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农业科技论文写【精选8篇】正文

《农业科技论文写【精选8篇】》

时间: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敬业的小编午夜给大家收集整理的8篇农业科技论文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科技论文 篇1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农业科技论文写 篇2

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探讨

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经济发展占据重要位置,能够折射出我国已有的综合国力,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都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业又是新时期农村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以此,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农业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把农业、农业经济放在核心位置。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它是以国家制定的经方针政策、市场环境等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以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为基点,使农业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化,优化信息化再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的各要素,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道路。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生产化。随着科技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来说,也需要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使农业生产处于高效运转中,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自出台农业合作政策以来,农业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农业化机制不断完善。在一些大企业的作用下,逐渐实现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核心内容,要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新时代下,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此过程中,必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维与方法,优化农业增长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新时代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转型的道路,而农业经济管理逐渐融入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不同环境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优化已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要遵循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的科技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下,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管理方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优化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要采用深加工的方法,美化传统农产品包装,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促进农产品销售,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要运用各种科学技术,不断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社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3、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地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紧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具备必要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此,强化他们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确保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健全已有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有效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矛盾,能够兼顾各方面利益,需利用自身的服务与经济职能,加强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进行村级资产清查,相关部门要做好农村离任干部的资管审计工作,加强各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使各地区的农业经济都能迈入崭新的阶段。

4、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必须注重它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引进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在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实施人才战略,巧妙地利用人才项目、招商引资等方法,把各种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管理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各地区农业发展规模,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下,政府部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已有的管理制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信息化、产业化等水平,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各地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4:16-17.

[2]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3:143.

[3]刘庆发。从新农村建设环境分析农业经济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19:78.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做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下面结合实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药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实践提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将着重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将对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也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以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业经济管理生产化

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使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得以满足,也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充实了农民的腰包,增强了的农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也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未给予农业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工业发展,这样导致当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导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不利于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忽视农业经济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样使得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执行动力,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本应当避免的漏洞,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够及时吸取新政策的营养,不能够在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主动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仅有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某种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此外,还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如应当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重视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吸引和招收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产加工,做好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使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关部门需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产业化经营商相应的优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以促进相关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投入,从而帮助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农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以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还需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教授给农民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稳定向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经济管理,2014(12):143.

[2]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10):49-50.

[3]徐雪,孙航。贵州省黄平县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调研[J].商场现代化,(22)89.

农业科技论文 篇3

1.1推动了技术和品种的转化应用湖南农业大学依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紧密对接地方政府的战略需求和涉农企业的实际需求,先后与湖南省14个地市(州)、100多个县(市、区)政府建立了科技战略长期合作关系,与300多家涉农企业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学校选派了11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挂职科技副县长到当地开展技术、品种等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在全省建立了100多个不同类型的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基地,共转化推广新技术、植物新品种、专利等科研成果400多个(项),农作物应用面积达1亿亩以上,其中由湖南农业大学选育审定(登记)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年推广示范面积超过5000万亩。例如:依托食品学院周建平教授的发明专利技术“油茶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及产品开发”创建的湖南康奕达油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艺,不仅打破了“蒸炒—压榨—浸出—精炼”的传统工艺,省却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全部保留了营养成分,而且加工过程中不产生苯并芘,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该技术还提高了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再如:“培两优188”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优质两系法杂交稻品种;“C两优396”和“C两优9号”这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抗性等表现深受农民朋友认可,在湖南及周边省市的推广中已成为主栽品种;“湘油11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3号”、“湘油15号”和“湘杂油1号”也是我国推广面积相对较大的“双低”油菜品种。

