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三重门读后感优秀3篇正文

《三重门读后感优秀3篇》

时间: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三重门读后感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三重门》读后感 篇1

花开花落,人生起伏,却总有一种东西留下永恒;品读世态,体味生活,也总有一种东西记录世间百态;繁华浮躁,朴素清明,同样存在一种事物解析生活之理。毋需声音,也不必宣扬,静处一室,品读一本好书,也许我们会体会很多,收获不少。书味飘香,在读书的氛围中,思想升华,置身作家内心世界。

“80后”作家中我欣赏韩寒,不仅是他的文字,更因他的性格。初看韩寒的文字,觉得笔锋犀利,一针见血(我先看的是他的《毒》,这是一本他前三本书的文摘集)。

读《三重门》,我会为Susan与林雨翔的朦胧爱情所感动,甚至流泪。心心相通却无以表达,朦胧爱情之美就在于朦胧。而对于林雨翔的遭遇,我更觉可惜。热爱文学却无以发挥,被其余学习所羁绊,与现实中的韩寒极为相似。或许它打动人的地方就在这儿,韩寒受同龄读者爱戴的原因也在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永远是一个值得品读的话题。

再读《三重门》时先觉得这本小说很像钱钟书的《围城》,无论是文笔,还是整体基调,主人公林雨翔与方鸿渐惊人得神似,其中雨翔对Susan的感情又颇像《天龙八部》中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这本书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主人公林雨翔的个性及为人处事的风格随着小说的进行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初中时的林雨翔性格温柔敦厚,较为单纯,学生气甚浓;进入高中后雨翔性格中的锋芒显现出来,和钱荣争得不亦乐乎,小说的风格也因此有所改变。小说和作者一起在成长,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感觉。林雨翔的变化或许是青春期使然,不知韩寒的青春期是否与雨翔相似呢?

掩书细想一下,感觉韩寒与钱钟书的区别在于韩寒笔锋更加尖锐,书中更多地展露出社会灰色的一面,并且不留情地给予鞭挞和嘲笑。这也许是因为写作时代的不同,或者因为钱钟书是一个儒雅的学者(人离书本近了,离尘世自然就远了),而且他生性温和;韩寒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曾经是),是臣服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学子(包括我)中的异类,其中特深刻的思想如同一把利锥,直指社会。

重门读后感 篇2

初中时,随大流(主要是黄狗啦)开始看韩寒的书,然后几乎看完了他所有出版的书,只是唯一的遗憾,最早出版的《三重门》没机会看。

高一时,问同桌借了看,只可惜被我们班主任收了,那班主任姓赵,对韩寒痛恨至极,好像韩寒抄了他家一样,恨得连《三重门》安安静静的躺在书桌里也不放过。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当你还没有幸看一样东西,那东西就已经消失,这里是被收了。只闻书香,还未来得及吞下肚,就被收了,惨!!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把《三重门》搁下了。

高考前的一段日子,生活寂寞难耐,逛书店时又见《三重门》就顺手takeit了。

我看过《三重门》后的感觉是韩寒读完《围城》的感觉:“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虽然我也读过《围城》,但因为我文学功底太差的缘故,没有什么如坐春风的感受。总的说来,看韩寒的小说是不必太注意情节的,最主要的还是看他怎么玩文字,然后顺便把我们也玩一遍。看郭敬明的书就不这样了,只看情节就够了,我不是说他的文笔不好,只是那些文字更适合女人,而且往往越是对女人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的男人越容易变态。

我不知道韩寒写《三重门》的时候是怎么写的,他自己说这本书是他倾注最大的一本说,我想也是,玩什么东西都得投入,何况是玩文字。我觉得写这本书要很通畅是不可能,可能一个比喻要憋很久。

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以前总是强调写文章要流畅,但有时候是需要不流畅的,太流畅的东西就没有什么思想了。写的流畅就像排便顺畅,并不是这样不好,只是这远不如长期便秘后突然释放来得爽。

以上本人鄙见,不足挂齿。

《三重门》读后感 篇3

我记得我以前曾说过:韩寒写的《长安乱》没什么意义,我要去读读他写的其他小说后,在来讨论韩寒的文笔到底怎么样。在我休息的三天的里,我完完整整地读完了韩寒的代表作之一《三重门》。在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另一位80年的作者,孙睿。他以《草样年华》而出名,这本书我也曾看过。他们有着许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要以此作对比来表达我看完《三重门》后的感想。

先来说说相同点:第一,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是个平凡的男生。二人的相似之处是,平凡但很走运,聪明但不努力,且都能吸引漂亮的女生,并最终证明是自己的愚蠢葬送了爱情,结局都以女朋友的离去结束。这不仅是这两部小说的相同点,现在很多市面上的青春爱情小说都是如此。可这好像并不会使那些处于青春期的读者乏味,就像我看三重门时也感觉很有趣。

第二,书中人物的环境均在校园或其周边。这与作者本身有很大关系,因为80后的作者几年前大部分都还在校园中,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校园中的人和事,最多就是校园旁边的一些小吃店。他们对此了如指掌,写起书来自然是得心应手。这自然还会让尚处校园中的读者产生很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而他们正是这写青春小说的主要读者。这也是为什么像韩寒,郭敬明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第三,书中很多的搞笑场面。这些搞笑场面通常是以一些很不恰当的比喻或是很不合当时场合的人物语言组成。例如:林雨翔也是眼红者之一。初一他去考文学社,临时忘了《父与子》是谁写的,惨遭淘汰。第二次交了两篇文章,走错一条路,揭露了大学生出国不归的现象,忘了唱颂歌,又被刷下。第三次学乖了,大唱颂歌,满以为入选在望,不料他平时颂歌唱得太少,关键时刻唱不过人家,没唱出新意,没唱出感情,再次落选。从此后对文学彻底失望。这次得以进了文学社,高兴得愁都省略掉了。(《三重门》),或是:周舟起初称呼我“老公”,可我觉得这个称呼有碍于我的男子汉形象的树立,总给人一种类似于李莲英的感觉。周舟又改口称我“掌柜的”,但是我既不开茶馆、卖大碗茶又不给人家钉马掌、打洋铁壶,我只是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大学生,这个称呼与我的身份极不相符,所以周舟又改口叫我“爷们儿”……《草样年华》这些语言很出乎人们对平常事物的看法,自然能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

当然,不同的人写的书肯定也存在不同点。第一,情节和故事发展是不同的。《三重门》的主人公的生活时期是在初三到高一,而《草样年华》的主人公则是一名大学生。同样是校园,可是大学与初,高中的生活毕竟还是有许多不同的。但这却与作者的生活是相似的。韩寒当时是刚离开上高中,而孙睿写《草样年华》是也正值大学气间。作者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情节和故事发展。

第二,二者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面貌是截然不同的。说实话,我看完《三重门》后,与我看《长安乱》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韩寒的这两本书毫无意义。虽然《三重门》写得确定精彩,也有人说是跨世纪之作。可韩寒除了在书中发表了一些对现在教育体制的不满外,就没什么积极因素或更深的思想内涵,《长安乱》更是胡说八道,我没看出什么意义。对于孙睿则不同,我很欣赏孙睿的文笔,更为欣赏的是,在他的书中总会告诉你一些道理。虽然书中有时还会有些少儿不宜的描写,但他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是劝人奋进的。读过他后来又写的《草样年华2》和《活不明白》后,更能感受他书中带给人的积极影响。他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面貌是完全超越韩寒的。这是最大的不同。

以上是我读完《三重门》后所发表的感想,不一定正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见刃,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