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 > 工作文档 > 工作计划 > 顾问工作计划 > 第一年度顾问工作计划要点正文

《第一年度顾问工作计划要点》

时间:

文章第一年度顾问工作计划企业文化建设之相关问题展开了具体介绍,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一、管理体制之完善 

1、对外经营管理可能涉及的合同的规划与完善 2、对外函件之提议与审核 3、一切对外活动的规范化、书面化处理交往模式的建设与完善 4、对外公共关系体系之建设与完善 5、对外公共关系体系与企业内部公共关系体系建设之对接与融合 6、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之完善及其合法性审查 7、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设 8、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与其他内部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之拓展与调整 9、人力资源体制与整体经营管理体制、体系之协调与配合 

二、全员培训计划 

1、内部公共关系的观念、体制、体系及其培育 2、内部公共关系相关问题之分享与讨论 3、内部公共关系体系之建设及其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之关系

三、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谈话、座谈会等沟通交流活动或在其他活动过程之中进行培训与全面提升 

四、企业文化建设之相关问题 

1、企业文化之概念 

2、企业文化建设之路径选择

3、企业文化建设之实践模式

4、企业文化建设之价值与意义及其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关系,建好企业文化,就一场战争而言,交战双方最后胜负的原因,除了天时、地利以外,还有“人和”的因素。

“人和”就是双方士气的高涨程度。这个道理,从共产党与国民党双方几十年的军事较量中可以充分得到印证。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的军队中多了一件制胜法宝,这个法宝就是“人和”。正是有了“人和”,共产党的官兵才能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而国民党虽有“飞机大炮”,但由于缺乏“人和”,所以最终还是输给了“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在共产党中是什么力量造就了人和?是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概括起来讲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博大精深、具有恒远影响力的文化。如果把中国当作是一个企业,那么毫无疑问,毛泽东就是这个企业的创造者,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个企业的最大文化。正是有了毛泽东思想,才使得中国这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国家能够凝聚起一股空前的力量,进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注重文化建设,那么他所管理的企业就会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焕发出无限生机。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两者之间到底具有什么关系?要明确这两个问题,首先要对企业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表现手段来看,企业管理可分为硬管理(即命令式的制度管理)和软管理(训令式的观念管理)两大部分。硬管理一般通过灌输的方式来实现,而软管理一般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实现。在相对稳定和比较成熟的企业中,我认为,硬管理和软管理的比例关系应该是“二八”比例关系,即硬管理占百分之二十,而软管理占百分之八十。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企业规模越大,对软管理的需求就越大;企业规模越小,则更多的是依赖于硬管理。无论是硬管理,还是软管理,都渗透着企业文化的内涵。只是在软管理中,个性的内容表现得相对突出一些;在硬管理中,要以共性的内容为主。 在现代管理学中,企业文化的概念还一直没有一个定论,人们又大多是从各自的需要出发来讨论。有人说,企业制度就是企业文化,又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理念,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没有把现象和本质很好地联系起来,有的停留在表象上,有的只涉及到一些共性。我个人同意这么一个观点: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个性特征的总结。就像事物只有个性特征才能将彼此准确区分开来一样,必须抛开企业管理中的共性,企业文化才能变得清晰起来。从表现形式上来划分,企业文化可以分为有形(视觉)和无形(观念)两大部分。在企业规章制度中,着装规定、礼仪规范、ci设计因为其表现形式千差万别,而体现出企业各自不同特点的视觉形象,所以属于企业文化中的有形部分;而在无形的观念部分中,如果没有体现出自己企业独有的个性,相互雷同,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社会文化,而不能说是企业文化。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状况和实际情况来考察,在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企业中,有形文化约占百分之二十的比例,无形文化约占百分之八十的比例。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渗透性。由于企业文化的主体是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因此它对企业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性质。如在日本松下公司,它的创立者松下幸之助要求员工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背诵“松下七精神”:“工业报国(强调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光明正大(强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团结一致(强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奋斗向上(强调员工对事业的态度)、礼貌谦虚(强调员工对顾客的关系)、顺应时势(强调员工对环境变化的态度)、感恩戴德(强调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这些内容是很难用命令方式要求员工做到的,但它可以通过观念渗透来达到。

2、渐进性。一个企业在其创立初期,更多倚重的是硬管理,文化的作用往往不是很明显。但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管理层次的不断增加、管理幅度的不断加大,过去那种命令式的硬管理手段就显得有些“鞭长莫及”或“力不从心”了,此时以企业文化为主体的软管理手段就会逐渐显示出它巨大的优越性。所以说,企业文化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理,对企业来说,文化影响的消失也是一个渐进过程,

3、延续性。一个企业,它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带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不会以一时一刻或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延续性。即使这个企业倒下了,但它所创造的企业文化却不会自行消亡。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虽然倒下了,但他所创下的“巨人”文化却被他的团队在逆境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又被他嫁接到了创立“脑白金”的全过程当中。世界上,百年老店不多见,但历经千年的文化却多的是。

