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考作文 > 语文新高考一卷作文(优秀4篇)正文

《语文新高考一卷作文(优秀4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语文新高考一卷作文(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作文全国卷三 篇1

初学围棋,须从本手开始,一招一式,深刻理解,棋力才会提高,才可能出现妙手。这是因为,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没有基础,一切创造当然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其实,何止围棋,人生何尝不需下好“本手”。人生的“本手”是什么?人生的“本手”就是习惯、品质、意志、学识等影响人生发展的基础因素,意义十分重大。为此,孟母三迁,以学宫的揖让进退之礼,为童年孟轲铺就一生仁义基石,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圣贤;岳母刺字,用精忠报国的希望和叮嘱,让少年岳飞背负一世家国大义,使他最终成为民族英雄。

下好“本手”,还是国家和社会处理事务的重要遵循。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我们党和国家果断选择下好“本手”——采取隔离、戴口罩等一系列防疫最基本举措,短时间,疫情得到迅速遏制,中国由“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而反观有些西方发达国家,自以为是,看不起防疫“本手”,一心寻求高招,结果只能“躺平”,眼睁睁看着病毒疯狂蔓延,让数以百万计无辜生命被吞噬。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的这句名言再次提醒我们,下好本手至关重要。然而,我们是不是只要下好本手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没有妙手,本手再好,棋者仍停留于初学;没有“妙手”,“本手”再好,人生只能平庸,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可谓“本手”了得,但结果怎么样?没有“妙手”,“本手”再好,救世之策变为昏招,试想,如果没有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一系列“妙手”,我们一直带着口罩,与世隔绝,何以生存,国家如何发展?

由此可见,无论弈棋,做人,还是处事,需下好“本手”,更需成就“妙手”。“本手”是“妙手”的基础和必由之路,离开“本手”追求“妙手”,难免下出“俗手”;“妙手”是“本手”的发展和创造,离开“妙手”追求“本手”,最终停留在初始状态,难以前进一步。

阳明先生有言:“知而不行,是为不知”。明白了“本手”和“妙手”的关系,在现实中,就要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如何才能正确处理“本手”和“妙手”的关系呢?一方面,要立足“本手”,夯实基础,筑牢根本,不断为“妙手”蓄势;另一方面,要积极追求“妙手”,攻坚克难,矢志创新,成就精彩,提升“本手”。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还荆棘丛生,到处被“卡脖子”,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希望,让我们增强自信,保持清醒,追求卓越,下好“本手”,成就“妙手”,一同向未来!

语文新高考一卷作文 篇2

会说故事的人统治世界

柏拉图说:“会说故事的人统治世界。”

一件事情,往往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粗暴地上价值、摆数据、讲道理;另一种,则是讲故事。哪一种,效果更好些呢?我以为,是第二种。因为,道理,是让人同意的,有强迫性;而故事,是让人相信的,具共情性。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某作家在台湾大学讲学时,没有冷冰冰地摆数据、讲道理,而是先和听众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讲述了自己和孩子的一次次离别,一次次目送。生动的故事,让在场听众动容。讲完故事,她说:“我逐渐认识到,原来父母子女一场的缘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断地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故事,在听众脑海中形成了“共情”的场域,而“学会放手”的教育主题也在故事讲述中巧妙达成。

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精卫填海”、“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精忠报国”……一个个好的故事,让人改变,让人成长。因为有了孔子的故事,我们的民族形象中融入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端庄与执着;因为有了庄子的故事,我们的民族形象里孕育了鲲鹏的博大与池龟的淡泊;有了李白,中国的月亮也自带几份盛唐的傲气与侠者的。仙气;有了杜甫,民族的脊梁又多了几分现实的坚韧与长者的忠厚;东坡的黄州、莫言的高密、陶潜的南山、南湖的红船……故事,改变着人生;故事,描画着民族;故事,诉说着历史。

故事是有力量的;有力量的故事,才是好故事。那些一味搞笑的、低俗的段子,不是好故事;那些枯燥的、苍白的说教,不是好故事;只有那些触及心灵、引人向上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好故事,往往基于事实,但又不局限于事实。正如我们推重梵高艺术的执着与生命的激情,于是我们不必在意他性格的缺陷与精神的癫狂。讲好故事,需要我们汲取生命的精华,浓缩成故事的核心,而剔除那些琐碎、丑陋、芜杂与低劣。

生活中,时刻都上演着故事。孩子会和父母讲述学校的故事;情侣会和爱人讲述生活的故事;小人物,有平凡的故事;大人物,有跌宕的故事;每一个家乡,都有属于家乡的故事;民族,有民族的故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

“会说故事的人统治世界”,这不只是一个道理,更是一种隐喻。

它告诉我们:好的故事,建构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全国甲卷高考作文 篇3

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让我们如履薄冰地依赖于五花八门的数码装置,我们的生活节奏亦被拨动得越来越快。似乎我们始终在穷追独泣地追寻时间的脚步,不自觉扮演了时间的仆从角色,由此引发了我诸多的反思。

我们每天在朝霞晨曦中苏醒,首先会握着手机短暂迷朦,时光流转中浏览社交媒体的分分秒秒;随后,一天紧绷的工作与学习步履匆匆。我们常感匆匆忙忙,时间如金,仿佛用尽全身力气都无法应对生活的压力;甚至吃饭、上厕所这些琐碎日常也被极力挤压,全力以赴地保存每一寸光阴。然而,在这急功近利的生活轨迹中,我们却疏忽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拿起这些设备,又是为了何种目标?纵然拥有极速节奏的生活,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般无休止地燃烧自己呢?

