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景阳冈》教案(9篇)正文

《《景阳冈》教案(9篇)》

时间:

《景阳冈》(缩写)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景阳冈》教案(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景阳冈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指导学生理解:“就势”是什么意思?武松是“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后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

一、进店(详)喝酒谈虎——神态

二、上冈(略)心理活动

老虎 扑 掀 剪 性格

三、过冈(详)武松 闪 闪 闪 豪放

劈 跳 掀 无畏

按 踢 打

四、下冈(略)

景阳冈 篇2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

《景阳冈》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梢棒、筛酒”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

3.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师出示生字,指名读。(重点指导“跄、蹿、抡、簌”的读音)

3.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师重点指导。

梢棒:一种防身用的棍棒。

筛酒:斟酒。这里指从壶里往杯子里或碗里倒。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吊睛白额大虫:文中指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4.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俺”字第十画是竖折钩,上边出头;“兼”第五画是长横,右边出头。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完成课后填空题。

喝酒→()→()→()

2.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填空题。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

四、学习“喝酒”部分

1.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1)作者在这部分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他们主要在谈论什么?(谈酒、谈虎)

(2)分角色读这一部分。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3)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豪放、倔强、勇敢的性格)

(4)讨论:这一部分与打虎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作铺垫。)

2.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抓重点理层次;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五、学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部分

1.默读第3~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1)武松一路上看到了几处关于景阳冈有虎的告示?找出来并相互交流,再说说自己的体验。

(有两处这样的告示。武松开始以为是店家的诡计,看到官府的。印信后才相信了,却还是要上景阳冈。从中可以体会到武松的好强、倔强、胆量过人。)

(2)故事重点是要写武松打虎,为什么作者还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描写武松“上冈”呢?

(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2.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这样文章前后内容联系更紧密,结构更紧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品读“打虎”部分

1.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部分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性格特点。)

3.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词句。

“从半空里蹿下来”“把腰胯一掀”“吼一声”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这是反衬的方法。)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踢”“打”从中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4.同桌讨论:这部分主要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1)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2)具体写了虎的气势、虎的灵活、虎的声势。

(3)从虎的气势、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5.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三、学习“上冈”“下冈”部分

(一)学习“上冈”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2.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3.这部分有什么作用?

(这部分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二)学习“下冈”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

(依然是武松的心理活动,他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么斗得他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之前勇敢无畏、武艺超群的形象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筋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斗志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让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做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四、总结拓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发表看法,可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加以体会。)

2.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向父母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教学板书]

6景阳冈

喝酒豪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倔强勇敢

打虎机智武艺超群

上冈下冈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重点讲解“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其他三部分内容与“打虎”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适当点拨,学生都能对人物性格有一定的感悟。

景阳冈 篇4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老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课文重点是: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教学的难点是: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文章导读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讲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课文先讲了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要过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接着讲武松上冈后,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然后讲了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最后讲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武松来到阳谷县,酒后上山,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勇敢、机智、豪放及无所畏惧的性格。

文章结构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和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的情形。

第二段(第5至第7自然段):武松在上的心理活动。

第三段(第8至第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死猛虎后下冈。

写作特点

1、按“吃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条理清楚。

2、语言凝练,动词运用恰当、简洁。

近义词:枉送——白送 耻笑——讥笑 吓唬——恐吓 结伴——结伙

反义词:好心——恶意 破碎——完整 酥软——坚硬

词语解释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为什么。

但凡:凡是,只要。

印信:印章。

哨棒:防身用的木棍。

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武松:《水浒传》中人物之一,非常勇敢,力大无比,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一般把他当做英雄好汉的典型。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客官:旧时店家对顾客的称呼。

掀他不着:掀不着他。

结伴:伴,就是伙伴。结伴就是结成同伴。

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棒橛:短的木棒。

榜文:古代指文告,像现在的布告。

酥软:肢体软弱无力。

耻笑:鄙视并嘲笑。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吊睛白额大虫:大虫,老虎的俗称。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给地面上的东西造成很大的灾害。

酒兴:饮酒的兴致或饮了酒以后产生的兴奋情绪。

句段赏析

1、“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是清河县人,这条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后与店家说的话。前两句是关于酒的,后一句是关于虎的。武松吃了三碗酒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因为“三碗不过冈”,但武松却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不听劝告。从“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作了铺垫。

2、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锨,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先泄了一半。

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句可以看出武松是有勇有谋的,“突出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无畏的英雄性格。

3、武松拿来一饮而尽。

“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爽的性格特征。这句话写出了武松喝酒的动作神态。

4、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这句话进一步写出了打虎英雄的性格。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但出于自尊心,他不愿下冈。“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这就更体现了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这一句是写武松是怎样躲过老虎的一扑的。“说时迟,那时快”写出了武松的动作敏捷、迅速。“扑”写出了老虎的凶猛。这句话突出了武松勇敢、机智、灵敏、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武松的性格及其英雄气概。

