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宏观调控(优秀6篇)正文

《宏观调控(优秀6篇)》

时间:

宏观调控 篇1

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并能运用本框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解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

【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通过两段内容具有对比性的录像资料片,引出课题国家的宏观调控。

(2)讨论分析:通过课堂讨论分析得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演示分析:课件演示,通过学生对该课件的分析归纳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分析我国政府当前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

视频资料导入

播放两段录像资料片,一段是金融危机使泰国经济处于困境,一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及原因。

教师设问:一边是经济逐渐萧条,一边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家经济状况有如此大的差别,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的萧条与繁荣除了与国际、国内的客观条件有关之外,还要看该国政府对该国经济的状况能否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泰国经济的萧条与政府决策有关,我国经济的繁荣同样离不开政府的调节和控制,经济学上把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称为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讲授过程]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板书)

教师过渡并设问:我们前面学过,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那么,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为什么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呢?

注释:学生提前预习了该框题的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略)

学生回答:有些领域和产品,比如:国防、治安、消防、枪支弹药等就不能让市场自身来调节,否则公民的健康、社会秩序就会受到损害。

教师归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市场调节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有些领域和产品不能让市场来调节,这说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那么,市场能调节的领域和产品,市场调节就是完美的吗?

学生回答:(一个业余“小画家”在预习时,花了三幅漫画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展示漫画并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师归纳:第一幅漫画:鸡蛋价格较高,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图,就自发地想去卖鸡蛋赚钱,这就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追逐利益导致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这样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有可能引起社会各阶层收入的扩大,甚至造成两极分化。

第二幅漫画: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都忙着去养鸡、卖鸡蛋,但是由于他们力量单薄,分散经营,无法掌握整体的供求信息,因而,他们的经济行为是盲目的,这就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盲目性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幅漫画: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必然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也就是说经济活动的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之后才做出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的决定的,这是一种事后调节,很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

总之,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这也说明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板书)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板书)

2、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板书)

教师设问:单纯的市场调节既不是万能的又不是完美的,这是否意味着市场调节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强调: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全面地分析,市场调节也不例外。市场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要想使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克服单纯靠市场调节的缺陷,谁能来弥补这些缺陷呢?国家的宏观调控。那么,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呢?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板书)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教师讲解: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这种调节是有目的的调节,如果我们把市场的调节想象为一只无形的手,那么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应该是一只有形的手,完善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市场调节,同样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无形的手拉着有形的手,经济才能快速而健康地向前走。

那么,国家一旦出手,他想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呢?

(三)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板书)

注释:这是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本课通过课件的演示,教师的引导、提示和补充,设置思维的台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深化,进而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教师设问: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请大家看大屏幕。

注释:教师利用计算机出示这一课件,请学生讲解。

学生讲解:(略)

教师归纳: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进行总量调控,即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要的关系,使二者保持基本平衡,在基本平衡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这就是宏观调控的第一个主要任务,也是最主要的任务。

1、促进经济增长(板书)

学生讲解:(略)

教师归纳: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往往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物价普遍下降,这将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样,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学生讲解:(略)

教师归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行为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混乱,社会经济秩序难以稳定。无论是物价普遍下降还是普遍上涨,都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的共同作用下,抑制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保持物价的稳定,这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第二个任务:稳定物价。

2、稳定物价(板书)

资料: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新的就业矛盾凸现;劳动力素质与岗位不适应。

教师设问: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失业率过高会给社会带来以下几种影响:一是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上一部分人陷于饥谨、贫困。二是由于失业带来贫穷和犯罪,犯罪率会因为失业率提高而提高,对社会的稳定不利。三是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没有配置协调,一些劳动力的潜质很可能被埋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要增加就业,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第三个任务:增加就业。

3、增加就业(板书)

看图表(见课件)

