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优秀8篇】正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各小组同学合作,先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查字典。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师:(出示生字词语)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刚才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比赛,去掉拼音,你能读好吗?在比赛之前,请每组同学选一位代表,组内其他同学先帮助他准备准备。

(2)各小组开始帮助代表读熟字词。

(3)各小组代表赛读。

(比赛读字词的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赛前要求小组同学帮助参赛代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枯燥的学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看重的就是学生经历比赛的过程,着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比赛的结果。使学生是真正自主地、轻松地学会知识。)

3、给本课的生字找找朋友好吗?

(注意:我讲的“朋友”可以是与这个生字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外延正在逐步扩大,建立“大语文”的概念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我把我们平常所见的“给生字找朋友”的训练项目作了一些小小变动,把“朋友”的外延扩大为涵盖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等,语文的积累就融入了这些“特殊的朋友”之中。)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语)

(2)让学生根据板书试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品读畅谈,感情朗读。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师生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体现“张扬学生个性,提倡多元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总结朗读,拓展延伸。

1、总结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阅读教学不面面俱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骨肉亲情。)

2、拓展延伸:

假设有一天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他们会说什么?

(让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略)

一、感情朗读,深化体味,生发情感

二、假设见面,亲切交谈,提升情感

三、质疑问难,互动交流,融合情感

四、提醒指导,写好字词,扎实基础

五、借助语段,联系实际,抒写友情

最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时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目标】

1、教学本课生字词,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轻缓而哀伤的音乐声中出示面色苍白的。小钱无奈地躺在病床上的挂图。

2、教师描述:

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真实故事。刚满18岁的年轻人──小钱,不幸患了白血病,眼看病魔就要夺走他的生命。(停顿)

3、教师继续描述:

所幸的是小钱得救了,是谁在这紧要关头挽救了小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自学生字词

1、各自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拼读一下,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读准生字词:

移植 涓涓流出 余震 血脉 彼岸

突如其来 袭击 空旷 暂停 间隔 凋零

读准其他词语:

患病 骨髓 甜丝丝 红润 几经辗转 步履匆匆 绽放

3、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分组讨论:

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汇报。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杭州的小钱静静地躺在了病床上,最先让你感受到他内心不平静的是哪一句话?

板书:

小钱

1、他才18岁,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⑴ 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你们了解白血病吗?谁来说说?

⑵ 含苞的花朵指什么?文中指什么?原本就像含苞的花朵,可如今花朵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要凋谢了。能告诉我,现在你的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个小钱?

(痛苦,绝望,悲痛。)

⑶ 说话:

此时,小钱会想些什么呢?你呢?

板书:

骨髓

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⑴ 辗转是什么意思?

⑵ 如果是你,你会到什么地方找?

⑶ 通过这个“辗转”你可以想象什么?

师:是呀,多么累啊!谁能带着这种累的感觉把这句话读一读?

⑷ “这样的人”指的是怎样的人?(板书:台湾青年)找到这样的容易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同学们,在同一时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又是怎样来挽救小钱的生命呢?当我读到这一节时,格外感动。相信你们也一样,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3~7自然段,看看到底什么感动了我们。

⑴ 学生自由朗读。

⑵分组交流。

⑶ 小组代表汇报,声情并茂地朗读:

①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骨髓。

此时的台湾怎样呢?是啊,面对余震,本来大家应该想到什么,可这位青年呢?李博士呢?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过渡:当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时,李博士和那位青年又怎样做呢?

②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们为什么能如此镇静地面对这一切?结果呢?

③ 骨髓抽取后,李博士又是怎么做的呢?

小黑板出示李博士的行程安排:

慈济医院──花莲机场──台北机场──香港机场──上海机场──杭州机场──杭州医院(提示: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当时大陆和台湾没有直接通航)

作为当时已是60多岁的李博士来说,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已是非常疲劳,可他顾不上休息,又连夜做手术,他为了素不相识的人奔波劳累,是多么无私呀!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呢?

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④ 出示第7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台湾与大陆虽然被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学生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拓展思维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行动,这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小钱得救了。小钱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激,你想:

1、他会感激谁呢?

2、除了台湾青年,小钱还会感谢谁?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心中,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板书:

生命桥

音乐播放《爱的奉献》。

四、作业

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骨髓

小钱 台湾青年

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3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中国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中国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

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

4、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

,终于                           ·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读懂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味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李博士等医务人员奔波的艰辛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内容: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酝酿血脉亲情

1、师: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一起细细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一起来用心朗读感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三次引读课题,交代学法)

2、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小诗,边读边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读准红色的生字词。

桂树飘香,阳光灿烂;花苞凋零,满怀希望;

地震袭击,海峡彼岸;台湾同胞,心系小钱;身向空旷,才更安全;余震暂停,涓涓流淌;

骨髓移植,生命绽放;血脉亲情,代代相传。

3、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再讲讲故事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诉板书: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根据板书全班一起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小结:引导学生运用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和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语言,潜心对话,感悟血脉亲情。

过渡:因为故事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读起来格外令人感动。同学们想一想,故事当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生自由答)

师:台湾同胞冒着余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3、4、5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刚才同学们用心品读了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台湾青年哪些地方深深地感动了你?