1.1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湖南农业大学的品种专利等科技成果被湖南省40%以上的大型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组织使用,湖南50%以上水稻栽培品种和80%以上油菜栽培品种都由湖南农业大学育成,农业科技成果有效支撑了水稻、油菜、柑橘、生猪、水产、茶叶、葡萄等湖南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金健米业”、“隆平高科”、“金浩茶油”、“坛坛香食品”、“唐人神”、“正虹饲料”、“洞庭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期与湖南农业大学保持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有“金健大米”、“安化黑茶”、“东江鱼”、“临武鸭”等四大农产品品牌,主要由湖南农业大学提供产业链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撑。另外,学校有13位科研人员担任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有10位科研人员担任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们从农业生产实践和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与技术服务,引领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1.3有利于农科教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加强了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人才资源与农业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高校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把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科研选题和需要解决的产业技术难题相结合,研究的技术成果符合产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同时,引导激励了广大师生深入农村服务“三农”,提升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农业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主要是经济社会效益,迫切需要政府的稳定支持,但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实现转化应用。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配套技术的影响较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与转化应用周期相对较长;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比较收益和经济回报率相对较低,受中试、产业化高风险性的影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往往缺乏投资兴趣;三是农业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风险投资的资金往往倾向于成熟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获得风险投资的优先支持相对较难。

2.1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在人员评价方面,对从事不同类型工作的科技人员未能实现分类评价,现有的评价办法涵盖范围不全面,往往适用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大多不适用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推广的人员。在项目评价方面,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等各类项目,往往采用相同的标准和方式评价,评价过程中往往重视项目结题验收的数量和形式,忽视项目的后期成果转化等效益评价,评价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项目的实施质量。在成果评价方面,主要根据数量、刊物影响因子及著作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等,甚至把发表SCI、EI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首要标准,没有面向农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造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不足。

2.3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第一,优势学科、人才资源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不紧密,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晋升职称的需要,相同条件下,科技人员更青睐于从事容易的纵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项目,而对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短期难以产生效益的应用开发类项目兴趣不大。第二,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科研项目偏离农业生产实践,导致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的可转化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不多,特别是针对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链上的高水平成果较少。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由于忽视在转化应用中需要集成的相应配套技术,使其在转化过程中因为技术瓶颈而无法实现。第三,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多数高校十分重视专利的发明创造,并以此作为科技人员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参数,却往往忽视专利技术的转让、实施许可和产业化,特别是没有制定相应标准科学评价专利技术在转化运用中产生的效益。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如果仅仅是从项目本身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出发,一些研发成果虽然可以获得专利授权,却因为其技术成果与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不符,不能对接农业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必然没有转化可能性。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1009-1013年共有467件专利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在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截至1013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量为136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工程、农业生物等学科领域,但已经转化或实施许可的专利数量不足50件,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益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3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对策措施

3.1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第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①制定引导学校教师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把成果转化工作业绩计入其科研工作量,纳入绩效分配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②根据地方农业产业的实际需要,选派懂技术、懂市场的科技人员担任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员或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工作;被派遣的科技人员除了全额享受学校规定的工资、津贴、福利和奖金待遇,另行安排交通食宿专项经费。第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人事制度。①学校设立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或机构,配备或聘请专职人员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建好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库和企业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库。②制定完善人员聘任和考核管理办法,遴选一批转化推广经验丰富、实践技术能力强的基层技术骨干和农技专家,聘为兼职教授或副教授,并根据其成果转化工作实绩给予相应待遇。③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础,每一个产业从校内学术带头人中遴选配置1名岗位科学家,岗位科学家从相关学院选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专家团队。第三,布局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专业人才,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的转化。①围绕省内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选择区域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相应组建一支包括产业专家、涉农部门管理专家等在内的专家团队,进行成果转化对接。②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围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加工增值等产业发展目标,选择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派遣一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接建设,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3.1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工作针对科技人员、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第一,改变在职称评聘、科研工作量计算等评价过程中过分依赖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论文、专利、品种、科学技术奖励的做法,重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等科研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引导科技人员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第二,对从事科技服务、技术转移和技术支撑的科技人员,以经济社会效益、服务质量和实际贡献作为评价重点。第三,对于应用研究类项目,以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价重点,评价技术目标的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对于产业化开发类项目,以技术、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反应作为评价重点,评价项目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篇4