教师讲解: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又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又叫“入超”。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在一般情况下,贸易顺差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表明它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优势。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持续的贸易顺差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贸易顺差也不例外。持续的贸易顺差会使国家的外汇贮备增加,拉动经济的增长,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但是持续过高的贸易顺差也是一件危险的事。第一,较大的贸易顺差使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已成为遭到反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造的纺织品、鞋、自行车、家用电器及部分工业制品均先后遭到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对华贸易中产生较大逆差的一方,比如美国,希望通过促使中国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而使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有所提升,以提升本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抑制中国的出口。而人民币升值会带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一向慎重,而且表示绝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持续的贸易顺差显然无益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过高的贸易顺差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因素,国内消费应该占主导地位。美国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8%,日本更高,达85%。而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与发达国家的状况正好相反。这就好像把自家发展的关键动力寄托在邻居身上,一旦中国商品在国际上失去竞争力,或者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所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板书)

教师总结: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在国际上被称为“神秘的四角”。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是把上述四个方面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样确定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既重视了促进经济增长,又重视了保持经济稳定,从长远看,在经济稳定中实现经济增长,是最可取的也是最快速的。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不重视经济稳定,不是在稳定中求增长,就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而大起大落必然带来浪费和损失。那么,国家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呢?

四、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板书)

资料:XX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教师设问:这是国家在运用什么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它是通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

教师: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谁进入市场,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则。比如:《企业法》、《税法》、《破产法》等。国家通过经济法规来调控经济的手段,我们把它称为什么手段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常使用的两种宏观调控的手段,除了这两种之外,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辅之使用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不能过多使用,使用时不能违背经济规律。总之,这三种手段,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需要使用哪种手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结]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为什么

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是什么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调什么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怎么调

[作业]

关注社会生活中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并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加以分析。

【板书设计】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不是完美无缺的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

(三)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四)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 篇2

一。说 教 材:

教材地位

本框题在本节中的地位:《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第二框。这一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节中是承上启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对市场这一手段的重要补充,这框内容是前一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延伸、补充。说它“启后”这框内容的学习为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优越性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这一框是整个第二节的重要内容。本框题在本节整个经济常识中的地位:《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前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成经济常识体系的核心知识,是整个教材的重点。

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确定其为教学重点的依据是1、必要性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是教材与生活的链结点,具有现实意义,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2、通过必要性的学习可以从中理解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它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理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教学难点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一块内容根据xx大报告做了调整,值得注意,但这块内容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些抽象。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区分。其依据是因为高一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经验知识较难区分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很可能把国家的宏观调控都理解为国家的行政命令。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能区分三种手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用本课理论分析说明生活中相关的经济现象。培养辨证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方法与过程目标: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教材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即讲了三个问题: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概念及主要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情感价值观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渗透市场道德观,如正当竞争、讲职业道德等;(2)通过“手段”的学习渗透依法治国的法治意识 (3)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课堂组织中注意坚持并落实学生主体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以之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应将自己的任务定为:收集材料构建问题情境,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采用投影、漫画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情境,展开讨论,结合教师讲授

学生学法:根据学习和思维规律贯彻教学直观性原则。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框内容较为抽象,如果离开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往往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出示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由现象入手揭示问题本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忆旧导新,材料导入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出示一些社会上不良现象的材料,意在使学生从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得到感性认识,也调动参与积极性。 [投影]

材料一、辽宁2500多学生豆奶中毒事件,及卫生部的相关统计及分析:质量不合格、搀假问题等(略); 材料 二、漫画“一哄而下”;材料三、漫画“鸡死蛋碎,总是赶不上趟”

说明:市场有自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将材料顺序打乱呈现,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指出材料相应说明了市场经济那些缺陷。 结合材料详细讲解 : 材料一和材料四:《北京晚报》XX年3月13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数字,我国去年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案件22.46万起,假冒伪劣商品总标值达35.43亿元人民币,假货造成国家税收每年流失约255亿元,企业利润平均损失约1090万元。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假冒伪劣现象?

