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优秀6篇)正文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篇1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黄山松的奇美,在记叙时又是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来让我们感受黄山松的“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必须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图文结合,感受奇松

(第一句教学略)

1、过渡:在玉屏楼前看到了哪些奇松?

默读后交流,并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这三大名松各有独特之处,分别找出描写它们的语句自由读读,你最喜欢哪种松?

3、学生自学,想想:你喜欢它什么?然后再读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在自学时,学生带着欣赏的语气读着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有目的的在品味着一些词语,为后面的交流作好铺垫。

4、师组织讨论交流

交流时,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他们,按学生的回答来灵活设计课堂上的教学顺序。

迎客松

(1)你喜欢什么松?请喜欢这种松的同学一起来读描写它的语句。

(2)谈感受,迎客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瞧,(课件点击)这就是迎客松,看了它的样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迎客松是三大名松之首,独具特色,让学生读了句子后讲出头脑中的印象,让他们有独立思考文本的空间。之后借助媒体图文结合,彻底地去品味作者描绘的迎客松的奇,应用的方法是抓重点词的理解,反复诵读。

陪客松

(1)这就是陪客松,请喜欢陪客松的同学一起来读读他的语句。(课件点击)

(2)读着这样的文字,看着陪客松,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

这的“说”有两层理解,可以理解为读即以课文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说自己的感受、心里话,问题设计浅显,

学生很容易抓住“绿色巨人”来感悟它的高大、美丽

送客松

(1)这就是第三大名松。(课件点击)如果你是这棵送客松,该怎样向游人介绍自己呢?要想介绍的好,请先都读读描写它的句子,抓住他的特点试着说。

(2)交流

这里创设了一个小情境来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自我介绍时用不同的语言诠释了他们对文本的相同理解,为课堂增添了生趣。通过看图形象理解了“枝干蟠曲”“天然盆景”这两个词语,感受了送客松姿态的独特。

二、学习写法,激发想象

提示:作者之所以把三大名松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不但抓住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请你们找找看,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句子?

实际上,想象力每个人都有,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课件点击)

请把自己想象成你最喜欢的一大名松

我是古老的迎客松,我面对宾客们,热情地说:“。”

我是巨大的陪客松,我陪同着游人,自豪地介绍:“。”

我是独特的送客松,我向着游人,挥手告别:“。”

作者能把三大名松介绍的如此形象与他丰富的联想,惟妙惟肖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写作中同学们缺的就是多彩的想象,抓住这一时机再次体会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练习时也反映出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有的同学还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还结合了课外知识来充实内容,讲得精彩。

三、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是黄山上最亮的风景点,在脑海中展现他们的形象,让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读吧!

通过想象诵读,在古典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防止在理解课文是少数同学肢解课文内容的现象。

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灌输教学模式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以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吐故纳新,大胆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许多对话练习,创设师生之平等对话的平台,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新知。教学时,同学们思维活跃,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减少了烦琐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启示:1、作为老师要放得开,要大胆设计灵活的教学过程,框架式的教学设计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我就让他们选喜欢的自学,交流时按学生喜好来交流,而不是一定先讲迎客松,再讲讼棵松,最后将陪客松。2、要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主的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的提问都是不同的,这样训练学生多角度地去探究知识,学生就不会学的枯燥乏味。3、重视朗读,任何教学都应该以朗读为主线,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课后有一些同学把迎客松和送客松的描写有些混淆,我没有把教材好好吃透,在课堂上我如果能引导他们比较一下就会取的更好的效果。要上一堂完美的课是很不容易的,让我们不断探索,追求完美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三、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我们学过《九寨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请学生网上搜索黄山松艰难生长材料,组织整理后备交流。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⑵大家说得挺好,你们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b: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的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c:学到这儿,你为黄山有这样的一棵迎客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赞美之情,再来欣赏一下。(齐读这一段)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写陪客松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一、二两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总结回顾:

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不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八、作业

1、刚才,我们去黄山游览了一番,此时,如果黄山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请你就黄山松写下几句留言,你准备写些什么?

2小练笔:

请你查找一些关于黄山松的图片,选择一棵黄山松,仔细观察或展开想象它的样子,学习课文描述迎客松的写法,把它具体写下来。如有兴趣,你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边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5、想寻找答案吗?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创设情境: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们登上了去黄山的飞机,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我们爬啊爬,终于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请大家睁开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大家说得很好,这三种松的确都非常奇特。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既然它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迎客松的风采,并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它的奇吧!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黄山上的松有千千万万,为什么不选其他松,而偏偏选它,这足以看出它的奇特之处。(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除了迎客松外,还有两种松也十分奇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8、同学们,玉屏楼真是一个观松的好地方,我们站在上面已经看到了三棵奇松,我们一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松树,让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松好不好?