一、农业科技档案归档范围及要求

1.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归档范围是科技档案齐全完整的重要保证,是整个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凡是在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文件材料均属于归档范围。包括: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科研课题经费申请及批件、计划任务书、协议书合同书、试验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原始记录,田间调查、综合分析报告。计算文件,检验文件,设计文件、图样,工艺流程,专利申请,重要的国内外来往文件,课题阶段总结、中期评估报告、年度进展及执行情况报告。科技成果申请表、鉴定证书、科技成果奖励与审批文件,获奖凭证(奖励证书及奖状、奖杯、奖牌,专利文件及证书)。科技转让合同、协议书,新品种销售转让协议批复,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及工作总结,国内外同行评价及用户反馈意见及技术成果宣传报告等文件材料。2.农业科研文件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档案的质量,对归档的科研文件材料的要求,一是,课题主持人要分阶段进行科研文件材料的收集、积累,以便在研究工作结束后,确保科技档案材料能够及时整理、立卷归档,并对所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负责。二是,要求原件归档,且文件制作材料必须易于长期保存。书写工具应选择蓝黑水或碳素墨水,不能用圆珠笔、铅笔来记录归档材料。三是,确定合理的归档时间,对研究周期长的课题按阶段归档,采取每年一次将当年形成材料归档的办法,研究周期短的课题在任务结束时及时归档。

二、提高科技档案的质量,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助力

农业科技论文写 篇5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1 引言 11-2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2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11

研究意义 1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8

国外研究现状 12-15

国内研究现状 15-18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目标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18-21

研究内容 18-19

研究方法 19

研究创新点 19-20

技术路线图 20-21

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基础 21-25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效率的定义 21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理论 23-24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 24-25

3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5-3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及类型分析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类型 2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分析 25-27

信贷支农投入逐年增加 25-26

信贷支农领域不断扩大 26

信贷支农业务日益创新 26

信贷支农服务逐渐提升 26-27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存在问题分析 27-29

信贷支农存在的外部问题 27-28

信贷支农存在的内部问题 28-29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分析 29-32

相关系数分析 29-30

回归分析 30

分析结果 30-32

4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变动测度评价 32-39

测度评价模型选择 32-33

CCR模型 32

BCC模型 32-33

测度样本及指标选取 33-34

测度样本选取 33

测度指标选取 33-34

测度结果评价 34-38

样本不同年份的技术效率评价 34-36

样本不同年份纯技术效率评价 36

样本不同年份的规模效率评价 36-38

结论分析 38-39

信贷支农技术效率明显下降 38

信贷支农纯技术效率持续上升 38

信贷支农规模效率逐渐降低 38

信贷支农低效主要由纯技术低效引起的 38-39

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9-45

信贷支农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39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模型构建 39-41

变量选取 39-40

模型构建 40-41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过程分析 41-42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43

农业环境因素 42-43

业务结构因素 43

资产质量因素 43

资产配置水平因素 43

政策启示 43-45

缩小福建省第一产业GDP比例 43-44

扩大涉农贷款比例 44

降低不良贷款率 44

提高存贷比 44-45

6 优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的途径选择 45-49

构建良好福建农村金融环境 45-46

完善福建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环境 45

优化福建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45-46

创建福建农村金融有效政策环境 46

坚持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经营方向 46

完善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贷款方式 46

强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管理手段 46-47

提高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管理水平47-49

建立一支素质高质量好的信贷人员队伍 47

推进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建设 47-48

加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48-49

7 结论及展望 49-51

研究结论 49-50

未来展望 50-51

参考文献 51-54

致谢 54

农业科技论文写 篇6

1、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推广机制缺乏灵活性

灵活的推广机制,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还会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并能时刻关注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一直采用的是行政管理机制,若对这种推广机制缺乏制约监督与激励机制,就会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与积极性,无疑会对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应创新推广机制,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灵活性,切实增强工作实效性,使推广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农民素质影响农业科学技术普及

了解与掌握农业技术需要有一定文化素质水平,这样才可以在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时,更易让农民认知与接受,也因此让农户有能力去尝试使用新的技术,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对遇到的相关问题,也会采取积极的解决办法。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农民的素质仍处在较低水平,文化素质不高是普遍现象,这就制约与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农技推广方式较为单一