讲授新课

1. 对“自发性”的教学:(1)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人们自发追求利益。(2)自发性产生什么危害?学生分析为主结合教师的点拨

2.对“盲目性”的教学:通过漫画形象说明。引导学生分析“盲目性”的原因,及后果。

3.对“滞后性”的教学:通过漫画“赶不上趟”形象说明。引导学生分析“滞后性”的原因,及后果。总结:因为:a、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b、市场有自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所以: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对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教学因为是新概念又较抽象,以教师讲解为主,指导阅读,结合具体的现象 如:政府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关注gdp增长等。主要是能加深理解即可。

(三) 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的教学 国家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很容易混淆。对这一难点的突破主要是引导学生看书抓住主要的关键词,辅以相对应的材料理解。 [投影]

材料五:农产品收购价有降低现象,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材料六:低水平重复建设触目惊心 (1) 请学生给出对策 引导出“经济手段” (材料:保护价收购;央行贷款结构调整)。(2)再现材料四“打击假冒伪劣,事关政治,事关政府威信,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小组讨论] 从国家角度对打假提出对策 “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材料 :卫生部依据《食品卫生法》,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有关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结合书本材料:政府下令关闭一批中小煤矿 行政手段。讲解:①解释“行政机构”有那些 帮助区别 。 ②结合材料说明:行政手段以依据法律为前提,呈现“某县行政干预经济的失误”说明行政手段不可滥用,且以遵循价值规律为基础。即,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含义、目标和手段。理解宏观调控主要是一种间接调控,而不是直接调控。

板书设计:

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必要性                      自发性 (是什么)

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盲目性

滞后性

国家的宏观调控     含义和目标        (是什么)

经济手段

手段   法律手段 (怎么样)

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 篇3

在开始上课前,我想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学了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常识,大家是否具备了敏锐的经济嗅觉呢?能不能告诉我,最近我国在经济方面,有没有哪些事引起了你的关注?

我比较关注这件事(幻灯:9.29日,央行宣布加息)。这是我国自1996年以来,9年时间内第一次宣布加息,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连续降了8次利息。

那么,你们说说看,银行加息会不会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呢?

归纳:加息可以使居民存款收益加大、房贷支出增加、对股市、保险业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我还想再问一下同学们,央行为什么要在此时宣布要加息吗?(近段时间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事实上,加息仅仅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表现。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关于――

(板书)

我把今天的内容归纳成三个W:

why――为什么要实行?

what――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

Which――依靠哪些手段实行宏观调控?

好,我们马上进入对第一个“W”的学习。

一、             WHY?为什么要实行?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市场经济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既然如些,为什么还要进行宏观调控呢?(停顿)那是因为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有些东西是不能让市场去调节的,像毒品、枪支弹药,还有一些则是市场不愿去调节的,如国防、消防、治安等公共事业。而且,即使是市场可以调节、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的调节存在诸多的缺陷。今天,我们就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说明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 什么案例呢?――房产风云。

有哪位同学知道温州现在的房价是多少吗?

据有关统计,如今房价高达每平方米七千元以上,温州市区的房价还在上涨,目前,温州市区的房地产价格已经高于上海、杭州、北京等中心城市,称其为“房产风云”丝毫不为过。

高房价到底好不好?好,能赚钱呀!(通过投资房产,很多家庭实现了资产增值。)但不可否认,高房价也会带来诸多问题。下面,我们就着重来分析一下高房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先来看这张照片:2004温州秋季房展会

材料:9月

18日——20日本界房展会成交金额将近5.5亿。本届参展楼盘共有参展商78家,项目81个。成交套数942套,面积达7万多平米。

温州人对投资房产特别感兴趣。这是最近的一次房交会的战果。一般说,开房交意味着将有新的楼盘面市,房价应该下来才对。可是在温州却经常会出现“房交会开一次,房价涨一次”的“怪现象”。

那么就请你们来诊断一下温州楼市,为什么会出现“房交会开一次,房价涨一次”的怪现象?

