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面积单位》数学教案优秀5篇正文

《《面积单位》数学教案优秀5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面积单位》数学教案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 m. 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习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 认识1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1平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面积

课时

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力目标

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分。http://www.xkb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板书设计: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观察比较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常用的面积

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主题图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平!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平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平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5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