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精彩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2
读完鲁迅先生的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
百草园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游乐园,在那里有享不尽的`快乐:在那里可以尽情地捉蚂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斓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听妈妈讲故事:“从前,有一条蛇……”。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满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书屋里,老师是严厉的,他不希望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他还是一个好心肠的人,就算学生在他讲课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会惩罚他们,只会催促他们赶紧读书;他是一个痴迷于读书的人,在读到最好的文章时他总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里看来三味书屋也充满了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3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x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读了《藤野先生》这一篇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战期间,有一位加拿大的医生,他叫白求恩,他来到中国努力的工作,最后却因为在手术中感染病毒而去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4
王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特别可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峻的教导,却仍耐不过同学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觉他的同学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嬉戏,而鲁迅先生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看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深厚感情。
神异的百草园给了他纯真的`欢乐,而规束的三味书屋给了他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成长。
我们也想和老师共同拥有一个“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有欢乐的学习和生活,成长中的我们将来才能成为一个良好心智的大人。
我好艳羡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5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x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读了《藤野先生》这一篇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战期间,有一位加拿大的医生,他叫白求恩,他来到中国努力的工作,最后却因为在手术中感染病毒而去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50字 6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罗大佑的这首歌唱出了多少人的童年心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鲁迅也不例外。
不必说《阿长与<山海经>》中令鲁迅心驰神往的《山海经》和“充满神力”的长妈妈,也不必说《五猖会》中的迎神赛会和那令鲁迅头疼的《鉴略》,单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称得上是鲁迅童年的真实写照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7
鲁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出版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也是很多的。但他的文章大多都是讽刺的文章,而真正记事的,实在少之又少。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部纯粹的文章,它犹如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透着百草园的生机,三味书屋的古香……
在大人眼中的荒地是幼年鲁迅的乐园,里面有轻捷的叫天子,肥胖的黄蜂,长吟的鸣蝉,会放屁的斑蝥……还有拥肿的何首乌绿色作文网根,酸甜可口的覆盆子……在幼年鲁迅的眼中,那是充满快乐的乐园。春夏秋摘覆盆子,桑椹,捉小虫,找人形的的何首乌根……而冬天则捉鸟。一直是这样,直到走入了三味书屋。
在三味书屋,鲁迅只是注意在下课折蜡梅,捉苍蝇,上课偷偷描画,也许他的注意力还在那百草园中。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处都充满无穷的乐趣。也许只是一片荒园,但其中含着无数个小生灵,它们构成的,是一片和谐的乐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8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就是它的一角——这就是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的一角。“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这就是他的一块小天地——三味书屋的一隅。
显而易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讲的鲁迅儿时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那么,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先来到了百草园,嘿,快来看!百草园可真是一个孩子的乐园:菜畦、石井、大树、桑葚、吟蝉、黄蜂……每一样玩意儿都可以让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流连忘返。只是因为“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行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所以,年岁尚小的“我”便常常将它连根拔起,甚至为了这件事儿,还弄坏了泥墙哩!小时候的鲁迅是多么的天真可爱呀!在这有趣的百草园里,又怎么能少得了一些民俗故事呢?这不,“美女蛇”来了,她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妖怪,能唤人名,人若是一答应,那可就遭殃了——那美女蛇便会在半夜偷偷来到你房里,将你“啊呜”一口吃掉!但是你若是有了一条飞蜈蚣,那便不用怕了,飞蜈蚣是美女蛇的天敌,专治美女蛇。那时候的小鲁迅就十分希望有一条飞蜈蚣。我也想要,若是有了这么一件宝物,那该多好呀!
然而,逍遥的日子也不会一直有,不久,鲁迅就要去一所书塾里读书去了,而那所书塾就叫做“三味书屋”。
那书塾比较简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只好对着那块扁道和一幅梅花鹿画像行礼。在三味书屋里,“我”还问了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先生并没有为“我”解惑,反倒是有点生气了,原来,学生是只要学习便好了,不该管那些有的没的。体现了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求知欲的扼杀。
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我们”读着读着便停了下来,只有先生沉浸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于是,下头的孩子们便开始了游戏,但还是静悄悄的,没有声音。“我”是在画画,拿了那种“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着画,画了一大本,但最后这些东西都卖了换钱了。作者在最后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不但是说他画的画已经没有了,还是在感叹童年生活的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有趣天真的年少往事的怀念与唏嘘。
我觉得,百草园与三味书,对于深处黑暗的鲁迅来说,像是一眼清泉,只要一回忆起,全身就会快乐起来,那干枯的心灵便会尝到甘甜的滋味,同时这也一定是鲁迅心中的明灯,指引着他前进的目标——拯救黑暗社会的孩子们!