归纳的很好。我注意到几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了炒楼者。确实大量炒楼者的存在是当前温州高房价的重要因素。那我就想请教一下大家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炒房者?(稍停顿)大家都看到炒房可能带来的巨大利润,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纷纷涌入。充分暴露了市场调节的――

A 自发性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原因在于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当某种商品出现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炒房者的加入,房屋需求大增,使温州原本有限的房源更加紧张,当房源出现供不应求时,价格自然会上涨。

这种自发作用的后果便是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容易引起收入差距扩大及两极分化。

温州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不仅老百姓吃不消,很多投资者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温州以外的其它地区,于是有了我这里的第二张图片――温州炒房团。

在著名的网络搜索引擎“google”上键入“温州炒房”四个关键字,瞬间排列出的相关条目共有102,000条。可以说,“炒房团”让温州人再一次出了名。

图中出现的是“温州晚报购房团”,也是诸多炒房团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支队伍。3年来它已“横扫”北京、杭州、呼和浩特、武汉、青岛、南昌、深圳,甚至远及东南亚国家,每到一处,便令当地房价上涨至少20%。据说,温州现在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

请大家讨论一下:“当地房价上涨至少20%”完全是“温州炒房团”的“功劳”吗?

不是,还需要当地买家们的配合。温州人把房价炒高了,如果没人接盘,价格自然会下来。当地买房者普遍都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明知价位过高还是一头载进去,这充分暴露出买家的——

B、盲目性

有了当地买家们的配合,温州炒家们算是尝到了不少甜头。但房地产是高风险行业,一向风云诡变,有人赚钱,也会有人赔钱。比如1997年的香港房价由于受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从100%下降到31.8%,下降了68%的幅度。

(“1997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的房价从100%下降到31.8%,下降了68%的幅度。”)

想想看,如果你在当时买了房,结果会怎样?确实有很多人就在那一次危机中栽了大跟头。比如这几位:

(王菲於97年以4800万买入宝松苑以后,於去年11月卖出时只值2700万,亏蚀达2100万;刘德华於1996年楼市高峰时期,以3900多万买入红山半岛的公寓,却於楼市复苏前的2003年7月,以1600多万卖出,亏蚀达2000多万。1996年香港楼市处于顶峰时,当时还是夫妻的他俩,以钟镇涛担保,短期借款1.54亿港元,“炒买”港湾道会景阁4607室等五处豪宅和其他项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楼市下滑,所购各项目大幅度贬值。债权人虽没收这些房产,仍无法偿清债务。由于部分贷款利率高达24%,所余本息现已滚至2.5亿港元。去年7月,法院裁定钟镇涛破产。)

看得出,我们很多同学替这些钱惋惜不已。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些艺人为什么不在楼市下跌前把房产抛出呢?因为这是他们无法预知的事情,这也暴露了市场调节的又一个缺陷――

C、滞后性

因为市场的这种调节作用属于事后调节。往往是当他们发现楼市不行了,下跌了,才会想到抛售,而此时,损失已经客观的形成了。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会带来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对一些周期性比较长的行业,如农业、林业及大型项目的建设,危害就更大了。

以上都说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缺陷。大家想想看,市场的这些缺陷是不是只存在于房地产业呢?不是,存在于各行各业。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为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有的配合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呢?

二、WHAT 什么是宏观调控?目标?

,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这个概念,大家要注意这样几点,一,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二,调控的对象是国民经济;调控的手段有多种,有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我们放到后面再具体解释。

那么,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这种调节和控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大家判断一下,这四项目标,哪一项是最主要的?