3、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第 1 2 页

景阳冈 篇5

1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词语

大臣 抵御 侮辱 拒绝 战袍 和氏璧 负荆请罪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我国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故事?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

三、指名读课文。

读之前,请一位同学把思考练习1读一读,并提出要求:

1、注意字音是否读正确。

2、边听朗读边思考,把课文分成四段。

四、纠正读音

1、纠正读错的字音。

2、出示课件 ,练习读准生字的字音。

冈:读gang,不要读成gang。

筛: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ai。

滋:是平舌音,不要读成zhi。

榜:读bang,是后鼻音。

耻: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i。

脊:读ji,不要读成ji或ji。

拳:是前鼻音。

酥:是平舌音,不要读成shu。

五、指导分段

提问:根据思考练习1的提示,课文的四段应该怎样分?后面的括号该填写那些词语?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通过以上的填写,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概括以下思考题,自学第一段,然后集体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武松肚中饥渴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课文中所讲武松望见的酒家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了这个特点?

(3)什么叫“三碗不过冈”?为什么会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

(4)武松是怎样对待“三碗不过冈”的;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3、指导朗读第一段

(1)要读准字音

(2)要读出武松豪爽的性格

七、小结

第一段通过武松喝酒与店家谈论“三碗不过冈“,突出体现了武松机智豪爽、无所畏惧的性格。店家只给三碗酒,武松却喝了18碗;酒后武松提棒就走,店家阻拦不成;店家好意劝告被武松误解。本来喝酒一件简单的事情,却被作者写得有声有色,不仅突出了武松的性格,也为后面武松打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设计

14、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三碗不过冈”,武松却喝了18碗,他有没有过冈呢?下面我么接着学习第二段。

二、讲读课文的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

2、思考讨论:出示课件

3、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

(1)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

(2)课文对“武松细想了一回”写得很简略,你认为他可能都想些什么?

(3)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4、齐声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课文在讲武松酒力发作想睡觉时,才写老虎的出现?“忽然起了一阵狂风”是怎么回事?

(2)出示课件: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3)开始的时候,武松为什么只能躲闪防守?

(4)武松的梢棒折做两截,说明什么?

(5)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第(2)题的投影片。

四、请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九、十、十一自然段

思考讨论:

(1)武松和老虎一共斗了几个回合,才把老虎打得“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

(2)结合课文的描写,从武松打虎的过程中,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五、指名读第十二自然段

思考?讨论

从武松用梢棒把大虫打得“气儿都没了”,你知道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六、指导朗读第三段。

(1)要读出老虎凶恶及垂死挣扎样子。

(2)要读出武松的勇猛、机智、沉着、办事精细、武艺高强。

七、自由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出示挂图,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

板书设计

14、景阳冈

扑 掀 剪 闪 闪 闪 兜 劈

咆哮 喘气 揪 按 踢 按 揪 打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二、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思考讨论:

武松为什么要下冈?

三、结合课文内容,完成思考?练习3

讨论思考练习3中的三件事的前因和后果。

四、武松打虎的前因和结果是什么

原因:不听店家的劝告,夜晚只身上冈。

结果:将虎打死。

五、课文中还有哪些事写了原因和结果

1、请四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一部分

六、识记生字的字形,练习书写。

1、在田字格里进行书写。

冈:注意和“岗”区别

筛:上面的竹字头,不要写成草字头

榜:注意和“傍”区别

勿:不要和“匆”混淆。

耻:左边是“耳”,不要写错。

脊:注意上半部的写法和笔顺。

梁:下面是“木”不是“米”。

拳:上面不要写成三横。

酥:左右两部分的位置不要颠倒。

2、启发学生分析字形,并找出最好的记忆方法。

3、每个学生把生字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1、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写两遍。

2、预习15课。

板书设计

起因

14、景阳冈 经过

结果

景阳冈 篇6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老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课文重点是: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教学的难点是: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文章导读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讲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课文先讲了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要过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接着讲武松上冈后,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然后讲了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最后讲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武松来到阳谷县,酒后上山,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勇敢、机智、豪放及无所畏惧的性格。

文章结构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和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的情形。

第二段(第5至第7自然段):武松在上的心理活动。

第三段(第8至第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死猛虎后下冈。

写作特点

1、按“吃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条理清楚。

2、语言凝练,动词运用恰当、简洁。

近义词:枉送——白送 耻笑——讥笑 吓唬——恐吓 结伴——结伙

反义词:好心——恶意 破碎——完整 酥软——坚硬

词语解释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为什么。

但凡:凡是,只要。

印信:印章。

哨棒:防身用的木棍。

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武松:《水浒传》中人物之一,非常勇敢,力大无比,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一般把他当做英雄好汉的典型。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客官:旧时店家对顾客的称呼。

掀他不着:掀不着他。

结伴:伴,就是伙伴。结伴就是结成同伴。

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棒橛:短的木棒。

榜文:古代指文告,像现在的布告。

酥软:肢体软弱无力。

耻笑:鄙视并嘲笑。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吊睛白额大虫:大虫,老虎的俗称。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给地面上的东西造成很大的灾害。

