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优秀8篇】正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1

乍一看这标题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吧!其实不是!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临终老人和他的学生的故事。老人是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他的学生是一名记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给这个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时间是星期二。这便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这门课上了十四个星期,每个星期学生都如约而至。他们谈论的话题有: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凉。最后一堂课是老人的葬礼。每上一次课老人的病情就会加重,说话就会更困难。到最后,要靠学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说出话来。他是一名终生的教师。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思考!也许谈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确很玄!谁也不知道下一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那么还在等待什么、犹豫什么、好好把握今天!每一个今天都是精彩的!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

“每一天晚上,当我睡着时,我便死了。第二天早晨,当我醒了时,我又复活了。”

——圣雄甘地

最后发现,原来泣不成声也是种幸运,它让我们不再忽视周围的世界。莫里最喜爱的诗人W·H·奥登说:相爱或者死亡。若要使生活有好处,需要爱。

如果我们不幸福,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莫里用余生上的这门课,一向在告诉我们,就应勇敢应对衰老,应对死亡,应对人生。

合上书,仿佛一片澄明月色关照着内心,我已不虚此行。

认真飘过世界,岁月盈手时,琐碎与呻吟必是了无踪迹,爱却留存。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3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句话简洁凝练地概括了《相约星期二》的内容。此书的作者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

1994年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与自己的学生每个著名专栏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老人谢世后,米奇把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定名为《相约星期二》,该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连续40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人们从书中读到了关于世界语死亡、家庭与感情、金钱与永恒的爱等人生永远的话题,而我读到了最深刻的主题—感恩。老莫里面对死亡,逼视着自己的躯体一步一步走向萎缩、走向消亡。

他并没有如其他临终的老人一样,或咒骂苍天,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或面壁哀叹,让恐惧与痛苦陪伴着自己早晚人生。他而是勇敢地走向世界,走向自己已离开多年的讲堂,让自己的学生及全世界听一听一个参透一切的社会学家眼中的人生。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健康的心态?因为她正在向社会感恩。他想告诉正在被名和利所折磨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此时,莫里老人的双眼前所未有得明亮,他看破世间红尘,看透世态炎凉,看穿人情冷暖,他赶超了时间和空间,他的心一不是他那病恹恹的身躯所能束缚的,他的心也许早已在宇宙的尽头翱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十四个星期中给米奇讲的话字字珠玉,因为这都是从死神那一点一滴抢来的。谈论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老莫里讲授的内容无所不包,字字都捶在米奇的心头,也在拷问着社会文化的良知。

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因而就不再害怕变老与衰亡;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健康,因而就不在抱怨现在病痛的折磨;莫里感谢所拥有的阅历和学识,因而就不在后悔所度过的光阴……抱着感谢一切的心态,莫里在病榻上吧世界上最高深的智慧用最具热情的语气缓缓道来。读了《相约星期二》,我开始用感恩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世界。我感谢自己的青春活力,感谢自己学会了知识和能力,感谢身边的亲友所倾注给我的爱,感谢前人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当然,我更要感谢在天堂向我们微笑的老莫里,因为他叫会了我感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4

陷入病痛中的莫里老人,在失去了行走能力,自理能力,告别了自己的隐私的情况下,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程,向我们阐述了生命应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把自己认作"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向我们证明了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并告诉了我们"学会了怎样死,便学会了如何活,有意义的活,只有拂去外表的尘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谛"。

莫里提醒我们: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与自己和解。生命中最要紧的事,是学着付出爱和接受爱。不羡慕年轻,因为我们也曾年轻过。热爱人生,庆幸活着的每一天,不哀叹时间的逝去。接受自然规律的赐予,相信衰老只是人生的循环,无论是躯体的萎谢,还是病魔的缠身,都坦诚相待,以逝者的姿态进行当下的活。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5

看完书后,久久的沉思着…

老天安排我在此时此刻拜读这本书肯定有它的用意,正因这不是纯粹的时刻上的偶然。我认识这本书就应是在四年前,读完余秋雨教授在《人生苦旅》中为《相约星期二》写的序,知道了有这么一本书。当时把书名记在日记上,列为必读书目,却一向没有拜读,只到这天,才细细品味。

书中,濒临死亡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和作者米奇约定每个星期二相见,讲授人生的最后一课。书中从世界,自恋,遗憾,死亡,家庭,感情,衰老,金钱,爱,婚姻,文化,谅解,完美的一天和道别十四个方面写出了莫里教授人性的光芒和智慧!