促进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是根本目标;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则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一旦国家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某些不谐之音,宏观调控就会站出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注了香港的楼市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当前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状况:

材料:《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去年全国平均增长4.9%,在全国35个中大城市增长9%,但是局部地区增长过快,目前11个省市增长率超过50%,35个大中城市则超过70%,而且结构不合理,高档商品房比重过高。

从材料中不难发现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局部地区房价上出现了不合理的高增长。在此背景下,“温州炒房团”的出现,自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是温州炒房团的“路线图”。

从这个路线图可以看出,炒房团经过的地方有中心城市也有边远地区,有大城市也有小城市,有发达的,也有等待开发的。如果你是当地政府或百姓,你将如何看待“炒房团”的到来呢?

国内也有很多网站非常关注“炒房团”这一经济现象,同时在广大网民间举行了民调,我们不妨来看看它们的结论。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我们温州人的“炒房”行为持否定态度。甚至有人把“炒房”等同为投击,还有人扬言对温州人“要见一个,杀一个”。

那么,“温州炒房团”将何去何从?等待他们的最终命运又是什么?

最近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争对炒房行为的措施,我们一起来看看。

•材料一:今年初,杭州市出台政策,对炒二手房者征以重税;随后,南京出台购房实名制;福州中行作出规定:在福州购买第二套住宅,首付款比例提高到5成。

•材料二:近日,市政府向温州各媒体下文,禁止以媒体名义组织购房团到各地炒房,并限制发布相关的广告进行宣传或炒作。

•材料三: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施行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范建设用地。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请大家看书了解宏观调控的手段,再结合材料,说说看,以上措施中,政府都运用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手段?客观上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WHICH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看书)归纳: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财政政策,如材料一杭州市所采用的“对炒二手房者征以重税”的作法就是通过税收来调节经济利益;另一种是货币政策,如材料三央行宣布加息,就是利用了货币政策中的利率杠杆。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调节经济活动,如材料三人大颁布的两部相关法律。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等形式进行的调节,它的作用是直接、迅速,如材料二温州市政府的批文,文件一下,温州各媒体马上就停止了购房团的行程。

当然,国家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时,这三种手段往往是综合在一起运用的,从地位上来讲,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要的,行政手段不宜过多采用。因为以政府指令形式干涉经济属于单方面行为,本质上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是不相符的,过多采用,将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看来,我们的温州炒房团确实是遭遇了它的寒冬,作为温州人,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温州炒房团究竟是“游移的魔鬼”还是“飞翔的天使”呢?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我想听听大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观点独到一些、特别一些没关系,但一定要言之有物。)

同学们的发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了炒房的利,也不避讳谈弊。温州炒房团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在政界和经济界也存在较大争议,这里我也为大家摘录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言论,供同学们参考。

各方观点:

“外界讲的炒房团,我不叫它炒房团,而应该是房地产的经营。”温州市市长刘奇

“政府禁止购房团是没有用的,民间资本把房地产作为投资手段这是市场行为。” 浙江绿城集团总经理寿柏年

让炒房者在浙江断奶 不合理资本外流,卡住!省长吕祖善

温州炒房团利用资金优势左右房地产价格牟取暴利,该行为和股票市场的庄家行为如出一辙,构成了《刑法》中的操纵市场罪,应该用该条款约束类似温州炒房团的操纵房地产市场的行为。 中科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

看来,围绕“温州炒房团”的争论,短期内还很难有一个结果。

不过,通过这堂课的分析,在炒房问题上,我想,至少大家应形成这样几个基本认识:

第一、         炒房是种市场行为,是活跃市场的因素之一

第二、         炒房者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控制;

第三、         政府的引导与控制应当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不能过于强调行政命令

当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和谐的拉在一起时,我想,“炒房”是可以成为一场双赢的财富游戏。

宏观调控 篇4

[素质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任务和手段。

理解: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对国家的大事的关心程度及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等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

[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及调控手段中的行政手段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采用讲授、举例、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XX年是个让全球华人骄傲的的中国年,这一年中国人迎来送往,经历了不少国际盛事,将许多夙愿变为了现实:

(媒体播放视频或图片)

XX年7月13日,中国北京申奥成功,又成功举办了“最出色”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XX年10月7日,中国足球队世界杯出线;XX年10月,apec聚焦中国上海;而XX年入世谈判的终结是中国老百姓在这个深秋里收获的最厚重的礼物,它带来的不仅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喜悦,更唤起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理性思考。

谈起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艰难历程,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感慨万千,他说,如果把一次次的艰苦谈判和经受的挫折都讲出来,那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但如果简单的讲,XX年的谈判无非谈了8个字,一个是“市场经济”,一个是“开放市场”。

一个“市场经济”就谈了这么多年,也恰恰说明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那么我们怎样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呢?我们需要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还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板书)

讲授新课: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板书)

市场是通过价值规律这支无形的指挥棒来调节资源的配置,我们搞市场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才能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我们把价值规律称做“看不见的手”,而市场主要通过价值规律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所以我们也把“市场调节”称做“看不见的手”。但是如果仅仅靠市场来调节资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媒体展示材料)

情景假设一:离消防部门远近不同的两地同时发生了火灾,双方都有打了119报警,假设只能出动一辆消防车,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消防部门与受灾方讨价还价,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让学生推测后果:如让市场调节,受价值规律支配,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哪一方出的价钱高,就救哪方。)

情景假设二:毒品***的高额利润,如果让市场来调节,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学生推测:受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刺激大量的人制毒,贩毒,结果给公民,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

从以上的假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教师归纳):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有一些公共消费的供给市场是不能调节的,如消防、治安、环保等;再有一些特殊的产品,如毒品、不健康书刊、枪支弹药是不能让市场来调节的,会危及社会风气与治安。在这些领域市场不能发挥作用,也叫做市场失灵。那我们就要寻找市场以外的力量。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市场虽不能调节以上领域,但这毕竟是少数,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即使在市场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如果只有市场孤军作战,那又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

(媒体展示材料)银杏叶为何变成了苦菜花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银杏的特殊医疗保健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外商高价从山东省购银杏叶,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公斤16元。受此利益的诱惑全省银杏叶采叶园快速发展到21万亩,居全国首位。市场无情,风云突变。近几年,银杏叶价格直线下滑,降至每公斤3元。大量的银杏叶因无人收购,无奈地飘落在田野里。曾一度被农民视为“摇钱树”的银杏叶,如今却变成了“苦菜花”。

请大家想一想: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这个例子说明了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的,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也是自发的,所以可能造成一些不正当竞争和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如假冒伪劣,走私,非法传销等屡禁不止的问题,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由于生产者和经营者分散经营,对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完整把握,也不能控制,所以生产经营带有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如资本主义初期自由竞争阶段,无政府状态下的自由竞争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主义也是这样,盲目的竞争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前面两种缺点,也造成市场调节的滞后必,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当价格发生变化后人们才做出反映,其实已经晚了。

(让学生围绕以上银杏叶的例子说明市场调节的缺陷:)

在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作用下,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人们在不知道当时全省银杏树的产量是多少,市场容量有多少,也不知道全省新种了多少银杏树,几年以后的产量又是多少,市场容量将是多少,只知道盲目的种植,当银杏的价值由16元跌到3元后,才知道种晚了。这种分散经营和信息传递的滞后,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这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板书)

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一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板书)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多媒介体演示)

是指国家(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

2、主要目标(多媒体演示)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因为经济增长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学生讨论)