(四)、观看图片及录像、升化情感。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内容)

1、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你能仿照着再说几种其他形态的松吗?

2、观看图片及录象。

(五)、再次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1、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可是回程的飞机已经在催我们登机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向黄山松、向黄山告别。

回到家中,亲戚朋友要问了:你到黄山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我是你们的姐姐,从没去过黄山,而且又对黄山松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当回小导游,向我介绍黄山奇松呢?

2、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

板书设计: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搜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语言文字,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第20课,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小节,知道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使得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那么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呢?引得人们对她如此偏爱,请大家打开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2、3两小节,边读边想,黄山松奇在哪里?

(边说边打出各种姿态的黄山松)

二、精读课文2、3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2、3节,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师巡视。

2、共同讨论:黄山松奇在哪里?

(1)你认为黄山松奇在哪里?引出第3节的学习或第二节的学习

你是从哪里知道黄山松的姿态非常多的?

过渡:是呀,黄山是那么的大,松树是那么的多,姿态又是那么的奇,真是千姿百态啊!课文有选择地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这三大名松各自奇在哪里呢?请你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引出第二节的学习

迎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从“饱经风霜”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句话该怎样去读呢?

这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古朴苍健的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一丛遒劲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

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课文,很爱动脑筋,那么你还从哪里读出黄山松的神奇呢?

陪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她已有500多岁了,仍然以她高大的身姿风雨无阻地陪伴游客们欣赏黄山美丽的风光。

送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枝干蟠曲”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盆景的制作过程?指名说一说。(出示一盆盆景)

人们把枝干蟠曲的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你体会到了什么?

蟠曲的枝干向山下伸去,人们又把她想象成人的手臂,在送游客们下山。

指名读一读写“送客松”的句子。

小结:课文具体地向我们描述了黄山松的神奇,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再次领略黄山松的神奇吧!

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过渡: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只给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同学们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松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三、交流资料:

1、指名上台介绍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教师略作评点。

2、黄山真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呀!真乃绝中之绝,因此又有许多人在赞美她,谁来读一读你搜集到的文章。

3、指名上台朗读。

4、老师也搜集了一首赞美黄山松的诗,想和大家共同分享。

5、大屏幕出示《黄山松》,学生自由吟诵。

6、全班齐诵。

四、结束全文。

点评:这是一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的课。1、执教者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思考、对话,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命力。2、根据内容和目标较好地选择了拓展点“奇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在课内交流,通过对“凤凰松”“双龙松”“黑虎松”的品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长环境,奇在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凭据教材结合内容师生收集并整理资料,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本越读越厚。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你喜欢哪一棵,找出句子,大声朗读几遍。

4、交流

5、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把松树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的亲切、友好!请你也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介绍你喜欢的朋友,说说它长得怎么样?生活得怎样?友情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1、加上自己的想象语言复述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3、用表演的方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l迎客松:

1、出示句子:“迎客松……生机。”

a、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是啊!这棵迎客松屹立在黄山上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一棵多么——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2、出示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

位宾客,欢迎你们!”

d、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

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e、学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

(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

l陪客松

1、(出示课件:陪客松图片)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读着,读着,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练读、感悟)

2、在学生的汇报中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高大。

3、绿色的巨人:把陪客松比作“----”, 板书:绿色的巨人 这样写好在哪里?出示课件(去掉“绿色的巨人”):边读边想,如果没有“绿色的人”,效果有什么不同?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4、朗读训练

l送客松

1、(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能介绍介绍吗?看看书,再看看图,先练说一下。

2、请同学上台以游客的身份介绍送客松,要求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依依不舍,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告别的话)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4、小结:迎客松,郁郁苍苍,枝干斜伸,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配乐朗读第二段)

(三)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1、 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录象

2、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3、游戏激趣。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棵松,配上一段解说词,听了你的介绍,让大家猜猜是哪棵松?

学生上台点击。

黄山松千姿百态,造型独特。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 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 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 似乎———————————————————————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同学们,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介绍,他们暑假带你黄山游玩呢。

教后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 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 体验 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 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