出示“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哪个词最令你感动?交流感受。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静静地躺着”

1、在静静中感受台湾青年的品质。

预设:1生答:

冒着余震的危险,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那一场地震。(师出示课件)

所以台湾青年就是冒着余震的危险,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教师接读: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知道什么是余震吗?意味着什么?(房子随时倒塌,危险随时发生,生命随时受到威胁,骨髓抽取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从“余震”引出句

二、句三:(可引出第五自然段)

(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余震带来的可怕后果?(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不得不停止)

教师评价:(由此可见这余震可不一般那!余震的破坏,也有如此之大。突如其来,它就是说余震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刹那间来的,随时随地。是呀,是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的,因此是十分的危险。)

教师:面对如此危险的环境,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3)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了涓涓流出。.。.。.

师引导:如果是平时,骨髓抽取可能要不了多久,一次就能成功,可如今——(只能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工作,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预设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一次一次的努力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次一次的痛苦,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考验,一次一次的危险。)但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过渡:如果你就是这次大地震幸免于难的一人,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4)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师追问:“台湾青年不清楚什么?”(“不清楚”父母是否平安;“不清楚”兄弟姐妹是否健在;“不清楚”亲戚朋友是否还活着;不清楚自己是否还能和亲人相见)

教师评价: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中有多少的牵挂,多少的不清楚啊!但他还是(读——)他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因为他清楚,(出示句子)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就是因为这样的清楚,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那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此时此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就是因为这样的清楚,所以当余震袭来,窗户上的玻璃啪啪地掉下来,身下的病床咯吱咯吱作响,那位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就是因为这样的清楚,所以当余震再次袭来,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那位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总结:这位台湾的青年认识小钱吗?而他却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舍下亲人的安危给他捐献骨髓,一个“静静地”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台湾青年?这样一个无私奉献,充满爱心的的青年怎能不领我们感动呢?

2、在“沉着”中感受李博士的品质。

在这场与死亡争夺生命的行动中,还有一个人的举动也令我们感动,他就是“台湾花慈济医院的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交流令你感动的词语。

(1)“此时此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哪个词令你心中一动?“沉着”,这个词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镇定?李博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保持沉着?

预设“冒着生命的危险沉着,大地仍在摇晃,手术里可能什么还在摇晃,稍有地震知识的人知道,这个时候,什么地方最安全?可他却没有离开,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等什么?等余震的间隙为台湾青年抽取骨髓,

(2)“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一次又一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从小钱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成功的喜悦;看到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读者来说,意味着——深深的感动。

(3)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静下心来读第6自然段,看看哪个词深深印在了你的心里?

“奔波”——(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路线,老师解说时间表。)这样的行程花费了12个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紧张、漫长,艰辛)

师:这个紧张,漫长,艰辛的十几个小时,就是“奔波”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已经十分疲惫了,他休息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到的,“连夜”但他并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同学们,李博士认识小钱吗?他却冒着余震的危险抽取骨髓,不辞辛劳为小钱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一个“沉着”一个“奔波”一个“连夜”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博士?这样一个医德高尚,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要的李博士怎能不令我们敬佩和感动呢?

三、回顾课题,点明中心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这朵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小钱得救了!”

是谁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是两岸同胞用什么为小钱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是啊,这座跨越海峡的不仅仅是生命桥,还是两岸同胞共建的爱心桥啊!

四、拓展,深化主题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李博士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他会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台湾

小钱捐献骨髓台湾青年

白血病余震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  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中国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⑴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⑵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⑴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⑵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⑴ 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⑵ 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⑶ 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⑷ 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中国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祖国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中国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中国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中国台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 篇6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6分)

hǎi     xiá

yí      zhí

tóng   bāo

tái    wān

bǐ       cǐ

xí       jī

kōng kuàng

zàn    tíng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分)

杭(  )  峡(  )  凋(  )  旷(  )

抗(  )  狭(  )  调(  )  矿(  )

苞(  )  绽(  )  怀(  )  躯(  )

胞(  )  定(  )  杯(  )  驱(  )

三、一锤定音(在正确的词语或拼音下画“──”)(6分)

利用大地(振动 震动)暂(zhàn zàn)停的间(jiàn jiān)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suǐ suí),终于从身躯(qū qǖ)里(娟娟 涓涓)流出。

四、句子大观园(12分)

1、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栓,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这句话把         比作                  。

仿句:         ,如同                  。

2、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句话把         比作                  。

仿句:         ,如同                  。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五、词语巧搭配(16分)

