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课稿 >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10篇】正文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本课一共分三课时,我这节课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在于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难点在于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

三、说教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向学生们提出疑问,老师说“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呢?老师要向大家请教几个问题,我们祖国首都的天安门,它是什么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三年级所学的知识顺利的回答出来。接着再提问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加深,也为了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老师再提问同学们“哪位同学能够给老师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继而鼓励同学并教给他们一个表扬的小口诀。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加强复习的强度,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样子,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自然而然产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接着我给同学们动手演示,将一张长方型纸一面涂上颜色,然后沿中线对折,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板书:对称图形)这样设计是锻炼学生上课要仔细的学习,不能马虎,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提问“同学们,刚才哪位同学看到了老师是根据什么折的线,是随便折的吗?我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学生做出回答后,老师给予表扬并且加以明确,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轴对称图形)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们养成凡事都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巨大兴趣,引发去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老师明确答案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自觉形成一种研究数学问题就应该严密的观念。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己去体验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用长方形纸折出对称轴并画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讲解是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全面。其次再以正方形为例,折出对称轴,这样可以让同学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再次向学生展示老师剪出的美丽图形,老师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些好看的图案,知道我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就剪出来了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下一步的教学。老师逐步指导学生也可以剪出如此美妙的图形,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表扬同学们都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好孩子。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动手动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可以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认可的开心。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三个层次练习。

第一个层次:动手操作题

62页上的“试一试”,首先让同学们动手119页上的图形,动手折一折,并且提出要求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的话有几条对称轴?在62页的图上画出来。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而且动手实践可以让同学提高兴趣。

第二个层次:抢答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多叫一些学生,因为机会均等,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老师起辅助作用。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每一个同学机会,让同学自己纠正错误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懂得互相帮助。

第三个层次:练习题

63页第2道,我采用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加深记忆,并且有一种做小主人的感觉。解决第3道题时,我让同学们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晰。解决第4道问题时,因为有困难,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第5道问题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这样设计是让同学们懂得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老师给予奖励。可以叫这节课回答问题比较少的同学。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回顾整节课所学,巩固知识,叫回答问题少的同学来回答是考虑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一位同学,鼓励学生更好的进一步的学习。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习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学生的说一说,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探索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

1、 观看微视频,学生自主学习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设计意图)

2、 展示ppt课件 (设计意图)

3、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四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个内容。小数除法是继整数除法、分数除法之后数的除法的又一次扩展,分为一个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小数两种情况。“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它是综合性的计算,包含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试商的方法,还有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商末尾有零的除法,为以后的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出问题,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运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二、说学情

小数除法是小学数与代数当中的一个重难点。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这一内容学习比较困难。但是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数的运算方法,特别是这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运算,对除法的运算法则和小数点的移动规则已基本掌握,对商不变的性质也有所了解。这些都为小数除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前几个课时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将更有利于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运用竖式进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五年级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法,而且为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

(2)观察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其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进而因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3)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来解决问题,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4)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明确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七、说教学过程

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六个环节

1、(导入)这节课我采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导入,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法,而且为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

2、(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我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编中国结),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抛出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从这些数学信息当中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总共可以做多少个中国结?”,要求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或现实出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置这个情景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备感熟悉和亲切,并产生要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冲动,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

3、(合作探讨,发现算理,归纳方法)当学生列出“7.65÷0.85”这个算式时,学生发现这个式子是新知识,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将设问引导学生把这个新知转换成旧知,并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小组汇报讨论结果。(1)利用换单位将除数转化成整数来算。(2)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来进行计算。之前的复习导入为这里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个方法,所以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目的是为了把除数0.85转化成整数,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要扩大相同的倍数,目的是为了不改变原题的商。在学生理解算理后,我将向学生讲解竖式的书写格式并且引导学生照样试一试把竖式补充完整,使学生不仅明白转化过程;又掌握了规范的竖式书写格式。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算理及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灌输式的教学,在探究新知时,先给学生提供思维方向,即能否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然后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联系旧知,适时点拨,不断尝试不同的数学活动,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算法多样化中细细体会这一数学思想,从而总结归纳出计算方法:一看、二移、三算。

4、(巩固练习)例题讲解之后,我将安排学生做练习题,并及时纠正。以此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巩固强化算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5、(达标测评)由基础训练和拓展应用两部分组成,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基础训练部分,优生完成拓展应用。当堂测评。

