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优秀8篇)》
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人大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优秀8篇)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优秀8篇)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2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1)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模式的演变
神农时代:创造原始农具雷;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汉代:铁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推广曲柄锄、大镰刀、耦合犁、牛犁、铁犁、
(2)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项目,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现在在新疆很流行;东汉:王静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了许多技艺精湛、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素纱禅衣、起绒锦等、丝织物出口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朝:唐朝中期以后,私人纺织作坊兴起,官方纺织业也相当大、
(2)商周青铜器铸造及汉代冶铁技术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较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作为燃料,供气形式从自然通风演变为人工皮囊通风,然后进入畜牧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了一种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产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白瓷、长沙铜官窑首次釉下彩绘,瓷器装饰采用绘画和诗歌、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于世、
3、中国古代商业经济
历代市的发展
①秦朝规定,商品销售必须明确标明价格
②汉代集中贸易的城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④唐代草市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的城市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⑥明清都市的商业区相当繁荣、
4、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强调农业和商业抑制政策:倡导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革开始,后封建王朝实施。
影响:积极,有利于农业人口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打击富商,发展官方业务,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抑制了社会经济,阻碍了新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时期禁止中国人在海外做生意,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贸易。
影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方法: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
第一,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
(3)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A.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B.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C.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
D.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②促使产业结构新的变化:
A钢铁工业大发展,导致重工业的比重上升
B大量新兴产业出现:汽车、石油、近代化学工业等
C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农业产生
③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垄断组织产生:
④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A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走向一体化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4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1)古代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②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的稳定,水利事业的兴修,人民的艰辛劳动等。
(2)阻碍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②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民破产或长期离开土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③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的不安定,战乱较多,土地兼并严重等。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5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6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7
资本主义一体化趋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含义:
(1)局部性的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
(2)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世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即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1)交通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变得更为广泛、安全、便捷。
(2)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形成的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影响
(1)积极方面: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①极大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推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受益者。
③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消极方面:
①拉大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差距并导致亚非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②列强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最终引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小结]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①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④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掀起了。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8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