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呼啸山庄》读后感【精彩5篇】正文

《《呼啸山庄》读后感【精彩5篇】》

时间: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燕子给大家整理的5篇《呼啸山庄》读后感,欢迎阅读。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

说来惭愧,初入大学时的鸿鹄之志,满腔热血,可直至今日却只读了两本书。我就只能拿这两本书做一个比较,相较于之前所读的第一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呼啸山庄》所带给我的震撼与感触远大于它。不少的评论家与小说家时常将《简·爱》与《呼啸山庄》放在一起做评注,至于理由我会在后文对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的作者)的描述中作解释,而我还没有读过《简·爱》,就不妄自菲薄的凭借从网上得来的一知半解对其做介绍了。那我就单从《呼啸山庄》这一本书出发,谈谈我对其的浅见。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艾米丽·勃朗特,师从译序我了解到这位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与小说家仅仅度过了三十个春秋便默默地离开了人事,而《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但只是这一部书就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地位。而至于为何评论家都要将《简·爱》与《呼啸山庄》放在一起作比较。也许是因为两书中对“爱”的描述大相径庭,而更是因为两本书都出自勃朗特姐妹之手。一对姐妹所处的教育环境一致,写出的文章风格却几乎完全不同。在1847年她们姐妹的小说出版之时,只有《简·爱》获得了成功,而《呼啸山庄》并没有被当时的读者所理解。就连夏洛蒂(《简·爱》的作者)也无法理解艾米丽的思想。而正是这种不同成就了这对姐妹在世界文坛上一齐大放异彩,相映成辉。

以上是我对文章作者一些粗浅的见解,毕竟小说是读者内心的写照,结合作者的生平往往能更好的融入到书中。而在抒发我个人对于该书内容的见解之前,我不得不先提一下该书的题目。“呼啸山庄”一词出自著名翻译家杨苡老先生之手。这“呼啸”一词译的甚是恰当,作为书中主要的场景呼啸山庄一词在行文中甚是多见,而相较另一种译法“咆哮山庄”,“呼啸”一词更能将读者带入到山庄中的人与事,爱与恨中。

说完了我对于“呼啸”一词的钟爱,再来谈谈我对全文结构的见解。全书的行文思路与叙事顺序都如此独特,从一位管家向另一位房客的叙述中,既有当时人的感受,又有好似旁观者的见解,就是在这样谈话似的场合下几乎完成了几乎整本书的内容,其中夹杂着,倒叙,插叙,顺序各种记叙手法。全书的结构看似那样复杂,可读来却更有感触,就好像神来之笔,艾米丽信手拈来地将读者带入到呼啸山庄中,让读者感觉自己就好像是洛克·伍德,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爱与恨。

《呼啸山庄》被称作是一本“奇特的书”。鄙人不才在粗读一遍之后,无法真正参悟其中最令人称奇的部分,也就只能谈论一些自己的浅见,先不说内容,除了前面提到的结构外,文章中几处逻辑关系的处理也颇有奇趣。在老恩肖先生带回希刺克厉夫这个弃儿后,为何他就要将其当做亲生儿子看待,甚至更优于自己的儿女。这实是有些不合常理。还有一处,在凯瑟琳向艾伦阐述自己是否愿意答应林惇的求婚是,说道“嫁给希刺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而希刺克厉夫恰好听到此处便离家出走了,试问他为何不接着听下去,听到她讲完再走呢?而紧接着凯瑟琳所表达出的那令鬼神动容的对希刺克厉夫的情感也无法使他留下来吗?此处希刺克厉夫的离开也许是为了故事发展的需要,可此处毕竟有些欠妥当。以上只是小生个人的一些浅见,而且这两处未免对全书的逻辑以及情节的发展。

说了这么多结构,逻辑,还有对于作者的介绍,下面着重要讲的是晚生对于全书内容的见解。晚学窃以为全书所围绕的中心便是爱与希刺克厉夫的复仇。那我就以爱与复仇两个方面来抒发我对于全书的见解。

先从爱入手说起。这本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晚学以为它奇就奇在对爱的描绘上。在全书伊始希刺克厉夫对于凯瑟琳的爱慕与好感在儿时就已开始,而这份爱在凯瑟琳死后也未能结束,这种爱一直萦绕在他心中,支配着他,后来的掘墓与最后追随者凯瑟琳的灵魂死去,这种种,后学都以为是因爱而生。而他所爱的凯瑟琳,她所表达的爱也是十分复杂。她将希刺克厉夫看成是自己,把她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比作是恒久不变的岩石,永远永远地把他放在心里。她嫁给林惇为的就是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并且把他放置在辛德雷(凯瑟琳的哥哥)无权过问的地位。而当希刺克厉夫来到画眉田庄,与林惇发生争执之时,凯瑟琳终于看到了林惇的伪善。而先前对于希刺克厉夫扭曲的一厢情愿的爱,在那时便击垮了她的内心。