6、(结课)在将要结束课时我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进行总结和互相补充,教师只做适当点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接着问学生你还有疑问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全面的了解了学情。

八、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突出重难点,能够对学生理解知识有一点的强化作用。因此,我设计的板书为在黑板中央出示课题,下方出示“7.65÷0.85”这个算式,在这个算式的下面为计算这个算式的竖式。

九、说教学得失

一堂好的课不在于设计的多么新颖另类,而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能够掌握知识。我设计的这堂课虽然不够新颖,但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新观念。

通过教学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都能正确的掌握除数是小数计算方法。2、做到了迁移、类比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新知。

有以下两方面没有做好:1、在教学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度估计过高,导致课堂松懈。2、应该注意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辅助学生学习,使所有学生学有所获。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有些紧张。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 https:/// 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平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馈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习二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学习这部分知识要注意什么?(通过这几组题的练习,加深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7

1、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类课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到了什么)认识、了解、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会/体会/初步了解了……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体会与生活密切相关;交流合作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3、教学重点

本章的知识点(宏观的、具体的)

4、教学难点、易错点

5、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讨论法

(2)情景教学法

(3)问答法

(4)实验法

(5)讲授法

6、教学过程

⑴创设情景(植树问题为例)

通过植树方式,直接引入最简单植树数量问题,进行讲解。

(2新课教学

①通过学生讨论,讲述第一种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②通过上述的结论,来考虑一端植树的问题;

③通过例题,讲解环绕型植树的问题,进行三种植树问题的总结。

(3)巩固练习

①练习一

②练习二

(4)课题总结

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回顾我们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并提问学生回答每种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并 强调植树问题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5)作业

通过视频展示/绘制卡片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今天的作业内容。

7、板书

(有标题、图形、例题、专业术语)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版数学教材第 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难点是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 特点,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3。 说学法(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说教学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的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 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会辨认这4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印泥画、小棒,白纸。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它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

(我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印泥画问:画上的花朵是怎样画在纸上的? 2怎样把自己的手掌请到画纸上?自己试一试(我想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要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到纸上我们可以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就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再让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探索性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2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1:摸一摸,画一画。

(1)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在这里我会通过实物简单介绍,再通过幻灯片认识三棱柱,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2)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光光的,滑滑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把刚才摸到的这个光光的、滑滑的面请到纸上。(学生会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完成)紧接着让学生把请到的面在全班展示,并说一说是从那个物体上得到的,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图形,并告诉学生它们是平面图形。

(3)通过幻灯片再现:从长方体上得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得到正方形,从圆柱体上得到圆,从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来突破教学难点 )

(4)试一试:

①说出大屏幕上出示的平面图形的名称。

②师生互动: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用手描画出图形的形状。 (我想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巩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及形状) 为了使学生巩固这些平面图形的形状及基本特征,我设计了 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四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一个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会说能摆一个正方形,三角形。我问;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小棒不够。我接着问;这个困难该怎么解决呢?学生会想到和同桌合作,通过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摆出长方形,同时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合作学习。紧接着我会问:还有什么图形没摆,为什么?学生会说:圆形没摆,因为小棒是直的,圆的边是弧形的。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我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道:门的形状、窗的形状等等

在必要的时候我会作出引导,比如我们黑板的形状、桌子的形状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想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 (我想通过找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2) 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

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

我把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交通标志认识,来增进数学价值和作用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5道闯关游戏练习题。

1、第一关:“我说你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有两个面是圆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关:“找规律(首先我会说:为了奖励大家成功闯过第一关,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拍手拍肩,老师停下来,你们继续做。)从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发现规律:每次多拍一下。从此引出第二关:找规律(幻灯片出示),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3、分一分(课件出示)

我想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

4第四关: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平面组合图形,问:图中共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

5、第五关:我会涂

按要求给图形图上相应的颜色。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略)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节课是《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与教材

(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

(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四、学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的学法,①引入概念、②形成概念、③例—深化概念、④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⑥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引入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首先由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形成概念

在学生计算出以上问题的平均数后,小组讨论研究,看谁做的对,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提问,然后引导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三)深化概念

接着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巩固新知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真正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五)总结反思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⑴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⑵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其中包括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这样也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教学的设计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加以解释和应用它,真正体会数学的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