童年时光一定是鲁迅坚持作战的信念,它支撑着他一路走下去,披荆斩棘,为孩子们开辟出一片美好而明亮的蓝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500字 9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字里行间品出儿童那份天真浪漫的感情,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幅让人陶醉自然风光画。
我不禁回想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云雀直窜云霄、蟋蟀在树上低声吟唱。还有那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高大挺拔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形状各异的何首乌。那简直是自然的游乐场。小鲁迅就在里面徜徉逍遥。
但是若把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的话三味书屋未免显得枯燥无味了。而且上课的内容极其深奥什么“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之内的那怪鲁迅小时候上课也开小差画画,玩指甲游戏。有时用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随着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受封建教育的拘束,或许儿童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消磨时间。
整天就是学习,去消遣娱乐都不允许,好像学习才是正道。毕竟游乐是儿童的天性,过早的接触书本只会让孩子失去童年本该得到的快乐,封建思想就如腐骨蚀心的毒药,毒害了成千上万个国民。封建教育更宛如铁链束缚了儿童的身心。随着时代变迁到了如今,这种现象仍是屡见不鲜。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天到晚就是逼着子女学习。家庭作业,学校布置的作业加起来如五指山,即使有孙悟空通天的本事都难逃一劫。我也亦是如此,
因而不得不靠200°眼镜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儿童天真、活泼、热爱玩乐请放过孩子一马,让他自己创造一个本属于他的快乐童年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10
童年是每个人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伴随我们度过童年的人或事,也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最最珍贵的记忆。童年像歌曲一样欢快,如诗歌一样优美,似水墨画一样淡雅,犹空气一样清新,胜阳光一样灿烂……当我走进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童年有了更深的感悟。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记叙了童年生活在绍兴的故事,他对记忆中童年的无限眷念融入在这一点一滴的文字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我对长妈妈给鲁迅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感兴趣,这个故事把那时小小年纪的鲁迅吓得常常担忧“美女蛇”在夜里出现。我不禁想起我童年时的一件趣事:妈妈给我讲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我担心得夜里睡不着觉,生怕自己也遭遇这样的噩运。这个问题总是困扰着我,当我把疑惑说给爸爸妈妈的时候,没想到,他们捧腹大笑,令我很不解。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幼稚,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念头。
最令我百读不厌的还是“百草园”,我读着读着,就陶醉于其中了。那生机勃勃的景象,孩子们快乐游戏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们家以前也有一个院子,虽然不怎么大,但它承载着我童年时编织的美丽梦想。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葡萄树,那葡萄刚一有点儿发紫,小麻雀就抢先来啄。大家想了许多办法都无济于事,只好顺其自然。为了“气死”这可恶的麻雀,我常常和它们“比赛”,在葡萄还是青的时候,赶紧摘下来剥开吃,不让麻雀抢先一步。虽然那酸酸的滋味一直渗到我的胃里,但心却是甜的。葡萄树的右边是一个小花坛,里面有清香可口的菊花脑,墙上攀着芬芳的金银花,我却独爱那少许几棵鹤立鸡群的狗尾草。我常常拔去几棵,用它来“炖汤”给布娃娃喝。一到春天,小蝌蚪就成了我的好伙伴,大脑袋、小尾巴,十分惹人喜爱。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很快长出了四肢。一次,我不忍心它们在小鱼缸狭小的空间里活动,偷偷把它们倒在院子里。谁知道,几个星期后,院子里竟是活蹦乱跳的癞蛤蟆!大人们感到厌恶,我却格外欢喜,每天晚上,我都在“咕呱、咕呱”的叫声中进入甜美的梦乡……
冰心奶奶说过,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想说,每个人的童年故事都不会改变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样美丽的童年,也正因为童年里充满了天真、淘气、温馨和爱,童年才会如此美丽,如此令人回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11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如果对于大人们而言,这个百草园是多么的平淡,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小孩子看这个百草园,就是充满了无限生机的地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00字 12
鲁迅,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写过很多文章,许多成了经典之作,鲁迅幼年时家景更不错。在常人看来,他不会有什么苦恼,小时候有人侍候,长大了又成为了名人。但是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现出来的却是封建制度对他的束缚,他其实也生活在一种无奈之中。
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百草原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有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了。鲁迅搬来凳子,爬上大树,在树叉上坐下,寻找着鸟蛋,大人来了,他又到草丛里去趴着,在青草的掩护下与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还会照着闰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鸟。鲁迅的童年就是在这个园子里度过的,可是,十来岁时,大人们莫名其妙的将年少的鲁迅送入了书塾——三味书屋。那儿还是城中最严厉的书塾。鲁迅在三味书屋念书,他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随着时间的流逝,先生给他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去了,从三言加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鲁迅觉得读书乏味透顶,本来现在还坐在树阴下,吃着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却一遍又一遍地读书。 于是他们爬上花坛去折腊梅,寻蝉蜕,玩甲套,描绣像。。先生让他们读书,他们又只得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鲁迅到三味书屋,还是玩的年龄,却很少有机会,他生活在封建社会,制度一项比一项残酷,童年丝毫没有空闲,他像一只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读书声的陪伴,成天被关在深宅大院里。对于他来说,这种生活是乏味的,这个童年是遗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没有遗憾,读完此文的我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这样不断地充实自己,童年将不再有遗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13