而书中除了着重描写的两个主角的爱,还有几位人物的爱也是不能忽视的。辛德雷·恩肖作为恩肖家的长子,凯瑟琳的兄长,他受到的是英国长子的教育,自命不凡,对凯瑟琳也并不友好,对希刺克厉夫可以说是打压。关于我对他的看法在后文中会有详细的论述。就是这位长子,在他的妻子死后便一蹶不振,在书中第八章有这么一句话,“辛德雷·恩肖,至于他自己,变得绝望了,他的悲哀是属于哭不出来的那种。”他对他妻子的爱或许太过深沉,以至于他一直沉浸在爱人死去的悲痛中直到自己死去。

还值得一提的是小凯瑟琳对她表弟希刺克厉夫·林惇的“爱”,至于为什么我要打引号,我觉得她们之间的情感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他们之间的书信交流也并不真的是传情,多少含有希刺克厉夫的指示在内,并且他们情感的出发点是小凯瑟琳对于小林惇的同情。

再说到仇恨,后学窃以为这本小说的高潮就在于希刺克厉夫的复仇。由爱生恨,因恨生仇。自希刺克厉夫离家出走,在外有成归来,他的复仇便已开始。他回到呼啸山庄,以赌博的方式得取了辛德雷所有的财产,而当他到画眉田庄得知已经嫁给林惇的凯瑟琳依然爱着自己,便又开始了对林惇的复仇,他诱使伊莎贝拉(林惇的妹妹)与他私奔,并且抢回他们的儿子希刺克厉夫·林惇,诱使小林惇博得小凯瑟琳的喜爱,用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的方式监禁小凯瑟琳使其与他的儿子结婚,由此来夺得画眉田庄的财产。

以上是末学对于希刺克厉夫复仇的一个大致概括,其中我觉得还有值得详谈的几点。在辛德雷死后,希刺克厉夫得到了教育与抚养哈里顿的权利,在书中第十七章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要看看用同样的风吹扭它,这棵树会不会像另外一棵树长得那样弯曲!”他的复仇不止是让辛德雷灭亡,更是针对他的后辈。希刺克厉夫知道哈里顿有天分可他就是要其像野孩子一样成长,使他落魄。在书中二十一章还有一处写到哈里顿与小林惇的比较“一个是金子却当铺地的石头用了,另一个是锡擦亮了来仿制银器。”此处便可印证我的看法。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伊莎贝拉·林惇与希刺克厉夫我并没有将他们放在“爱”的部分里讲述。这是因为我觉得他们之间并没有爱,他们是由于伊莎贝拉的痴心与希刺克厉夫复仇的需要而走到一起的。当伊莎贝拉与他离开了画眉田庄,他便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吊死了她的狗,并且还扬言要吊死画眉田庄的所有人。他伪善的面目也确是骗得了伊莎贝拉,并且为他生子。希刺克厉夫也最终凭借他的儿子夺得了画眉田庄。

在全书末尾,作者对于希刺克厉夫的复仇也终是给了一个令人宽慰的结局。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情感日益深厚,当希刺克厉夫明白这一点时,狂怒是不可避免的,可他在哈里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感觉他们就像是自己与凯瑟琳儿时的样子,他放弃了复仇。在书中三十三章中有一段话,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窃以为最能表达他当时的情感:“我已经失掉了欣赏他们毁灭的能力,而我太懒得去做无谓的破坏了。”最终他追随了凯瑟琳的亡魂,含着似乎是对爱的满足去世了。

文章最后所表达的意义似乎太多隐晦,末学自知才疏学浅,谨在此表达一点自己的看法。全文最后一句:“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我窃以为是希刺克厉夫终于如愿,在死后与凯瑟琳的亡魂长相厮守,而这也并非他一厢情愿,毕竟还有牧羊小童的话作为佐证,这一处未免有些神鬼之乱,我只知作者在此处也终于让希刺克厉夫也凯瑟琳在一起,了却了“心愿”。

说完了不才所理解的全书的内容,还有几个方面,我也想在此处做些许评论。文章就是作者内心的写照,更何况这本《呼啸山庄》是那样的用情至深,感人肺腑。试问作者在生命短短的三十年里,没有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带入到书中,又如何能写出这样的旷世奇作。书中辛德雷·恩肖一角我觉得就是艾米丽的亲生兄长勃兰威尔的真实刻画,书中的辛德雷作为长子,对于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百般打压,近乎折磨。而生活中勃兰威尔对于勃朗特姐妹也是百般刁难。不论是辛德雷还是勃伦威尔都是暴君,这点似乎毋庸置疑。

还有一处是在书中第二十四章处,小凯瑟琳与小林惇在一起,讨论自己所认为的天堂:一种是恬静的心醉神迷,一种是灿烂的欢欣。我窃以为这两种都是作者心目中的天堂,作者当时的家虽然临近毫渥斯工业区,然而这所住宅恰好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她一方面看到了城镇的繁荣,一方面受到了荒野气氛的感染,一动一静,都给作者留下了较深的感悟。

