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50字汇总3篇正文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50字汇总3篇》

时间: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50字(通用3篇)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50字 篇1

第一次看到“瓦尔登湖”这四个字,大概是在“最难看下去的书”的排行榜里显眼的榜首处。再加之周围许多人说过这是本催眠神书,我就一直将它束之高阁,从不过问,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书房翻出这本书,才真正认识了它。

梭罗并非隐士,而瓦尔登也并不安静。

恰恰和一般认知相反,它充满声音和趣味。梭罗并没有住在深山老林里,他亲手搭建的小木屋离市区仅1.6公里;而他这十几平米的小屋,也曾举办过25个人的聚会,并非与俗世远隔。而即便在肃杀的冬日里,小屋也不乏拜访者,钱宁便是其中一员。他与梭罗就着潋滟湖光谈笑风生,木屋里热闹得如同普通猎户农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罗的木屋没有锁,也没有门栓,可以说是开放性的。路过的农夫,猎人和动物都可以进去做客。每当散步归来,梭罗也会时而扮演一把福尔摩斯,根据烟头、脚印之类的蛛丝马迹推断“到访者”的身份,也是别有一番趣味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无非是困在现代化钢铁牢笼里的金丝雀一样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坦率地说,我并不认同。且不论其中语法问题,从先后顺序便可发现其荒谬。若无为了生活的打拼,何来资本去追求诗和远方,恐怕要早早的饿死在半路,成为指路的一缕幽魂。

那么就不能追求了吗?当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罗和《瓦尔登湖》为范本,而是要探寻自己独一无二的路。走出牢笼,先从内心走出。《瓦尔登湖》其实是一本私人化的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从他的日记中摘出的。它是一本为自己而写的书,其次才是为别人。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说:“我希望这个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呢?并非是盲目离职放弃生计,而是审视内心。将所有能将碎片化阅读的杂物置于一边,静下来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敢于说出自己独特想法的勇气,是守住自我不为大流所动摇的坚定,还是抛却杂念专心于一物的洒脱。可能性不计其数,但唯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再三品读《瓦尔登湖》,能经历一次又一次震撼,读过之后,就像经历了一个被洗脑的过程,而从书中脱离,自己冷静下来反思,又会收获别样体悟。城市中的钢铁囚笼并不可怕,也不会成为走出俗世走向超脱与自由的阻碍。如果方法正确,囚笼将化为阶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处。

《瓦尔登湖》不是一个具有自我构建精神的人要去盲从的幻境。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而人凭借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寻所向所往,这可能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也是发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体验的无限乐趣所在。

出隅,出利欲,方能出心。然后得本心。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50字 篇2

在某种程度上说,《瓦尔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动植物篇。诚然,梭罗大半辈子在康科德与瓦尔登湖边度过,始终致力于观察与研究飞禽走兽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变化进程。

梭罗不论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以及猎狐犬等的描述,总是如此绘声绘色,如此引人入胜,真能够说是旷世罕见的华章。

梭罗在本书中用很大篇幅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草木鸟兽的和谐相处有许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还主张社会内部各族群之间和谐相处。自古以来,北美大陆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欧洲殖民者到达新大陆后不仅仅肆意残杀无辜的印第安人,使其濒临种族灭绝的境况,而且彻底毁掉了悠久的印第安文化与生活方式,还对印第安人持极端歧视的态度。殊不知,梭罗乃是狷介之士,却反其道而行之。

梭罗在书中谈天说地和纵古览今时,一边立论公允,痛斥时弊。一边又提出不少用心性的批评与推荐,其资料十分广泛,涉及饮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态环境、学校教育、农贸渔猎等。梭罗诸些举动和言论,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当今中国,到处能够见到人们侵犯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成了社会和谐的一大问题,且不论其它生态物种,就说树吧!

树,是我们人类最先的寄托,在树上吃住行,树为我们人类带给了最根本的家园;树能如此,那些其它动植物呢?我想它们生态作用必须也很巨大。那人类还要肆无忌惮的去破坏、杀害们呢?

自然给予人类那么多,人类当予反思,来感恩这地球上最伟大的母亲!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50字 篇3

寻找宁静——读《瓦尔登湖》有感

那两年,时光像一条清澈的溪流在他的生命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沐浴着冬日阳光的铺满松针的小径,那些在清澈湖水里游弋的银色鳟鱼;那些恣意盛开的蓝菖蒲,像冰蓝的火焰轰轰烈烈地燃烧在短暂的花季:那些春末夏初时突然晕开了绿色的白桦,挺拔地朝向湛蓝的天空:还有那道湖面上架起的神奇虹桥,那串挂在屋檐下的晶亮冰凌。当然,他一定会记得在田埂上挥动锄头的日子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他看着它融进土地,内心生出满足愉悦的情绪;在悠然荡漾于湖面的午后,他伸手轻轻拨动碧绿的湖水,一只细长的虫子摆着身子惊慌地跑开了。

梭罗,我念着他的名字,抚摩这本《瓦尔登湖》,感受到一种令人震惊又无比神奇的力量。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两年的光阴离群独居,以证明人类实际上只需要最简单的物质资料即可过上正常而充实的生活。梭罗,他于简单的生活里寻觅着宁静,他心如明镜,涟漪不起。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淡定从容,是一次思想崇高的涅槃。可是,这位哲人的名字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够记起?

或许,物欲横流的当今,人们已经遗忘了阿卡德米学院的林荫道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关于“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应当追寻现世的幸福”的争论;人们也许不屑于“荒山野屋间二三素心之人培养之事”的成就境界;人们也许偶然听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时低头一阵轻愁,终究还是匆匆而去。

是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迷失了我们原本明澈的双眼,是喧嚣嘈杂覆盖了朴实和谐的自然之音。灯红酒绿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商场,不安的灵魂游走在寂寞的都市里。有人抱怨社会的残酷,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还有人忙碌地奔走,却陷入更茫然的空虚。我们在红尘里沉浮,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心是何物?身是何物?为何眼前总有漫天尘埃?

茫然间,窗外有一阵清风拂来,吹开桌头《瓦尔登湖》的书页。有一股油墨的芳香袭来,我一声叹息,仿佛这一声叹息可以减轻我思索不得的苦恼。低下头,细细抚摩着右手粗糙的茧,恍惚中,才想起自己竟快过了十八个春秋了。为名次痛苦过,为富足得意过,却终究未能参透生活的真谛。我望望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准不是在为更舒适的生活忍受着压在肩上的沉重担子?(范文网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关注心灵太少,所以,我们注定浑浑噩噩地走在路上,寻不得片刻宁静。

一千多年前,一个人写下这样几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峻的面容像是佛龛上盛开的白莲,朗朗的声音清泉般滋润世人燥热的心田。他就是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第六代祖师慧能。若有这样一份境界,纵然山崩海摧,沙起云行,总得一份超然清幽。纵使在霰雪无垠的冬季,纵使哲人的脚步声已经远去,我依然记得瓦尔登湖碧绿、深幽的平静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