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春节作文通用三篇》
潮州春节作文(通用3篇)
潮州春节作文 篇1
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六家家就开始大扫除,忙的不可开交。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好在新年的第一天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紧接着,家家户户都忙着购买年货准备过年。
除夕这天,家家都会在家中用丰盛的酒菜祭拜祖宗。因此,在除夕这天,到处都可以闻到酒肉的香味。据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在这天都会来扰乱人们的生活,但它们怕红,如果贴上红对联,它们就不会再来扰乱。于是,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红对联,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在这天里,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顿团圆饭。在这一天晚上,大家都到很晚才睡觉。一些人家家里灯火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才关灯。
俗话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在正月初一初二两天,大家都会上亲戚朋友家拜年,祝愿亲戚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能吉祥、顺心。有的做生意的老板,在正月初一开张做生意,即使是几分钟也行。也许是因为在一年的第一天里开张,能象征着一年里永远顺利吧。
不久,元宵上市,在这天晚上,都会举行焰火晚会。于是,家家户户早早的就吃完晚饭,蜂拥而至,到滨江长廊看烟花。这一天,潮州古城会分外热闹。
春节差不多在元宵过后结束,孩子们该上学,大人们也该工作。虽然潮州的春节并无农村的隆重,但节日气氛还是蛮浓的!
潮州春节作文 篇2
历史上的潮州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方圆不过百里,人口不过十万,却笼罩着酽酽的独特民俗,其中最为特殊的是当地的语言、戏剧和饮食习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其知名度,影响力,在当代中国,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地方能和她比。潮州话、功夫茶、牛肉丸、潮剧…谁人莫知?话归正传。
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潮州人传统过节的时间,住在城里的人春节就是春节,元宵就是元宵,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春节是重点,元宵闹花灯虽也闹出“元宵灯下看佳人”的<陈三五娘>这出戏,而真正的元宵节,却远没城外的好玩、热闹,城外的,春节照例也要祭祖,走家过户串门拜年,但简单多了,真正闹起来的,是元宵节。
潮州城外,一条村是一个姓,一条村里的人,十几二十代前,往往都是同一个老祖宗,于是,在元宵节祭祖,就成了全村人的共同节日。每条村都有自家的祠堂,供奉自家的列祖列宗,年前,村里主事的“老大”就要烧香放炮请示祖宗,用抽筹的办法,抽某一天出来过节,抽中的时间不一定就是正月十五,可能是十六,也可能是十七、十八…
住城里人的多数是从城外来的,俺家爷爷就是。所以,俺家的祖宗木雕像现在还高高端坐在城外某地的祠里。过元宵的日子,凡是子孙后代通通要赶回自家的村里,此时整条村人头涌涌,喜气洋洋,吉时一到,女人都全闪进里屋,男丁全部集中到祠堂门口的晒谷场,人不分老幼,不分级别,只认各家各户的辈分序列,照例由“老大”先上三根儿臂粗细的香,接着三通炮响,黑鸦鸦的老幼男丁全都就地跪倒磕头,全村顿时一片寂静,紧接着鼓乐齐鸣,大吹大擂,每八个壮丁抬一乘轿子,列祖列宗的十几座木雕像各安坐一乘,从祠堂鱼贯而出,形成一支大队伍,此时全村鞭炮齐鸣,硝烟滚滚,女人们也可以出来了看热闹了,安坐轿里的“大老爷们”由锣鼓开道,沿着村道,缓缓绕得一圈。
这一天,也是全村数千人人团聚的一天。很久没见面的亲戚一家家串门聊天,互送红包,喝功夫茶,抽烟,吃炒?条,还吃各种“红桃?”、糯米?…那种亲情,那种热乎,真是没得谈,谁让大家都是亲戚呢!
一般的游街是上午一趟,晚上又来一趟,晚上的更热闹,又是点篝火,烟火也搬出来放了,接着是唱大戏,请来的潮剧团,在祠堂的对面搭台,演的是通宵戏,风雨无阻地演,全村老少几乎都在晒谷场过完这一天。
“以家族为单位,高度团结”是潮州人固有的习俗,当年小日本杀到潮州,大家早都逃到乡下,留了一座空城给他们,小日本到乡下找吃的,结果是大吃苦头,最后一步也不敢踏出城门外。
改革开放之初,被禁了近三十年的祭祖活动苗头重现,窝囊了几十年的农民早就想抬祖宗出来游街出来冲冲晦气,拾回本家当年的荣耀。吓得当时的地方官员团团转,先是到乡里恳求大家别搞,禁不住只好捉人,把“乡里老大”一个个逮起来,谁知各村祖宗留下的的规矩是倒一个就必须有人顶上,乍捉也捉不完,最后出损招,把祠堂里的木像全没收,哈哈,你猜那些农民兄弟乍办?记当时他们是找个木头刻个牌又端出来…
住在乡下的大多早婚,俺七八岁时第一次参加这类迷信活动,当时一边收红包,一边是很多亲戚对着俺喊“老舅新年好”。现在要是回去,可能都可以做“祖舅公”了。
潮州春节作文 篇3
新的一年在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大人的忙碌中开始了。
教师连店铺都放起了宋祖英的好日子:“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
潮州人最为重视的就是除夕了。腊月三十早晨,家家户户要做红@祭祖宗。奶奶拿出准备已久的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用手推、压、拽、拉,直到面团变得松软,像泥巴一样,在捏内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压扁呈圆形。接着,要加入米饭、花生、蘑菇和虾子。最后封口,用刻了花纹的桃形模子把红@定型就能放到锅里蒸了。
煮熟的红@分外诱人,但得先祭拜祖宗自己才能大快朵颐。
下午的时候,父母就要发利市,把钱装在红包中给孩子,小孩子借了钱后要对大人连声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收完红包已是三点多了,大家匆匆洗好澡就把钱包放在了身上。
晚上的时候,全家人要放鞭炮,守岁。妈妈拿出大捆的鞭炮,算好时间,这家放完鞭炮,那家就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全村人都在沸腾,我躺在沙发上昏昏欲睡,几次要进入梦乡,却被奶奶打醒:“不要睡,睡了后神佛就不会赐福给你了。”我点了点头,门外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我强打起精神,看着火花在黑暗中乱窜。时间像沙漏般慢慢地流下,当墙上的大钟敲了十二下后,我便想得到了指令似的跑进房间呼呼大睡。
春节与除夕相比之下是比较清闲的。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服去走亲访友。“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百年初三四”。所以很多人备上礼物马上去了朋友家了。在礼物中,橘子是必不可少的,主人会在客人的橘子中留下两个,然后再把自家的橘子拿出来与客人交换,有种说法是:互赠吉利。
春节很快就过去了,许多人不得不到异地工作,母亲会送着儿女走出村口。于是,信念在母亲驻足于村口的时间中流过。远处,夕阳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