最后要说的一点也许是学语文应试技巧的通病,喜爱用做题的方式去理解文章,但若以这种眼光去看,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也确是精妙。文章有多处用到以景衬情的手法,且听我慢慢道来。书中第二十二章中有这么一句话:“雨开始穿过那悲叹着的树枝间降了下来。”这拟人的手法,将此时的悲情刻画到了极致,周围的景色仿佛都被这悲哀所感染,悲叹起来。还有在书中第三十四章中“不止是吉默吞那边流水淙淙可以清楚地听到,就连它的涟波潺潺,以及它冲过小石子或者穿过那些他不能淹没的大石头中间的汨汨也听得到。”此处用静来描写当时的希刺克厉夫,也确是传神,把他当时对凯瑟琳的想念反衬得那样强烈。书中还有多处这样传神的描写在这就不一一例举了,也正是这些作者的神来之笔,使文章更加丰满,使读者更能融入其中。

以上的所有只是我个人对于这本《呼啸山庄》的浅见,毕竟这是我恢复读书计划后所读的第一本书,许久没能动笔写作,文笔生疏,难免会有词不达意之处。才疏学浅所以才需要多加学习,呼啸山庄,在这厌世者的天堂中所发生的种种,在我日后重读之时,福至心头,必定会有新的收获。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2

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读完了这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没的杰出作品。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如梦初醒般的恍然大悟,尘世的喧闹过后,平静是如此的难能可贵。而这些,才是我们在现实中所应该寻找的东西。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3

简短地说,10年前读的了,当时就觉得十分晦涩,仿佛故事的每一步走向,都跟自己对一个经典故事的认知不同。

最无法认同的一点是,我当时的`感受,是卡瑟琳死后,我觉得希克厉实在是不应该再对她的鬼魂产生情感。这一点上,我觉得希克厉这个角色是有极度性格缺失的。

正常的情感,我觉得到打击报复,可以说最后致死,故事就可以结局了。他可以面对着大山,仰望夕阳什么的,全剧终。

可以说是故事的一个缺点就是,卡瑟琳后来魂魄出现,我可以说,是希克厉意料之外的。也就是说,不是他布置安排的。这就非常荒谬了。

一个如此决绝,致背叛自己的心爱的人致死的男人,突然意外中发现她还没死。便又开始缠绵地续上前缘,还如此痴情。

我不得说,这大概是一个女作者会编出来的。

真正的经典,决绝就是决绝。

但话又说回来,这也恰恰是它经典的地方。它大概写出了,也许生活中,一个真正的男士的内心世界。

也或者说,这是一个女性的角度,她(强调)愿意辅助男主角内心得到慰藉的一种故事编排和渠道。也就是说,这就类似于卡瑟琳死后有知,能感知希克厉真正的内心需求,自己安排的一种结局。

非常女性化。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4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现在已经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天才。《呼啸山庄》也被誉为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书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以素描的感觉勾勒出一幅现实主义社会人生百态。“时空倒错”的多角度叙述方法,精巧的布局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越来越多文学研究者研究的经典。拜读本书之后,受益良多,从中也得到了许多感悟。

一、坚守崇高的尊严

书中男主人公一生做了很多错事,在欲望和复仇之中迷失了自我,在悔恨当中痛苦一生,造成这些的重要原因就是从小得不到尊严,长期的奴隶生活,被人轻视之后的不正当反抗,造成了悲剧的一生。尊严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人灵魂活着的象征。任何人的尊严都是不可被践踏的,因为那比失去生命还要痛苦。一个人因为有尊严才会被人敬畏,就好比那苍天大树,尊严就是它们的根,使它们笔直向上最终成为一颗参天大树。

二、坚持真善美

本文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虚荣、拜金的女人,为了物质,为了虚荣,凯瑟琳不顾希斯克利夫的感受自以为是地背弃了他,还天真地以为可以利用丈夫的名誉和地位、财富来帮助并提升希斯克利夫,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爱啊!与她的自私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的丈夫单纯善良,爱她尊敬她,给予他所有的一切,他们的女儿也是如此,最终拥有了幸福!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浮躁喧嚷的时代,在利欲面前,我们要学习那些不为名不为利,但求无愧我心,默默奉献,坚持真善美之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作为一名老师,希望自己能够坚守本心,不负初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认真真教书,兢兢业业做事,教书育人,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将自己的学生教成有梦想有尊严怀有真善美之心的人!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5

《呼啸山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故事在呼啸山庄的恩肖和画眉山庄的林郭两家展开,讲述了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

小说作者是英国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利·勃朗特。女作家以敏锐的视角探讨了人性、诠释了人性。

在她的笔下,爱和恨以一种最本质、最自然的状态得以释放和延伸,她为我们揭示了人性最美也最丑的一面,探寻到了任何人内心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呼啸山庄》展示了被畸形社会的人性扭曲:强烈的复仇。全篇充满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可怕的氛围。

作者营造出的诡异的梦魇般的氛围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风暴”。整部作品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整撼着读者的灵魂。

这让我体会到人性内心的真实面目,所以要做一个人不仅要有人类的皮囊,还要有高尚的人性。不要做一个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