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城南旧事的观后感【优秀4篇】正文

《城南旧事的观后感【优秀4篇】》

时间: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城南旧事的观后感【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城南旧事观后感和感悟 篇1

半个世纪过去,我仍忘不了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我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伴随着历尽沧桑的作者的回忆,影片渐渐开始。电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英子的童年生活。以散文般的形式,通过四个小故事的相互递进。全面展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在这童年中,有快乐,也有惆怅。有烦恼,也有迷茫。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本《城南旧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关于爸爸去世的片段。我闭上眼睛,这个情形仍在脑海中回放。

小学毕业的英子,最后一次来到爸爸的床头。爸爸那饱含泪水的眼睛凝望着英子,嘶哑地说的那一句:“你恨爸爸么?”空气似乎停滞了流动,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望着爸爸那双眼睛,英子慢慢地说了一句“不恨。”一瞬间,泪水在我的眼眶打转。鼻头酸酸的,我再也忍不住,几滴泪珠从我的脸颊滚落下来。影片中,许多人物都随着英子的长大而逝去。疯了的秀珍和小贵子,为了求生迫不得已走上盗窃之路的小偷。两个子女先后而去的宋妈,都依次逝去。到最后爸爸也走了,英子也长大了。刚满十三岁的英子,匆匆告别的童年,肩负起了家庭的重任。纵观英子的同年,我们与一个个悲剧中,更多的看到了英子的童真。

影片刚一开始,英子学骆驼咀嚼的模样就让人忍俊不禁。到后来,再把抹指甲用的白矾当作可以吃的冰糖,就更有意思了。再到后来,英子初见小偷时,可以看出小偷因为害怕英子发现内心已经忐忑不安。可当英子沉思了一阵,慢悠悠的猜测小偷蹲在草丛里只是在大便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荧幕外开怀大笑。英子无论走到何处带来的总是童真,给那些故事过滤了悲伤。

影片播完了,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从影片定格在爸爸的坟墓上那一刻,英子已在心中默念“童年再见。”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2

童年是快乐的汇聚地,我们在快乐中成长,有许多故事也悄悄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我爱童年,也爱把它表现的淋漓尽致的那本书——《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先生(一般有学问的人称为先生),我第一次接触到她是在《读者》上面,当时我还不怎么了解她,只知道林先生是个天才,与我是遥不可及的。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她和我们一样,小时候也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快乐。 窃读,是林海音上学时每天必做的事儿,因为她爸爸去世后,家里非常穷,她买不起书,只能去偷看。嗯,比起林先生,我们现在可幸福多了。现在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坐在书店里看书,而且还有超大的免费图书馆,宽敞明亮的大厅,温暖舒适的座椅,干净整洁的环境。我常常呆在图书馆里,一泡就是一整天。唯一和林先生不同的是,我看书时最讨厌别人来打搅!废寝忘食也成了我看书时的代名词。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看书。因为我爱闻书香,爱看黑体字,更爱读故事。我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我的生活里没有了书,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定会无比枯燥吧!

我最爱读《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因为这个故事把林海音先生小时候的事儿描写的清清楚楚,特别有趣。她还讲了在小学一年级时,表演“麻雀与孩子”的经历和自己当时的心情。童年的记忆是每个人心中最深刻的,就像萧红,她不是也在《呼兰河传》中把儿时看见的晚霞描写的像魔法师一样,一会儿变成了小狗,一会儿又以骏马的形态出现,有趣极了!我的童年也如林先生和萧红一样,快乐,傻气。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东阳老家看姑奶奶,一到家,我就拉上老妈家门到口的田里烤番薯。先挖了个浅 浅的洞,抓过一把枯草,塞进几个番薯酒开始烤起来了。烤到一半,干草不够了,我就去找,冬天的田野里,到处是枯草。这儿一簇,那儿一丛。可这哪儿够呀!远远的,我望见一个大大的干草垛,哇,这可把我乐坏了!那么多干草,够烧一天了,我飞速跑过去,捧了一大堆干草回来。“干草啊,尽情地烧吧!”我乐滋滋地把干草塞进火堆里。咦,怎么搞的?手里黏黏的,只见棕黄色的东东粘满了我的手。不好!牛粪?嗅一嗅,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天哪!我立即跑到水池边,拼命搓洗。 结果呢?虚惊一场,姑奶奶说那不是牛粪,只是一块像牛粪的泥土! 快乐,将永远陪伴着我,童年,永远美好的记忆。《城南旧事》,谢谢你给我了快乐的时光,快乐的感觉真好!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3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但是,我认为它也存在很大的不足。第一,“秀珍的故事”太啰嗦了,占了整个影片的三分之一,在结构上不合理,显得头重脚轻;第二,它的结尾太匆忙了,至少应当拍出垂落的夹竹桃,那是爸爸最喜欢的'花,也应当拍出小英子毕业典礼上唱骊歌的样子;第三,爸爸的严中之爱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影片中只能看到爸爸的爱,而没有看到他的严,但是,我们的课本中是有的,而且还很详细。

好了,好看的影片看完了,批评也做了,我也要和《城南旧事》告别了。就用影片中不断响起的骊歌来做个告别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4

是第四代导演吴贻弓拍摄于1982年的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影片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效果,并没有跌荡起伏的剧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种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调,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那种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散文化的结构

导演吴贻弓虽然没有用戏剧化的情节来推动剧情一环套一环地发展。但是,他营造的那种情绪很好地将三段小故事连接到一起。

导演从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疯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这是关于疯女人秀贞和她的女儿小桂子(妞儿)的故事。在这一段故事里,导演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疯女人秀贞,另一条便是妞儿。妞儿的引出,是通过妞儿去买酱,伙计欺负她,而小英子为其“出头”,两人成为好朋友引出的。一边,通过秀贞前言不搭后语的倾诉叙述了她的`爱情遭遇,一边通过和妞儿的友谊及妞儿的遭遇将故事发展。同时,还以母亲和宋妈的谈话揭示了事情的缘因。

可以说,故事完全是以那种缓慢的、情绪化的速度发展的。秀贞颠来倒去地讲着自己和大学生的故事,抒发着自己对爱人、对女儿的思念,导演通过几次秀贞和小英子的接触刻画了秀贞。第一次是出场时,两者都没有说话(小英子被宋妈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闪着的眼中的纯真。第二次秀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说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贞眼中流露出明显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帮秀贞把大学生的东西拿出去晒,回忆中的秀贞十分幸福,在她眼里,小桂子爸爸仅仅是走了,出门了,还会回到她身边,而她更是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着她穿。第四次,秀贞强烈要求小英子带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贞回忆自己和大学生的相知相识相恋,“那一笑”“缘分”, 秀贞叙述时插入的院内的景物,将怀旧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顶峰。第五次,秀贞问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疯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间痛苦地挣扎着,她也知道爱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来,但她还是希望着。

妞儿这头,导演自然地叙述着这两个孩子的友谊。她们一起喂小鸡、荡秋千,一起嬉戏。很多时候,她们并不说话,只是在一起,但是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鸡,晃晃悠悠的秋千,都给人一种童年的纯真的怀念。妞儿的身世是通过看到妞儿被她父亲驱赶引出的,然后便是妞儿和小英子的诉说。妞儿哭泣着,小鸡绕着她们转着圈,英子什么也不说了,只有用大眼睛看着妞儿,一种哀愁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此处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