4、包容性。法规和制度,由于具有强制性,所以容易产生抵触性,执行起来也是被动的。但文化却不是这样。文化通过渗透的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精神之中,常常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常常提到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借助于文化管理的作用。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就是一种包容。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执行力。一般来讲,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只意味着执行程序的确立,但要保证执行效果,就必须充分进行人力动员,挖掘每个人身上的潜能,这样才能打造出强大的执行力。而要动员人力、挖掘潜能,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对企业干部员工的激励作用,它体现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深入人心,那么领导对员工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就较强,无形中就大大增强了执行力。在一个成熟的企业中,被动执行只能占百分之二十,而主动执行要占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领导在场与不在场,效果都可以一个样。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规模化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领导都没有能力凡事“亲力亲为”,而企业文化就好比是一只“无形的手”,使企业领导对企业的管理变得“鞭长可及”。 

2、打造凝聚力。目前,我们很多国有企业为什么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分析其原因,除了经营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企业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缺乏企业文化。一个企业领导者应该懂得,一个人的追求不只是物质方面的,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如社会尊重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等预期需求。对于一个员工来讲,物质利益固然重要,但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愿景也同等重要。这就是在同样的薪水待遇下,人们会选择此企业而不是选择彼企业的缘故。如果一个企业领导者能够把企业文化视为一面旗帜,并让他的广大干部员工都能凝聚在这样一面旗帜之下,那么,这个企业肯定会拼出一个光明而美好的前途。 

3、培养约束力。“人生而有欲”。一个企业领导的任务,不是消灭他企业员工身上的各种私欲,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摆正自己的利益观,做到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与企业利益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我经常强调的“三分利益”原则的实质。在企业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必须学会约束自己。必须清楚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做的。必须学会用大原则管小原则,用大利益管小利益,甚至为了集体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个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避免出现“锅里争、碗里斗”的不良现象。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制度和法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靠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人说:中国人怕的不是法律,而是执法者。实际上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内部无所不在的“执法者”!所以我说,中国的企业领导,要成为半个政治家、半个战略家和半个教育家,同时还得是半个警察!失去企业文化庇护和道德约束的巧取豪夺只能是尔虞我诈、丧心病狂的私欲大膨胀!在企业中,那些严重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过街老鼠”,那些为自己出人头地而对同事和他人落井下石的“聪明人”,那些“宁以我负人、不以人负我”的狂妄小人,无疑都是一些文化营养严重缺失的人。所以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要善于用文化的力量去帮助企业全体干部员工“认识”和“把握”好自己,正确选择人生的道路。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任重而道远啊! 

4、“师”的作用。在一次讲座中,我曾提出了一个“师、帅、将”三级管理的观点。对于集团化的大型企业来说,进行经营管理有如组织一场大的战役,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对每个层次的参战对象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并赋予适当的权力和责任,使“师、帅、将”三级层次都能够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从而夺取胜利。“师”是大脑中枢,是决策者或者说决策层,担负着整个战役中谋篇布局和明确战略意图的任务。“师、帅、将”之间,要形成一个作战整体,要有一个有机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在这个体制中,“师”除了要有战略家的素质以外,还要有教育家的素质,要善于用训令而不只是命令的方式告诉下属自己的作战意图,同时“师”还担负着最大限度的发挥全体作战人员积极性的艰巨任务,要做到论功行赏,奖罚有理有据。 这个“师”在企业中,就是企业领导或者企业最高决策层。它既要统揽大局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全体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的任务必须包括企业文化建设,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因此有人把企业文化建设称作“一把手工程”,我把它称作“师的项目”。

首先,“师”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师”的价值观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师”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承担起建设企业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点,单靠硬管理手段是无法完成的。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必须善于从实际和长远出发,善于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寻求员工个性与企业共性的最佳结合点,进而有效的把文化内容与物质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既铸造出强有力的硬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同时又重视软管理——企业文化价值观重塑。 

其次,企业文化有助于超常发挥“师”的领导作用。一个企业领导,如果他只是会当下达命令的“司令员”,用他手上所掌握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灌输的方式将计划和方案落实到下属身上,那么,这样的企业领导还远远算不上是一个“师”,而只是一个“将”,或顶多与“帅”沾点边。而真正优秀的企业领导则善于放弃“司令”的权力,善于把训令当作贯彻自己意图和落实自己决策的最有效手段。这样的领导,也深受干部员工的认同和欢迎。因为他就象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在讲课过程中允许学生思考和讨论,他给学生确定的目标不仅仅停留在“接受”上,而是着重在一个“懂”字上。给这样的领导当学生,就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余地,在实现既定目标上,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寻找最短的捷径来到达。同时,在这种状况下,师的目标实现也最易达到最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