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一定的物质及资金支持保障,推广才能正常开展,也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可以持续进行下去,取得预期效果与目标。目前,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有明确规定,投入资金也日益增多。但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经费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基础设施不健全

当下是信息化社会,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与技术是特别重要的生产力因素,而在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区域,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经费投入不足,造成设施落后、无法更新,对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应用就更无从谈起。现阶段,服务困难、信息及技术匮乏与短缺等是农民面临的现实困难与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远跟不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

2、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对策与建议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1)农业技术推广要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选择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并使这些技术措施得到有效应用。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以展示新技术与新品种应用,发挥出示范与指导作用。还要利用科技下乡、农业技术进万家等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不仅丰富了推广活动形式,同时也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使广大农民更加乐于接受这种灵活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

(3)要积极与各相关科研院校合作,充分发挥其人才与科研优势,搞好调查研究,切实有效地解决技术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更好地为农业种植与农业发展服务。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有高素质的推广队伍,才能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更加深入。当下,农村老龄化严重,人才也相对不足。但在农业发展中,技术支持也特别重要,因而技术人员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关键,需要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甘愿奋斗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岗位上,基于此,有必要尽快培养出高素质、专业较强的一支技术人员的队伍。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投入

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持久、稳定的持续下去,除了以上几点外,各县市还要积极配合国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政策,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以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来源,其中包括资金、物质及人员的投入,也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由于资金、人员匮乏等原因而无法进行。同时,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要各尽其职,为保证投入资金落实到位,还应建立监督机制,监督资金流入与人员的工作情况等,以确保物尽其用、人尽其职,共同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好。

3、结语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足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加大资金与科技方面的投入,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只有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才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业经济产值与人民生活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篇7

(一)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农业科技是建设云南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都是基于农业科技的前提。此外,在提高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方面,农业科技也发挥着支撑作用。经验证明,在建设放心云南、健康云南的过程中,每次重大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本质就是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效益问题。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离不开农业科技。要引导科技供给,改善科技供给,促进科技供给,必须依靠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要大幅度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粮和科技增收,只有让科技供给符合科技需求。由此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科技是解决农业矛盾的基本途径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矛盾: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矛盾;农产品的竞争力低和经济效益差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面对新形势,农业必须转向科技之路,转变过去对资源依赖的情况,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益。农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有效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满足农产品需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能够更好地引导科技的进步,带动科技的创新,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技是降低城乡差距的基本条件

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出现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难度增加、城乡差距扩大的一系列新问题。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必须实现农民增收,而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保证。因此,扩大农业科技需求,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与可靠保障,还是促进城乡和谐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工农业之间的和谐。

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需求调查

(一)调查样本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化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下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特点,课题组对全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78份,收回问卷544份,有效答卷525份,回收率为94.11%,有效率为90.17%。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和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3大类15个问题,主要包含农业技术需求与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相关统计,结果分析归纳如下。1.技术及技术提供者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产品产供销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般农户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的技术均感兴趣,有191位,占36.37%的受访者对深加工技术表现得最为感兴趣,这说明受访者对于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更关注。对于这些技术来源,46%的受访者选择公司和行业协会,27%选择农技科技人员,近1/3选择祖辈的经验和靠自己摸索(见图1)。2.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在问到生产过程中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时,50%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动化/机械化技术,也有10%的受访者选择了减少损耗的技术。这说明目前的农业科技已经相对普及,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较大,在运用生产技术时,会更多考虑减轻生产强度和降低成本的自动化/机械化农业技术(见图2)。3.最相信的技术来源就最相信的技术来源,56%的受访者相信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22%相信自己和祖辈的经验,没有一个受访者相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这与技术来源的数据相比,更多的受访者接受来自公司和协会的技术来源,但本质上还是相信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见图3)。在问到为什么做出上述选择时,47%的受访者觉得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让自己“心中有底”。4.最担心的生产技术及原因由于调查对象更多针对种养大户,对于农业科技的选择,重点都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上,更多的担心是新设备投资过大,不能较快收回投资(27.76%),害怕新技术与实际应用不符合(22.22%)及不能较快掌握新技术(22.22%)。