(  )的阳光  (  )的香气  (  )的花朵  空旷的(  )

雄伟的(  )  精美的(  )  (  )的目光  (  )的神态

六、选词填空(10分)

愿望  期望  盼望  期待

1、我的(  )是长大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2、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和家长的(  )。

3、全国人民(  )早日实现小康。

4、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  )着他的骨髓。

沉重  严重

5、小钱患了(  )的白血病,他母亲的心情很(  )。

七、快乐阅读(24分)

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节选)

韩胜宝

早晨六时四十分,黎明的曙光绽开五彩绚丽的朝霞,在祖国宝岛台湾花莲,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无菌室内,等候着他的骨髓从他的躯体里抽出来,流进海峡彼岸姑苏城内此刻同样躺在无菌室内的一位年轻姑娘的血管。

八时,经过全身麻醉的骨髓捐赠者,在经历了一小时二十分钟的手术之后,他的骨髓,饱含着同胞之情,从他的身躯内跃出。

九时三十分,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装进了盛满液氮的骨髓箱,由三名慈济会的志愿者护送,从中国台湾花莲起飞,十时二十分到达台北桃园机场。

十三时二十五分,骨髓运输小组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赴香港。在飞机上,志愿者们小心地呵护着骨髓箱,每隔一小时要上下左右晃动,以防止骨髓的凝结,影响细胞的活性。他们深知,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活性细胞,而且是陈霞姑娘的生命。

十五时零四分,骨髓提前六分钟运到香港特区。这意味着离陈霞姑娘的生命的希望更近了。

十九时五十五分,运输骨髓的飞机平稳地在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降落。由于香港的天气原因,飞机延迟了二十分钟起飞。虽然抵达上海的时间比预期晚了十五分钟,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顺利的。

二十二时,骨髓移植手术开始。午夜时分,手术顺利完成。

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能把表明这种顺序的词语用“──”画出来。(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给本文另拟一个标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这两位青年相遇了,她会对他说些什么。(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课

教师讲述身边白血病患者的故事。

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一位杭州青年小钱他也患了同样的病,可他是幸运的,那是什么给他带来了幸运呢?

二、初读感受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文,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

2、分节读课文。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

李博士

杭州小钱 中国台湾青年

捐献骨髓

余震

二、细读课文,深谈感受

是的,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当中你感动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真是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也就是课文的3至5自然段。对于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那些让我们心中为之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想一想,感动你的究竟是什么,你会透过一些做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默读课文,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打动你的心,请你把这些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1、研读描写李博士的句子: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也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李博士的什么行为让你感动?是的,他是利用大地震的间隔在为中国台湾青年做手术的。同学们情况如此危险,但是李博士仍然坚持手术台。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危险呢?请你读读这段话,找一找。

(理解突如其来、体会李博士的沉着。)

⑴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⑵ 是啊,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多么另人感动!李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学生进行想象。

师小结: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们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并且不顾亲人的安危来为小钱捐骨髓,多么另人感动呀!

⑶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画线句子: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

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

他们的家人是否平安还不知道……

小结: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是呀,是李博士崇高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多么另人感动的李博士呀,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读第五自然段。

2、研读描写中国台湾青年的句子: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⑴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他还这么有爱心?

⑵ 他心里想着的是素不相识的中国台湾青年,自己的家人的安全却不太清楚,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边想着自己的家人,想到更多的是在海峡另一边的小钱。但中国台湾青年会带给小钱带来怎样的希望和期待呢?

⑶ 师神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面临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 凋零是什么意思?

② 这句话里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还有一个词也是形容花的,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还是形容花吗?再读一读。

⑷ 听老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呢?

⑸ 小钱找到的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也想着他呢?再读这句话。

⑹ 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怎样的奇迹呢?把你感受到的这种爱心读出来。

3、联系博士的爱心,看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

师深情朗诵:“骨髓保质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⑴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小时啊!

⑵ 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来形容?

(紧张、漫长、心弦扣人……)

⑶ 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个词?(奔波)读这个词,读出紧张、漫长艰辛的感觉。

⑷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2时整,手术才顺完成。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到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⑸ 师引读:

骨髓的保质期……

这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隔不断血脉亲情,让我们面对祖国的版图,深情地读读这一段。

四、写心语

1、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2、跨越海峡的骨髓给了小钱生命的希望,他从中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出院后,小钱满怀感慨提笔写下了感谢信他会感激谁?感激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试着写下来吗?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特别的时间,特别的环境,特别的人物,你能结合自己的感悟就此写一段感言吗?

五、师总结

同学们,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可见,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神圣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反思

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引课,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通过反复研读描写中国台湾青年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句子,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抓住描写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的词句,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引导学生写心语,大胆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 篇8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

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

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

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

2、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教师出示词语认读。)(略)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提: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

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

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

生2: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

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