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急救护理心得体会【精选3篇】正文

《急救护理心得体会【精选3篇】》

时间:

急救护理心得体会(精选3篇)

急救护理心得体会 篇1

今年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急诊小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专为急诊科腾出的门诊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科室业务工作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处处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常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和反映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120”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时候,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我们时时刻刻注重树形象、抓内涵,为医院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奉献出了一份光和热。

五、实践与思考并重,上半年度工作反思

回顾今年上半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急诊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诊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小结如下:

1、急诊科就医环境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患者满意度低,急待搬迁后加以改善。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对抢救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关键时刻及时跟进,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3、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要时刻注意和患者、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4、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如急腹症、昏迷、休克、中毒等,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开放气道、吸氧,在实施紧急救护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对光反射、是否颈项强直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脚乱。

5、掌握常用急诊抢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严格执行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制度,注意患者过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药安全。

6、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在急诊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前,一定要加强巡视和沟通,尽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实力范围内,以便及时观察和急救。

7、当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接诊的患者较多时,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抢救,分解危难,做好分诊分流,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医院在新的半年加以考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待遇问题,以促进急诊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共创医院和谐美好明天。

急救护理心得体会 篇2

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东西。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首先,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例如:有些患者家属对护士的行为百般挑剔,却对自己患者液体输完都浑然不知,像这样的家属我们就应该在每次更换液体时都耐心的提醒他液体输至什么地方时应该叫护士,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时巡视病房,多观察液体的进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液体没有及时更换了与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其次,要学会沟通,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

对于来急诊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询问,热情的为其引导。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可以予以搀扶或协助其用推车送至诊室,为其测量生命体征,交予诊室的护士;对于需要并可以去病房治疗的患者,我们可以为其细致的指明病房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对于患病时间长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门诊就医,耐心而细致的告知其门诊的位置和就医的时间,便于患者的安排。

虽然,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搀扶的动作解决不了患者身体上的疼痛,但是,却能迅速缩短护患距离,有效满足病人需要被照顾的心理需求,从而便于我们开展下面的护理工作。最后,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受外伤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受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第一时间为其找到接诊医生为其救治,而挂号等手续可以稍候补齐。

以上只是我在急诊短暂工作的浅谈,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在急诊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抢救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急救护理心得体会 篇3

倾覆沉没的钻井平台,顺流直冲的运油车头,直坠入海的满载客机,爆炸不断的天然气轮船……危急关头,交通海上应急反应特勤队无惧艰难险阻,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拯救生命。

继20__年的《红海行动》后,导演林超贤二度征战春节档,带来这部《紧急救援》,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将镜头对准海上救捞人员。该片将于20__年大年初一上映。

谈缘起:被海上救助视频深深震撼

林超贤最初接触到海上救捞题材,还是在五年前,当时他还没有拍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有人给他看了一段救捞人员在海上救助的真实视频,短短几分钟,却深深感动了他。“我自己是拍电影的,第一次发现我们常常在电影中看到的大风大浪,都真实存在。这些救捞人员面对那么强大的自然力量,随时都可能献出生命,这让我觉得很敬佩,也很震撼。”

从那时起,《紧急救援》的故事题材就深深烙印在他心里。尽管当时拍摄条件还不成熟,林超贤还是不放弃对这个题材的思索,他一边寻找合适的创作方法,一边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直到五年后,时机终于成熟。

在这部动作大片中,林超贤一人身负导演、编剧、动作设计三项重任。剧本创作过程中,支持该片拍摄的交通运输部发给他很多资料,他和团队去了好几个海上救援基地,深入采访一线救捞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谈拍摄:亲自下水掌机鼓励演员拍戏

热血刺激的动作戏一向是林超贤作品中的最大亮点,这次《紧急救援》共涉及了四场重磅动作戏,每场戏规模和难度单独拿出来,差不多相当于制作一部中等体量的灾难片。四场戏展现了四次不同类型的救援行动,分别是海上钻井平台救援、山区激流救援、客机坠海事故救援和天然气轮船救援。

“我拍了30多年电影,喜欢追求真实的风格,比如拿一支枪,我不会为了好看或耍帅去拍,而是想怎么拍最真实。”林超贤说,在设计动作场面时,他的思路是想象如果自己面对这样的灾难,会用什么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去救人,从哪里救最困难,然后不停给主人公找困难。”

飞机坠海场面,是这次林超贤最得意的拍摄经历。剧组专门买了一架退役的空客320飞机运到墨西哥,但如何将飞机放到海上,成为一大难题。“因为飞机机体太重,我们找了四台大吊臂,全墨西哥也只有八台这样的吊臂。我们搭建了一个水上平台,把吊臂车一台台放好,然后再用四台吊臂把飞机一点点放到水里。”

拍摄水下戏份时,为了鼓励演员,林超贤甚至亲自下水掌机。“当时水温是七度左右,我拿着一部机器和演员一起潜下去。”此前林超贤没有学过潜水,但他没告诉演员。在水下,他心里怕得不得了,尤其是等待演员从远处游过来的那段时间,他一直看表,想着氧气在哪里,抓着机器的手也抖个不停。但他仍觉得,这样的做法是应该的,因为他能感觉到当自己在前线和演员在一起时,他们的状态会更好。林超贤笑言,还好他平时有运动的习惯,身体和精力都比较好,这样才能承受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剧组中午放饭时,他有时只吃一点东西或者干脆不吃,挤时间去跑八到十公里,一星期有三四天都这样坚持运动。

谈演员:欣赏彭于晏做事认真的态度

超高难度的动作戏对演员表现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谈及选角标准,林超贤坦言,拍他的电影不是做几个表情或者根据戏剧效果表演就行,“我的每位演员都要身体力行,如果体能不达标,戏再好也没用。”所以演员是否能坚持,成为林超贤最看重的品质。

如果算上《紧急救援》,彭于晏已经是第四次与林超贤合作。片中,他饰演的救援队长高谦工作中带领队员冲在救援最前线,生活中则是一位温柔幽默的爸爸,这也是彭于晏首次挑战父亲角色。《紧急救援》开拍前,彭于晏为上一部戏的角色瘦到近年来体重最低值65公斤,此次为了符合片中高谦救生员的状态,彭于晏专门拿出7个月时间参加救援演练训练,并短时间内将体重恢复到78公斤。

“大家都说我用彭于晏是因为他帅、身材很好,特别吸引观众,但我从来不这么想。”林超贤说,彭于晏最令他欣赏的地方在于他做事认真、坚持的态度。“我希望我的电影每次都能带给彭于晏一些突破,带着他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