(三)调研结论

该问卷基于云南省种养大户等农业科技需求进行调查,对于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上都有所反映,在创新农业科技供给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1.农业科技需求的差异云南省种养、经营大户的科技素质总体水平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对于农业技术,大户更关心农业机械化,普通农民更在意新品种、病虫害(疫病)防治和栽培(养殖)管理。就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使农民工进城速度加快、土地流转使得优势耕地资源集中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扩张,农业产业化组织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关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科技需求及社会化服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2.农业科技供给渠道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农业科技的来源主要由提供物资和产品的农资公司、原材料收购商提供。但是农民最信赖的农业新技术渠道还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如何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信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3.农民科技培训就培训目的而言,农民更乐意参加目的明确的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农民最喜欢短期培训和一技一训,地点不出乡或村,能够利用农闲晚上时间进行培训,更乐意开展田头指导培训。对于一天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85%以上的农户表示每年都会积极参加。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太深奥、提问式的交流互动不够、培训目的针对性不强等。4.基层农技人员对科技的认识对农技人员的辅助调查能够准确反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因为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方面,农技人员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业新品种、病虫害和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保鲜、农业机械化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节本节能又省力的标准化的农田(设施)栽培与养殖管理和市场营销技术。此外,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与风险,实施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与资金投入,这三个方面制约了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脚步。

三、高原特色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存在的难题

(一)抵御科技风险的能力较弱

要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一流的农业科技,然而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的推广和供给过程中存在难以预期的科技风险。在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收益等方面,新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外部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二)农户对新科技缺乏理解

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结合调研分析结果,一是农民没有太多的购买愿望;二是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农户采用新科技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农户往往因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不知道使用新科技的预期收益如何,因而抑制其对科技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与科技需求相脱节

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机构远离农村,多是位于中心城市,与生产脱节,缺乏对农业实际科研问题的真实感知。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在产中阶段,忽视产后科研转化,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这种科研体制往往与农户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不符或是供给短缺,最终导致农业的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

(四)新科技推广所带来的风险无人买单

推广新的科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发生失败的案例,需求主体的损失得不到保障,没有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参与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户不愿意承担科技供给带来的风险,宁愿保守种植也不愿意去探寻有更多收益的机会。各类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也淡化和回避了科技推广风险谁来承担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因科技推广风险无人买单而滞后,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度大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四、对策建议

(一)创新农技供给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实现公共农业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平衡。明确划分农业公益性技术与商业性技术的区域,将商业性技术全部交给市场,政府负责强有力的监管,维护需求主体的权益;对于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政府不能缺位,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农技推广队伍体系,推行首席农技师制度,全面推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健全激励机制,避免过度竞争;落实科技评价与考核制度;加大成果转化与公益服务;制定和落实农业科技供给保险与担保制度。在成果转化方面,应鼓励国家和民营科研单位面向农业生产,逐步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研发推广新模式。

(二)创新农技培训方式

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培训带动需求主体进行响应,实施分类别、分层次培训。一是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训。以向普通农户身传言教、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为目标,开展系统的农业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标准化、设施农业技术、病虫害(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二是强化种养业大户培训。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种养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三是注重普通农户培训。以着力提高农事技能为要求,推介实用的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农药及其使用方法为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选用的肥料,开展一技一训。四是实施农业企业家培训。为达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以标准化生产-营销、系统化经营管理及电子商务等为重点,辅以无公害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培训过程要有差异化:因势,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因事,紧密联系实际;因人,讲解通俗易懂;因技,做好成果转化。

(三)创新农技推广传播载体

多元化的农技需求需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农技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政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行业产业协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民办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户与专业大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机制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合作组织相结合、公益与市场性经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责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科技下乡、农技服务、农业项目与公司协同、网上农技/110、农业标准化服务载体等方式,全面建设面向农业科技需求主体的传播载体。

(四)创新农技成果转化制度

农业科技论文写 篇8

农业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农村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

文章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然后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1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3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4 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