治理通货膨胀,由于供给少,需求多。根本要大力发展生产,再就是减少货币流通次数,通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使货币回笼,在货币政策上实行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减少一些大型项目的开支;治理通货紧缩,由于供大于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扩大内需。当前我国通过刺激消费,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来调节。另外加入世贸后,将进一步扩大出口。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另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在经济总量平衡的基础上,还要求经济内部结构平衡和优化。如社会总供给包括生产资料的供给和消费资料的供给。这两部分如比例是5:5,但是社会总需求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是6:4,那么生产资料就不足,而消费资料就要积压。所以二者内部也要优化。“十五”计划的总体思路就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包括地区、城乡和所有制的优化。这也不是单靠市场就能调节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一个“双赢”战略,不仅可以维护经济总量的平衡,而且有利于地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对西部是发展机遇,对东部也可弥补资源的紧缺,更快地发展。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于西部。

(媒体播放视频)

西部大开发

西部到底包括哪些地方:(多媒体演示)看地图:新疆,青海,宁夏,内蒙,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以及广西,湖南,湖北的一部分地区。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约占29‰。但这里却是中国力量的所在。因为这里集中了全国82‰的水能资源,39‰的煤炭资源,而对力量最渴求的是东部,因为它正在快速地向前奔跑。所以为了实现双赢,有了西部大开发的四个标志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青藏铁路。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西部开发的认识,也可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a、南水北调: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通过输水系统引到北方黄淮海等缺水地区,我们知道,南方每年都要应付抗洪,而北方我们的母亲河却断流,南水北调正好可以缓解这种矛盾,到XX年,北京人很可能在家门口就能喝到长江水,我们可以畅想这么一幅“共饮长江水”的画卷。

b、西气东输:指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送往豫皖江浙沪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工程,至XX年的某一天,一位上海居民轻轻打开炉灶,一股淡蓝色的火焰升起,这就是从新疆流出的天然气,这股气将长途跋涉4200公里,三跨黄河,一渡长江,翻越吕梁山,太行山等山脉,通过管道最终来到上海。

c、西电东送: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国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

d、青藏铁路:修建一条通往西藏的铁路,让火车在海拔几千米的雪山与草原间奔驰,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但以前恶劣的地质、气候环境阻止了铁路的延伸,西藏是全国唯一不通火车的省级行政区域。现在青藏铁路已开工,如一切按计划进行,XX年,拉萨将第一次响起火车的汽笛声,西藏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

(让学生总结)这四大工程的意义所在:不仅有利于经济总量度的平衡,使西部丰富的资源流向东部,而且通过大型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缓解供大于求的现状,达到经济总量的平衡;另外,西部在开发中获得机遇和发展,也有利于东部更快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地区结构问题。

(教师归纳:)改革开放初期,人财物都涌向东部,人们形容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现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引下,又实现了“春风又度玉门关”。这些工程不仅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也是地区结构的调理,缩小地区差距和收入的举措。

3、宏观调控手段

(1)、经济手段(多媒体演示提纲)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a、 经济政策:如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利率政策、产业政策等

(例子学生举。)

b、经济计划:如计划、十五计划、年度计划、西部大开发(刚才我们讲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属于经济政策,通过一些税收、利率、信贷政策倾斜影响人们的利益来开发西部,而不是国家直接投资。)

这个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的“计划”,我们现在的计划不再是以前命令指令式的,而是指导,预测性的。如“十五”计划,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不只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资本主义也有,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对经济有一定的规范和调整,使之沿高速发展。

(2)、法律手段(多媒体演示提纲)

a、含义: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b、宏观调控手段具法律手段的原因:因为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的一般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我国立法部门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龙永图说过:入世后我们最大的改变是法制环境的变化,在法律上要与国际法接轨,尤其是经济法这一块。那么当前我们有许多经济法规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它有序健康的运行。

(可让学生举例我国经济法律法规的名称或内容)

c、法律作用: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

a、含义: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通过行政机构,哪些是行政机构呢?大到国务院、小到各级政府、工商行政部门、税务局、质量检查部门、统计、审计等部门。

