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三年级方法 > 三年级数学 > 三年级数学学科学习方法正文

《三年级数学学科学习方法》

时间:

学习方法应该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年级数学学科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年级数学学科学习方法

首先,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其次,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再者,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

三年级数学高分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重要路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三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特点,小学生学习习惯大致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常规学习习惯。①书写端正漂亮,卷面整洁规范;②计算认真仔细,画图符合要求;③学会观察事物,审题认真全面;④课前自学预习,课后回忆复习;⑤听课专心致志,活动积极参与;⑥作业独立按时,做完检查评价。

2、独立思考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表现为:无论上课或做作业时遇到问题,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不依赖老师提示或同学求出的答案。

3、主动参与习惯。上课时,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发表自己见解,有话敢说,有问题敢提,有想法敢补充,让身心完全融入到课堂中去,这就是主动参与的集中表现。

4、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数学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数学,身边数学的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三年级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错误率很高,这就要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发散到以后的学习中,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随时调整,不断完善。为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经常提醒学生反身自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对吗?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哪一种方法好?以后逐步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提高元认知能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做到经常训练学生的口算以及估算,提高正确率。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有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关键期也是一个转变期,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我们老师来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我们要以美的感受,以极大的热情引领学生进入数学之门,让学生产生兴趣,成为志趣,从内心里想要学习好掌握好数学这门课程,并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年级数学基础学习方法

   1、加强三年级孩子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有不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仿做过的例题,不能在变化了的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例如,孩子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但在作图或解题时又常常只能举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径,不能反转过来去解决逆向问题,没有纳入到一般的范畴或嵌入数概念体系的认知结构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算法和演算过程,尤其要重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强孩子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三年级数学中,会出现长度单位的认识,什么千米、毫米、厘米,很多孩子总是无法记清楚,怎么办呢?家长让孩子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从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为: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两指之间的距离大小表示进率的大小。你们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每相临的两指间的距离相等,也就表示毫米、厘米、分米、米每相临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等,都是10。而毫米与分米、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为100,毫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的距离较大,也是1000。记住单位对应的拇指,这个换算就变得十分简单而且准确了。

2、重视和加强孩子“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孩子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三年级下册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孩子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3、观察活动

所谓观察是指孩子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家长可以提供“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有序特征,然后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孩子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孩子边观察,边思考,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例:“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指导,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家长要求孩子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

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

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

家长再要求孩子记录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三年级数学提高的学习方法

第一:要想学好学会小学三年级数学,自己的兴趣重要。有句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导师,有了兴趣便会前进。可想而知,兴趣对自己学会学好数学是多么的举足轻重。

第二:劳逸结合,自己学习了半天,一定要知道休息。休息的方法有很多种,自己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休息。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学到天亮,或是自己学习到凌晨几点,很多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成绩提升的很快,并不是对方学习到通宵或是凌晨。

第三:学会理解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本书拿出来,一定要知道自己写的标准吗?是不是符合数学书写方式。其次,小学三年级课堂上一定要学会主动和自己的伙伴一起探讨问题,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先暂停探讨,先把不会的题目探讨完。这样,你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第四:课后时间允许的话,自己可以看看一些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相关事情,或是有趣的故事。自己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去查找。这样,学会了对数学本身意义的看法外,同时也能培养出自己课后的超强阅读能力。

辅导孩子是每个家长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如何辅导孩子学好三年级的数学呢?现在就分享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本为本即以课本为根本,作为家长要熟悉三年级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做到知识点脉络清晰。

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尤其弄清楚弱项在哪,是知识点不清楚还是马虎,这是家长不能忽略的问题。

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有些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没有兴趣,没有信心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首先树立孩子的信心,以鼓励为主。

家长也要做好功课,以防在辅导时误导孩子,同时也是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形,但是是必不可少的。

三年级数学实用学习方法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的前提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我们常常发现如果现实中我们对哪门课程有兴趣,那我们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锲而不舍地想要钻研它,有强烈获得这种能力的愿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要抓住这一点,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喜欢听到学生这样说,我最喜欢数学了,数学很好玩。学生说这句话的时候,说明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的他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站成四个方向,其中一个学生站中间,蒙住眼睛转一圈,然后让他来说说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学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就连平时算术能力很差的学生也参与了,而且也熟练掌握了,这一课我是成功的,因为在学生的兴趣中教学会让教师身心愉快,而且同时也教会了他们一种数学能力——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