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向心力》教学反思(优秀2篇)正文

《《向心力》教学反思(优秀2篇)》

时间:

《《向心力》教学反思(优秀2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向心力】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向心力》教学反思 篇1

向心力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以直观感受形式获取知识,比如:观看视频资料、自己动手实验等,与由老师传授知识相比,直观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向心力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主要是向心力是按效果来命名的力,与之前所学重力、弹力等按性质来命名的力不同。任何一个力或者是合力分力都可以是向心力,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在开始创设圆周运动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解决的问题,接着不断引导,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学生思维很活跃,在一定基础上提出的部分问题如下:(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2)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4)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5)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向心力的来源?(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很自然地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关于向心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的问题。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式,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在一定实例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向心力是不是一种新的力?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在学生有了这些匀速圆周运动的体验之后,紧接着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通过分析,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粗略

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可以留给学生自我阅读,分析处理。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重难点确定合理,对于向心力来源这一难点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突破到位,三维目标完成情况较好;

2.引入直观,情境创设合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问”展开教学,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审美化的物理课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等方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图像和视频引入向心力概念,展示了自然的**对称**美;在向心力大小的实验探究验证中,也展示了高中物理的简洁美、方法美、实验美和辩证美;在讨论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美;

4.细化每个问题,保证了设问的有效性。设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所以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承上启下,铺垫性强;2)设问指向性强;3)设问逐层递进等。

(二)不足之处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使用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又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去研究的问题。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强引导和应变能力,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也要创设一个**、平等、**的课堂氛围。

《向心力》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向心力,由向心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引入向心力是教材所用的方法,.这与以前的先学习向心力再学习向心加速度有所不同,学生对于向心力的理解不是很清楚,本节重点突出了向心力的理解及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而向心力概念的学习,应及时强调指出,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而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它不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外的特殊力,而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到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它的方向时刻改变,本节的难点是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处理有关问题。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实例:用细线系着的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或是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或观察,从而引入向心力概念。

(1)向心力

向心力的教学是循着先进行理论分析,再进行实验验证的顺序。从理论角度出发,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就可以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方向和大小。在完成上述的讲解之后,向学生指出,圆周运动中力与运动的关系,遵循的仍然是牛顿运动定律。

教科书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本实验尽量使用通用器材而不是专用器材来做。如果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就更好。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器材引起的困难,确保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实验会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我身边,对科学产生亲近感。

教材没有采用向心力演示器,因为条件的限制,向心力演示器不能做学生实验。用圆锥摆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很容易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个实验的优点除了器材易得外,摆球受力的分析方法也是以后常用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后面的学习。这个实验的难点在于不易保持摆球的圆周运动,但由于是估测,小球能转一两圈也就可以了。

学生通过圆锥摆的实验后,很容易理解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是由其他性质的力提供的;当然圆锥摆实验中的向心力方向时时不同,是由不同方向的绳子拉力和重力合成后提供的。由于拉力是不同方向的,作为初次分析向心力来说难度较大,会影响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主线。教学中强调拉力沿绳方向,不过分强调拉力的不同方向,也能减小些学生理解的难度。就这一点来说,使用向心力演示仪还是有优点的

(2)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要学生在更一般、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圆周运动和曲线运动。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把握好难度。例如,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时,尽管提到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概念;教材中提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教学中不必进行定量研究。

(3)“做一做”

“做一做”栏目的内容,是要学生获得向心力大小跟物体做圆周运动半径大小关系的体验。做好教科书中的“抡绳子调节沙袋速度的大小”实验是引入讨论的关键。

本实验“做一做”栏目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是个构思与设计都很好,便于学生操作的体验性的实验。通过体验,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对正确的物理直观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要鼓励学生尝试;另外,也应让学生体会该实验操作设计中富含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