如流星般划破夜空的科技发展使我们赖以生存;如春蚕啃噬碧蓝天空的数码器械使我们的生活如虎添翼。然而盲目崇拜科技,随波逐流,将生活拱手相让于科技的拥抱,就如同将我们的尊严置于浮华事物之下。这样的生活,我们又岂能放任自己沦落为时间的'仆人,奔波劳碌于无尽的数字沙漠之中呢?

追求高效率的生活,确实是诸多人的快速节奏心态的写照;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是否能尽量地在生活中品味悠闲、享受安宁呢?有时候,恰恰是慢慢尝试、深度体验的过程,能拓宽我们的心灵之窗,洞悉那不为人知的生活智慧。

在生活的巷道里,我们每天似乎都需与时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它悄然无声,兴风作浪;它一路狂奔,不戴羁绊;它相扶着朝与暮,力挽着狂澜。然而,这一场我们无法回避的角力,唯有修炼自己的内心,方能在这急骤的生活中找到与其共舞的平衡点。

一个人的生活,既要如马车奔腾在阳光大道上,又要如河水静谧流淌在星辰之下。有时,我们或许需要放下科技的拐杖,聆听内心那颗本真的声音,期待那一缕阳光从窗棂间透出,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唤起久违的悠闲,给时光以微笑;让内心重新焕发活力,去追寻那些被遗失已久的愿景和向往。

回顾时间的仆人这一话题,我们并非要无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而是要在找寻生活节奏与内心欢喜之时,用心体会与时间共舞的快乐时刻。既然时光定会荏苒,生活如行云流水,那么,何不沉淀下来,携手与时间共建更加和谐的人生呢?

语文新高考一卷作文 篇4

春风化雨

好故事恒久远。用经典的好故事,为教育春风化雨。

从教多年,遇生无数。然而众生万象,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素质良莠不齐,思想波动起伏。这为一个教育者提出了考验,也迫使教育者不得不去思考工作的方式方法。多年的实践,我发觉用“故事”培育教育的土壤,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助力学生开出梦想的花朵,当是一个教育者永恒的追求。

在我所任教过的班级中,对于有些胸无大志、无心向学、好逸恶劳的学生,我会用苏秦从无到有,身挂六国相印的故事点醒他们。

早年的苏秦不像家中的兄长那样专心务农,自己又不肯潜心向学,却还奢望着远走高飞,出人头地。胸无点墨的他走出去处处碰壁,走投无路后只好折回。回到家中,连他的母亲都不给他好脸色,嫂子更是不给他做饭,妻子也不愿给他洗衣服。百般羞辱,无奈之下,苏秦决定外出求学,潜心学问,求得真才实学。最终他掌握了“合纵”的外交策略,联合当时的东方六国对抗一家独大的西方秦国。弄得秦国15年内都不敢藐视东方六国。苏秦也因此获得了六国的信任,同时执掌着六国的相印。一时间可谓风光无限,位高权重,所获财富也是无数。

有一次他要巡游经过家乡。家里人得知后,将苏秦回家的必经之路,一路上扫尘洒水,并举家外出三十里迎接。到了家门口,家里人更是齐刷刷地跪成一排。他的嫂嫂跪在苏秦面前,额头都能贴到地面,浑身发抖。前后态度的迥然不同,不言而喻。

我用苏秦的励志故事启示学生,生命的尊严是靠自己争来的。仅仅仰仗别人的同情换来的尊重,那不叫尊严,那是施舍。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生“躺”不出辉煌。

针对部分学生对践行自己的目标不够坚定,遇事容易退缩,打退堂鼓,缺乏恒久的毅力。这时我会给他们讲述苏轼仕途坎坷的为官历程的故事。

苏轼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出于性格的原因,仕途三番五次被贬。大多时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依然活出了人生的精彩。所到之处留下众多治理有方的佳话,赢得百姓的一片赞许。苏轼即便身处边远地区,环境恶劣,物质条件低下,缺衣少粮。但他仍旧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能用心品出“东坡肉”的佳肴美味,活出一份“东坡居士”的豁达与潇洒。我想借大名鼎鼎的苏轼的身世开导学生,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有迈不开的腿。

至于工作中遇到那些自认为付出了辛勤劳动,而始终不得善果,并为之郁郁寡欢的“勤奋生”。我会用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探求“格物致知”的故事启发他们。

为了实现弯道超车,寻求所谓捷径,王阳明弄了个“格竹”以代替“格物致知”探求事物原理的荒谬之举。他将自己隔空静坐,凝视着院内的一根竹子,时间持续长达七日之久。本想以此参透生命彼此相通的真谛。最终却因体力不支,不堪劳累,以身体轰然摔倒,一无所获而收尾。落得个连他自己后来都感觉往事不堪回首的愚蠢笑料。

当然后来王阳明终成一代心学大师,那是他在撞了南墙之后最终回头的结果。我想以此叮嘱学生,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但一定有适合而合理的安排。

作为一名教师,讲好经典的育人故事,他可以摒弃学生心中的迷茫。令学生心中萌发的颓废种子能够置身于阳光下无处遁形。让希望的火苗照亮学生心中无边的暗夜,然后风雨兼程。

原来,好的故事,历经岁月的大浪淘沙,真的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春风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