酒兴:饮酒的兴致或饮了酒以后产生的兴奋情绪。

句段赏析

1、“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是清河县人,这条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后与店家说的话。前两句是关于酒的,后一句是关于虎的。武松吃了三碗酒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因为“三碗不过冈”,但武松却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不听劝告。从“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作了铺垫。

2、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锨,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先泄了一半。

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句可以看出武松是有勇有谋的,“突出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无畏的英雄性格。

3、武松拿来一饮而尽。

“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爽的性格特征。这句话写出了武松喝酒的动作神态。

4、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这句话进一步写出了打虎英雄的性格。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但出于自尊心,他不愿下冈。“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这就更体现了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这一句是写武松是怎样躲过老虎的一扑的。“说时迟,那时快”写出了武松的动作敏捷、迅速。“扑”写出了老虎的凶猛。这句话突出了武松勇敢、机智、灵敏、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武松的性格及其英雄气概。

3、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揭示课题

1.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水浒传》,你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你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

2.《水浒传》中有个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二)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性上了,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理清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每部分内容相对应的段落。

(1一4)武松进酒店喝酒,不听劝告要过冈。

(5-6)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7-11)武松打虎的经过。

(12)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小标题。

(l)喝酒(2)上冈(3)打虎(4)下冈

(四)精彩段落讲解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1.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1)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3.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段不是重点段,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六)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理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七)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的原因是——(这条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过有大虫。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4.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理解武松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附:板书设计 

景阳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景阳冈,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景阳冈 篇8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是个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人。2、能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通过讨论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教学重点: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部分。教学难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英雄吗?你们心中的英雄是谁?老师心中也有许多英雄,其中一位就是打虎英雄,他就是武松。你们想了解这位老师心中的英雄吗?那好,今天咱们就共同学习13课《景阳冈》。谁知道《景阳冈》这篇课文出自哪部古典名著?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学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学生回答(分别是饮酒---上冈---打虎---下冈)。(3)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三、学习重点部分武松打虎分小组讨论1、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老虎很威猛? 2、那些地方看出了武松的武艺高强?3、你从中体会到武松是个怎样的人?4、你认为武松景阳冈打虎与现在保护野生动物相矛盾吗?为什么?四、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武松打虎这部分1、同桌之间相互朗读。2、学生起立朗读。五、指导学习其他段落分小组讨论1、从其他段落描写中,你能体会到武松还有哪些性格特点?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六、评价武松你喜欢武松吗?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七、 升华拓展:激励学生阅读《水浒传》,学习小说中的精华。板书设计:15 景阳冈武 松    打      虎              闪 抓 踢        扑 掀 剪 机敏  无畏          凶猛教学反思本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景阳冈》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武松豪爽、沉着机智、英勇无畏的性格。

2.指导按要点扩充法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景阳冈》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要求作业:

kě结构部首sū部首共几画

饥()()()()软()()

lì结构部首chuí部首共几画

霹()()()()软()()

(3)给带点词换上合适的词。

①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吗?()

②岂不枉送自家性命!()

③但有过往客商。()

④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⑤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

⑥......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

⑦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2.阅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思考讲哪两层意思。统一层认识后,用~~~~~划下表示武松豪爽的句子,用划出表示武松胆大倔强的语句。

第一段店家的话归纳起来讲哪两个意思?(酒好要醉;冈上有虎,须结伙而行。)

为什么店家一片好心,武松听不进去?

划找--议论--交流--分角色朗读。

(2)学习第二段。

用~~~~划出武松知山上有虎偏要上山的句子,想想:这又说明什么?(划--交流--读重点句。)

(3)学习第三段。

快速默读,想想:武松打虎可分几个阶段?(虎出酒醒--虎攻避危--急打捧折--按虎猛要--断棒补打。)最精彩的是什么?为什么?默读后填表作业:

老虎

武松

1跳出

闪在青石边

2

一扑

一掀

一剪

3平生气力,棒折两截

4咆哮 发性又扑

5用棒子又打了一回

说明

出示第一框打虎灯片,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当时情景。再对照课文,研究课文怎样把老虎一扑一掀一剪写具体,写出虎威来的。

从半空里蹿下来。(夸张)

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比喻夸张)

把铁棒似的虎尾巴倒竖。(比喻)

指导重点句的朗读。

出示第一框打虎灯片,简要看图说话,说说为什么会赤手空拳打虎的,这表现了武松什么可贵的品质,哪些词语写出了武松的沉着机智、英勇无畏。

(4)学习第四段。自由读--说大意。

3.训练概括。

(1)回忆分段时的提示要点。

(2)指导按要点扩充法进行段意归纳。

分段提示时的要点就是概括段意的重要内容。概括段意时加上时间、地点和人物,使句子完整通畅就行。

(3)举例试写。第四段要点是下冈。添加其他要素,段意就变成:打死虎后,武松挨下冈来。

(4)学生试写,在灯片上反馈指导,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