(举例: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经贸委,监察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五大政府部门共同发起,五大政府部门全力支持,四十家媒体通力合作,《经济半小时》十几路记者分东线、中线和西线同时展开接力式报道,足迹遍布全国。锋芒直指假冒伪劣、地方保护、走私贩私、金融证券黑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4)、宏观调控手段组成的关系是:

a、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

b、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国家宏观调控必然性、主要任务和手段。

练习略

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基础性作用,还有一只“看得见的手”,说明为什么需要这两只手。

宏观调控 篇5

知识

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从对市场经济存在的固有缺陷的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技能

目标通过对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也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具体实例看宏观调控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

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法制意识;并且教育学生不能把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一切领域中,不能把人与人的关系等同于金钱关系,还要正确理解和看待市场经济。

教材分析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个问题,教材是从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教学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教学方法启发式、范例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学、思考、讨论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导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其是否是万能的?其在资源配置中有无缺陷?又如何克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板书)

㈠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板书)

1、  1)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板书)

(1)有些产品、物资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的供给,市场不能调节;

(2)有些经济行为则不能让市场对其进行调节,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

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  2) 市场经济存在固有的缺陷和弱点    (板书)

(1)自发性 (板书)

原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后果:产生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容易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

(2)盲目性  (板书)

原因:分散经营;信息不全。

后果: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⒊)滞后性  (板书)

原因:事后调节;

后果: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㈡ 国家宏观调控  (板书)

1)含义 (板书):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注意点:

(1)       实施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

(2)       调控就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要调控就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2)主要任务    (板书)

(1)       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㈢ 国家宏观调空的手段    (板书)

1)经济手段  (板书) 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如: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 汇率政策、产品政策、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等。

2)法律手段(板书)

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进行。

如:国家制定的企业法、合同法、广告法、产品竞争法等。

3)行政手段  (板书)

注意几点: ⑴含义: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⑵特点:直接、迅速。

⑶运用中的注意方面: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那么,行政手段通常有哪些表现?

如:从国家工商行政部门取得营业执照;从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卫生许可证;物价部门对交通、通讯等核定收费标准。

4)关系  (板书)

(1)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

(2)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片面地强调一点都是错误的。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宏观调控的手段。同时还要注意:1)不能认为实施宏观调控就是要靠行政手段;2)不能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宏观调控;3)不能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对立起来。

宏观调控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近两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学会分析宏观调控手段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的不同使用,学会结合经济背景正确分析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有效运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检索近两年来我国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所采取的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结合不同阶段的经济态势理解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在讨论、交流、比较、探究的过程中分析经济现象,领会宏观调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关心社会经济生活,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态势,理解和认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意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二、教学重难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三、课前准备:师生共同上网检索和整理XX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和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料以及所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措施并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多媒体:图片赏析)

比较XX年下半年和XX年下半年的经济态势。 感悟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引出主题

2、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的运用 再现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引入对经济现象的关注,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理解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作用。 第一学习小组演示制作的课件:经济观察之XX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态势分析。 1、引导学生再现知识点,2、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分析材料3、理解经济现象与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重点分析并理解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作用,把握在一定经济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第二学习小组演示制作的课件:经济观察之XX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体现规划、计划手段的经济现象,理解运用规划、计划手段的运用及其作用。 第三学习小组演示制作的课件:经济观察之规划、计划手段的具体体现。

3、宏观调控政策的评价

展示XX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数据cpi、ppi、gdp、进出口总值的走势图 小组讨论,分析、评价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理解和认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

资料一:XX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中央推出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到XX年底约投资4万亿元。

项目 金额(亿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 2800

三农支出 3700

卫生、文化 400

生态环境 3500

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1600

灾后重建 10000

铁路、公路、机场、电网 18000

资料二:XX年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

cpi XX年(月份) 货币政策

7.10% (1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XX年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8.70% (2月)

8.30% (3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XX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8.50% (4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XX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7.70% (5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XX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

7.10% (6月)

6.30% (7月)

4.9% (8月)

4.6% (9月)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4.2% (10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从XX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4% (11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XX年11月26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08百分点。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 (12月)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