虽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天地,虽然只有一些野草,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却充满生机活力,妙趣横生;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都是那么新奇、搞笑。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我们总能发现完美的事物。
在一阵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后,一棵树被劈倒在地,小竹林里,竹子东倒西歪。这时,一阵嬉笑声传来,我和小伙伴们闯进竹林:那段横木心早已被虫蛀空,柔弱的枝干仿佛诉说着“伤痛”的折磨;竹林狼狈不堪,埋怨着那场风雨的蹂躏,我为这弱小的生命感到惋惜。但更多的心思早已放在横木上,拿一根木棒作平衡木,从头到尾,从尾到头走几遍,惊险刺激却又乐趣无穷。在那里,虽没有皂荚树,何首乌……但竹笋冒尖,蟋蟀歌唱也常使我沉浸其中,这儿成了我的乐园。
走过一道石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一块扁,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便是三味书屋。
那里有严厉的先生和教规,还有好奇的我。
上课时: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最后到七言的学识提升;小园里: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的搞笑;读书时: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人声鼎沸。古人云:苦尽甘来。我们又何偿不是?
此刻,有和蔼的老师,友好的同学,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习成绩也应更好。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这一年里,我们就应勤奋刻苦,全力以赴。在作业上,在考试中,我从不放下,也许考试意味着学习成果的好与差,但作业更意味着学习态度的好与坏。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又何来好的学习成绩,所以我把作业当成每一次考试那样认真、专心。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乱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啊,院子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育不出万年松。让我们学那灯泡的胆大心细,学那溪流的矢志不渝,学那海燕的顽强拼搏。
搞笑,神秘,严厉……交织在一起,另人回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14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完美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欢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欢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欢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样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终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完美的,可怎样去感受,怎样去理解这些完美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完美的,就算是以往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完美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15
鲁迅先生真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他在这区区一篇散文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鲁迅描写他捕鸟的时候,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如“扫”、“支”、“撒”、“系”、“牵”、“拉”……在曾学过的《风筝》疑问中,鲁迅在描写“我”毁坏小兄弟风筝时,也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不仅能够形象生动描绘出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更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文章丰富多彩。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称绝佳啊:“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但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用一组连词写出了百草园中十多种景物,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抓住形态和色彩写景物;通过声音、动作和形态写动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觉。后来作者又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两大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即符合条理而又不显生硬,这样的过渡无人能比啊!
在鲁迅到三味书屋后,往日的快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从中寻找乐趣,如寻蝉蜕、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么羡慕鲁迅啊,现在的学生哪里还有这份玩的心?绕口的英语,深奥的数学,难懂的文言,复杂的历史……虽然这么多的任务都要做,但还是应该像作者那样,偷点闲,适当放松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时代的回忆中“上点色”。
好好体会一下这篇文章吧!青年人会引起共鸣,中年人会勾起回忆。这大概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妙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