兼备。

3.戏曲往往以第三者的全知视角叙述、描写和抒情,形成剖析式叙述模式,表现在戏曲剧本里是那大量的叙述性的独唱、独白、旁白、自报家门、上场引子、下场诗等。这与写实戏剧是很大的不同的。戏曲作家不像写实戏剧作家那样,精心设置某种戏剧情境,让剧中人能够合情合理地自报家门。戏曲作家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读者知道这是谁,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戏曲剧中人的自我剖析与话剧的内心独白有相同的一面,都是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特定心理表白,都是剧作家设身处地的一种体验;但与话剧的内心独白又有不同的一面,它们不是剧中人出声的潜台词,不是剧中人心理活动的艺术体现,而是剧中人面向读者和观众所做的自我心理剖析。

4.戏曲文学在塑造人物上往往利用行当的作用。戏曲行当是一种人物类型,是一种刻画人物的程式体系和技术体系。不同的行当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一套唱、念、打、扮的程式,这种刻画人物的特殊方法把程式与生活联结起来,使得不同行当的演员能够运用各自的程式和技术体系突出和强化人物的性格。

(据《戏曲名著汇粹·前言》缩写)

扩展阅读

《寞娥冤》第四折(节选)

关汉卿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要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强伏罪名儿改。

[阅读提示]

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结尾部分,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正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请思考:

1.[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唱词比第三折中的“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试简析之。

2.[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造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当时现实更深刻,结合《窦娥冤》简析之。

3.怎样认识关汉卿在[鸳鸯煞尾]一曲中开出的治世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4.[鸳鸯煞尾]曲中“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要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示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简析之。

[参考解说]

1.“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仅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不打不招”这是当时司法审理案件时采用的首要方法,这方法不知使多少人屈打成招,冤死在刑棒下,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据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可知,昏庸的官吏审理案件往往根据屈打成供的供词就草率判决,而公正的官吏则不轻信这屈打成招的供词,还要进行覆勘才定紧。所以后一句比前一句揭露更深刻。

2.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象,《窦娥冤》就是典型的一例,它进一步引向对封建吏治的鞭挞谴责。据《元史·成宗纪》载,大德七年,一次就查出贪官污吏18473人,而这些贪官污吏往往是造成冤案的罪魁祸首。

3.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改造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这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4.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了窦娥那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这样使窦娥孝顺、善良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时,它加重了窦娥悲剧的悲剧性。一个具有为他人而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掉,这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啊!这大概就是《窦娥冤》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地方。

[1]

窦娥冤教案 篇3

《窦娥冤》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 品味戏曲的语言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 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 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 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 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 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 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 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 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 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 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冤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

课《窦娥冤》教案 篇5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

一、关于说第三折的说明

新教材的《窦娥冤》 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 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践行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主要分两大块:一、整体感知。二、细节探究。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 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2、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 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 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 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基本完成教学目标1。

鉴赏语言附加题(学生理解好,课堂节奏快情况下)

以“只落得两泪涟涟”为例。通过不同风格的改写,本色派语文采派区别,这中间还穿插对比朗读。更好体会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来突破中带难点。理解三桩誓愿,把握该剧的艺术性及思想价值。

第一步: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创设情景,把同学待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利于深入思考探究。

对突破重难点,我设置5个层进式的问题,应该说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维以及认知规律。 其中三个问题,是解决重难点关键。做重点说明。

(1)本色语言不用典故可以吗?

理解三个典故,是理解浪漫主义手法、解决教学重点的一把钥匙。主要运用启发加比较法,着重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以往谈到三个典故都是说它表明冤情之大,使誓愿合理,但我要引导同学通过三个典故之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时代,地位,性别,同样蒙冤,理解深层社会内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没有积极的反抗,也是对窦娥抗争精神的衬托,对作品主题的深化。增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奠基。

(5)、现实中,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如何评价这种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6)、窦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后又要依赖天地昭雪冤情,样前后矛盾吗?

这个问题旨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从而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主要运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法,另外,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开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又增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确立自己的审美取向。 需要强调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时,在设计上我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字词句章,从人物的语言、关键语句入手,(管理美无心蒸发,使百姓有口难言;轮到你山阳县,为我),得出结论,而不是空泛的品评议论,因为我们再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

总之,这5个问题循序渐进, 符合认知规律 。 使学生对艺术性、思想性的领悟没有生涩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势、水到渠成。 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了鉴赏能力,提升语文了素养。 到此我们教学重点难点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

包括结束语合作业两部分:

意在把本课的思想性引向更深处,在审美情趣及价值上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达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

窦娥冤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三部分;作文指导

这一部分写血浅白练、三年亢旱,这些情节怎样理解?是否是迷信? 讨论,明确: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这是一种体现作家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从实质上来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如山

崩地裂,彗星出现,长期干旱等等,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如果这些怪异现象出现在阶级压迫极其严重的年代,苦痛不堪的人民群众便常常把这种自然现象与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联系起来,或者以为这是上天对当道者不仁的惩罚,或者以为是王朝末日的征兆,因而借机举事,等等。所以,《窦娥冤》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一方面非常有力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也鲜明地反映出人民群众仇恨黑暗的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感情和愿望。

【小结】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总结课文〗

[二]、主题:见提示。

[三]、写作特色

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以唱词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怨愤)以科白为辅助手段表现人物心情。

3、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感情:怨天地,激越奔放——诀别,哀婉缠绵——誓愿,激越奔放。

[四]〖作文练习〗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作文题

1、戏曲。小品。戏曲小品之比较

2、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读《林冲开店》

3、浅谈继承与创新

——读《林冲开店》

(任选一题)

参考资料:

1、戏剧知识;

2、《窦娥冤》;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水浒传》有关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