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案【精选3篇】正文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案【精选3篇】》

时间: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第一次抱母亲》评课案【精选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案 篇1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听着这首动听的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老师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母亲的恩情我们怎能报答得尽呢。今天,我们将要来共同学习一篇文章,看老师板书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认真地读课文,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课文生字词并不多,它们都集中在这几句话中。

大屏幕出示:(3句话)

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3、谁读第一句(指名读) “摔”是翘舌音,也是三拼音节的读音呢,再读一遍。全班齐读,再读一遍。

谁还想读这一句,女生读。

第二句想读吗?(指名读)这一句中有个多音字的两个读音同时出现了,全班一起读一遍。

能不能用“   山   岭”说几个词呢?

同学们,你读了“翻山越岭”眼前出现了什么?把这种艰难读出来?能把它带到句子中把句子读好吗?男生读一遍。

第三句比较简短,你能读好吗?“愧疚”是什么意思?(给它们各自组词)文中的“愧疚”可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呢,相信同学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

“疲”是什么偏旁,由这个偏旁你猜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4、同学们含有生字的句子都读得很准确,其实这篇课文中的对话较多,要想读好还得下工夫呢。下面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部分。

5、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大家捧起书来,看看书中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请你用心得读一读。

6、愿意把稳重最打动你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吗?指名读。

7、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相信打击对这个故事已经比较了解了,能不能用几句话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写字

1、大屏幕出示生字,齐读一遍。

2、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观察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和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看怎样把它们写得正确、规范、漂亮。

3、老师友情提醒这两个字:课件展示  “疲”和“摔”的笔顺。

4、各描一个,写一个。

四、小结

执教者:南湖第一小学 周爱芳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案 篇2

《第一次抱母亲》片断赏析之一

刚刚听了于永正老师上的《第一次抱母亲》的第一课时,感想很多:

感想一:“课题质疑”意何在?

“课题质疑”在前一段时间里是被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认为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方法。后又因为“课题质疑”的质量不高以及经常与下一个教学环节脱节,而遭到很多人的批判。今天听了于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他在教学的环节中也安排了课题质疑,不仅引起我思索:“课题质疑”意何在?

片段: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的子女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

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

一、课题质疑培养了一种意识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质疑的质量并不高,他们对课题所产生的问题只要一读课文就可以顺利的找到答案,那质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于老师面对学生的质疑说:“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从于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对课题进行质疑不在于学生能提出多高质量的问题,而是要培养学生读了就要想的习惯,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质疑激起了一种欲望

课题质疑以后,就进入了课文的初读阶段,初读课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猛一看,这一步好象跟前面的课题质疑没有多大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旦学生对课题产生了种种疑问,他就有了解疑的需要,并且由于这种需要来自本身,就大大激起了他阅读的欲望,从而在这种欲望的强烈驱使下顺利的完成初读课文的要求。与直接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朗读相比,学生的阅读欲望要更强烈些!

在此案例中,于老师并没有在进入初读课文之前把它抛之一边,给人感觉为质疑而质疑,教学环节脱节,而是问:“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于老师就对这一教学步骤进行了合理的处理,是整个的教学环节和谐自然。

相关资源:

13 第一次抱母亲——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西安培训会上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实录第一课时

于永正《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视频(上)      于永正《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视频(下)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案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0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读

1、师板书课题,生随师书空写课题

2、教师质疑课题: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生: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母亲有什么感受?

生: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抱母亲?

3、师表扬具有质疑精神的学生

二、引导初读,感知课文

4、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课文,声音不一定要大,怎样读进去就怎样读?

5、找到答案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6、明确初读要求:我最关心的是不是生字都认识了吗?课文读得通顺了吗?

7、检查初读:

(1)生字会读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2)现在不许开口出声,一起看这个字(教师端正书写“越”),会读的举手?

指名读后,问:“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呢?(生联系课文理解后解释:走过很多的山路)

(3)我让大家认一个课文中最难最难的字。

出示“愧疚”一词,指读后,追问:是什么意思?交流明确是“惭愧、内疚”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通

8、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

9、检查再读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相机指导(其中一个学生读时偏快,教师马上作出反应,指导他读好句号)

10、当学生读完第3自然段时,表扬学生读了三遍就读得通顺、正确。

四、教师范读,以情激情

11、于老师备课时读了好多遍,但没有大家读得好,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谢谢大家坐得这么端正。

12、教师配乐范读结尾段(非常动情,非常感人,听课师生共同鼓掌)

13、教师激励学生读:

同学们,有人把“读书”称为“煮书”,刚才大家把课文只读了两遍就读得很好,很多地方给我以启发,比如有的同学甚至读出了表情,希望我们互相学习,练习读书,把课文读好,读出作者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披文悟情

1、明确悟读要求:听了于老师的读书,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能够读书,煮书,也就是边读边思,展开想象。

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字面的意思,另一只眼睛看纸背面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段

(1)当学生读到以下两句:

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我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马上予以即时性表扬:“赶紧”“责备”这两个词读得好,一起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2)指导读好第一句话

(3)“责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责备”?

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因为这里不是抱怨,而是埋怨的意思

(4)再指名读护士的这句话

(5)学生仍旧读不好,师及时范读:要不要老师读?师范读后再让学生读

3、读中学习第二段

(1)当学生读到“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时,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问:会读书的同学能透过这个词读出更深层的意思吗?

(2)教师深情地用古诗文来赞颂母亲,并小结:

母亲挑的不是一付重担,而是半边天啊!现在回想起来,你怎么看待“翻山越岭”的意思?(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谈了感受)

(3)相信你们用这样的方法去体会课文,会把课文读得更好。

当你们读书的时候,眼前要浮现出妈妈带着孩子翻山越岭的情景,指名读(生读得很有感情,很有感染力)

4、读中学习第三段

(1)看黑板。教师板书一个“笑”字,并背诵课文中的句子问学生:你从母亲的表情和语言中,看出了什么?

(2)生一:从母亲“笑了笑”的表情中,看到了母亲把几十年的辛劳看得很平常,很不在乎,所以母亲的胸怀很宽广。

生二:从“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我看出了母亲很爱自己的子女。因为我从这句话想到了我的妈妈,她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吃,但遇到很累的活却不让我干,比如我的书包很重,送我上学的路上总是帮我拎着,怕累着我,所以,课文里的母亲也是和我妈妈一样,是一位关心孩子,爱孩子好母亲。

(3)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

5、激趣学习第四、五段:

(1)“就在这时,我突发奇想,……”谁来读课文中最感人的一段

(2)想一想,母亲的泪水是怎样的泪水?

生答:幸福、欣慰、激动、开心,是甜的

(3)师小结学生的答案

(4)教师板书第五段第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无数次”,让学生比较:与课题中的“第一次”比较比较,你想说句什么话?(生答:母爱无私、母爱博大)

6、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知道老师最想用你们学过的一首什么诗句来抒发此刻的情感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教师读自己的读后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象文中的母亲一样爱我的学生……

7、学生再分段读课文

8、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抄写作业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