在我在思索如何生活的时候,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爱”。一个人只是追求丰富的物质是无法完全满足自己欲望的,唯有精神上的追求才能够,书中经典极致的观点就是“爱”。其中,我对莫里教授和作者米奇的一段话记忆犹新,

“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于他人让我感觉我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的自己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刻,当我使一些悲伤的人重新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向以前一样健康。”

上方的一段话,是老教授莫里在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理智的思考。情绪浮躁是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这份话的真实含义,正因,人们往往更注重于追求物质上的东西。比如,在球场上打篮球,低头看一下,老是在琢磨别人脚下的是耐克,还是阿迪,当是名牌的时候又在想是不是全球限量版。完全忘了打球的乐趣是打球本身,而不是炫耀球鞋。生活中的我,以前赚了多少钱,此刻考过了多少科,都只是短暂的兴奋,其实真正深埋心底的还是对亲人的那份惦念。老教授莫里的另一句话也感触颇深,

“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年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向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妒忌你。身份和地位往往让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然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应对整个社会。”

同样的时刻,我在《环球时报》上看到了关于“中国梦”的讨论。中国梦是什么?是追求票子,车子,房子,还是追求自我的实现?其实,看完《相约星期二》才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身就很不好,正因它只是在物质这个方面来提问,没有注重精神。虽然,政府的政策是“精神礼貌和物质礼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可,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少之又少。电影,电视,广播,体育,超女,中超,CBA,上网,旅游…我即兴的罗列出一堆,都是精神礼貌的一部分,可,此刻人为什么还是抑郁空虚,个性是大城市。竞争强,压力大固然是原因,可不是主要原因。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刚才罗列的那些根本就是精神礼貌的最浅显的东西,它没有涉及到内涵上的东西,没有涉及到“爱”。内涵上的东西,就应有的是,爱,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等等!这些听上去很不实际的东西其实是最实际的。回到关于“中国梦”的话题,中国梦是什么?抗战时的中国梦是“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解放战争时是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是共产主义,此刻是社会主义。表面上是一脉相承,可,此刻有多少人坚信并拥有这样的信仰?我认为“和谐社会”最主要解决的还是,“怎样让现实的人们拥有最基本的社会观,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爱”的传播!

最近我自己一向在想,我到底要追求什么?这天想了想,就应是“衣食无忧基础上的爱”。解决自己的生存生活的物质生活,然后投入到对亲人,朋友,身边的人,社会上的人的关爱中去。

“每一天晚上当我睡着时,我便死去了,第二天早上,当我醒来时我便复活了!”莫里引用圣雄甘地的名言来表达他当时的情形:随时面临着死亡,并准备好了安静的对待死亡——象睡觉一样。可,这天我更愿意钻牛角尖似的明白成,睡眠够用就好了,剩余的就是在死亡。虽然,经过我的明白,涵义上和圣雄和莫里差距拉大到不止千里,但是这样明白更适合我的现实生活。床,是人生的第一敌人,战胜不了它,其他的由从何谈起?

莫里教授最后给自己写的墓铭是“一生的教师”,写到这,我知道,病情吞噬的只是他的躯壳,而他的精神之光,永远教导着迷惑的我们,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去爱和被爱吧,去关注身边的人吧,去从自身中解脱出来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6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好处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透过他的学生,向我们带给了一份人生的答卷。“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刻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齐讨论“生活的好处”,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好处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盼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职责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完美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应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完美。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7

佛来思节夫人接着说:“是我,十年前那个搭了你马车的人,项链回到了我手里,是我的丈夫买回来送给我的,它现在比什么都珍贵了。”说到这里,佛来思节夫人回头望了一眼在门口的佛来思节先生,佛来思节先生也走了进去,带着微笑看着老人。月牙泉是甘肃省敦煌的一处旅游胜地,位于鸣沙山怀抱之中,因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当年田震的一曲《月牙泉》,让我对月牙泉有了向往,期盼有一天能亲临月牙泉,一睹她迷人的风采。雪兔身上的耳朵是它身上最最美丽的地方了,它们的耳朵有一个“射吸膜”这一层膜能够把想听到的声音放进自己的耳朵里,能够把不想听到的声音放射回去,保持冷静。妈妈边做边跟我说:“用糯米粉制成的甜品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江南比较盛行。汤圆中,‘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在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34、子夜月色宁静,历历星光缀满窗前,闪烁的,似你发丝间的清香飘来,千年相思染上了我的鼻尖,惟愿有情人,世世不相离。想你,好梦!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言简意赅,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属于莫里与米奇的人生课,更是我们应必修的一门课。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他把他的学生米奇叫来,在他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给米奇上了最后的课程,相约在星期二上课,他们谈论的话题有很多:有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月牙泉是甘肃省敦煌的一处旅游胜地,位于鸣沙山怀抱之中,因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当年田震的一曲《月牙泉》,让我对月牙泉有了向往,期盼有一天能亲临月牙泉,一睹她迷人的风采。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是米奇在莫里临终前几天提到的问题。对于我们,可能要回答:“当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懒觉。”而莫里的回答让人们无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论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现在我明白了,莫里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种健康向上,乐观的心态,通过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们,能否向莫里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追梦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努力把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把握住现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而莫里与米奇谈论的,不仅仅只是这些,还有更多的人生话题需我们仔细思考……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8

国家首脑成天躲在家里不理“朝政”;工厂员工整天藏在酒吧里大口大口地灌啤酒;孩子们个个不去上学,颓废地在家里看电视。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自己……

可莫里没有,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更不幸的人,他没有太多的自哀自怜,他一向在从自己的不幸中寻找幸运的存在。“只有当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莫里说。“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地萎谢的确很可怕,但它也有幸运的一面,正因我有时刻跟人说再见。”

是的,莫里他做到了。他把他自己的幸运变成了大家的幸运,他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给了米奇,传授给了世上所有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便是一个幸运的存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抱怨,有时候塞翁失马,也焉知非福。只要能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一切,不自怨自怜,不自暴自弃,不为过去烦恼,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