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7篇正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7篇》

时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对弗罗姆的“爱”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学会一种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的研究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组研讨目标的确定以及研究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教学过程]

一、个人准备阶段

认真阅读文本,整理四项内容:

1.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2.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4.罗列可以进行研究的话题。

二、研究目标确定阶段

教师明确中心课题:深入理解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具体方向:

1.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发现新的内涵

2.通过对弗罗姆《爱的艺术》的阅读,对课文进行进一步阅读

3.通过相关的评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组成学习小组,就研究课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应该就此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在发表观点时必须阐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研究课题;②研究价值;③研究条件,尽量说服小组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小组协商确立一个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计划,并请教师提出意见。

三、研究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必须保证每一个人在小组活动中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札记,最终汇集成课题研究的档案袋。

四、总结汇报阶段。特别鼓励学习小组进行富有创意的回报与展示

【相关链接】

1.重读弗罗姆

在中国,有赤裸的资本主义者;在西方,也不乏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弗罗姆是其中之一。最近改革出版社出版了《弗罗姆论文集》,收集了弗罗姆的一些主要著作,从最初的《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会》,再到晚年的回忆录式的著作《超越幻想的锁链》,虽然不全,但能给读者一个有关弗氏著作思想的全貌,也给爱好弗氏著作的读者们一个收藏的机会。

纵观弗罗姆一生著作,发现他是以他的“规范的人本主义”为中心的,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的理论即传统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纯理论性的科学,而他自己的理论即批判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并且力图把它付诸实践,建立理想中的“健全的社会”。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与马尔库赛不同的是,弗罗姆的理论缺少一种冲动和激情。却多一种沉稳和理性,这注定了他的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循序渐进深远而持久的,而不是热烈而短暂的,他属于不容易被人忘怀的那一类。事实上,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弗罗姆摒弃了弗洛伊德关于个体性心理动力学的研究,与阿德勒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他以“普遍的人”为研究对象,来构建自己“普遍的人道主义”。因此,他的理论又是以“先验的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爱的艺术》中对爱的本质的精彩描述。所以理解弗罗姆不应拘泥于某一学派。虽然弗氏一生著述颇丰,但他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健全的社会》、《为自己的人》和《爱的艺术》等著作中,特别是1947年由纽约出版社出版的《为自己的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规范的人本主义”思想。

所谓“规范的人本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学说,弗罗姆称之为“普遍的人道主义”。他的普遍的人道主义以“先验的人”为基础,利用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以伦理学为范畴,剖析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内在与外在的关联。他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外在矛盾和冲突,实质是“代表普遍的人”的个人与“代表少数的权威”的社会的冲突,是人权与特权的冲突,而个人与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人越发展,就越少自私性”,他的“生产性的力”要释放,“爱的顶点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之所以普遍的人道主义的伦理与社会的内在的权威主义的伦理总是相冲突,在于以往的社会“不健全”,所以他针对权威主义的伦理学构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的伦理学”。所谓人道主义的伦理学,就是一套由人自己制定评判善恶标准的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以社会权威评判为标准,因为存在着“人性的固定法则和人性发展和实现的固有目标”,即是以是否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然而人性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呢?单就“普遍的人”而言,“个人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还是人类的一个成员,个人代表着全人类”,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人生存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他自己,展现他自己的力量。因此,人性善恶的标准是由人自己定的,即它在多大的程度上遵循了他自己的本性。所以,弗罗姆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都热衷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研究,并且在他的《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中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人学理论,同时扩大了“异化”的概念。事实上,作为一种企图融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西方,弗罗姆理想中的“健全的社会”只能是一种现代乌托邦。

然而弗氏的理论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所洞察的可能正是我们所忽略的,他所强调的可能正是我们所不以为然的。在西方,弗罗姆是孤独的呐喊者;在中国,或许他能找到知音。愿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弗罗姆。(熊平等)

2.《爱的艺术》选段

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我们所能看到的动物的爱情或者更确切地说动物身上类似爱情的东西,主要是动物的一部分本能。在人身上只能看到这一本能的残余。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人继续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同自然分离,永远不可能再同自然合二为一。人从天堂里被赶出来后失去了同自然的和谐状态,带有火剑的天神就挡住了人的归路。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和谐去取代永不复返的类人猿时代的和谐。一生下来——亦指种族和个人——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如本能,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的范围则取决于人所达到的个性的高度。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他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他的孤独感通过母亲的存在,同母亲的乳房和肌肤的接触而得到和缓。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母亲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法克服这种孤独感。

人类在孩提时代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大地、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人把自己看作和动物完全一致,这表现在人装扮成动物以及崇拜图腾或其他的动物神。但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2

1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节选自弗罗姆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履行(lǚ)  一刹(chà)那  罪孽(niè)   咄咄逼人(duō)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该受到报应的罪恶。

2.近义词

鉴于•由于

鉴于:觉察到,考虑到。用在表因果关系的偏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如:“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由于:表因果或理由。

履行•实行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如:“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实行:①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②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阻碍•障碍

阻碍:①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②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如:“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障碍:①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②阻挡前进的东西。

3.相关成语

休戚相关:“休”,喜。“戚”,优。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新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四、文学常识

1.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

2.弗罗姆,美国哲学家,著有《爱的艺术》。

五、名篇名句

1.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2.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3.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剖析:作者引用这句话,目的在于进一步表现母爱对孩子的重大影响。用本文中的观点来看,就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初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不能辨认物体,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2.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剖析:以假设的方式开头是本文一大写作特色。开始的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3.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剖析:通过比喻的方式,进一步渲染、突出母爱的伟大、宽广、博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4.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剖析: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为后文的“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作铺垫,以说明什么是成熟的爱。仔细揣摩,这句话也暗示:母爱是重要的,因为母亲无私的爱唤起了儿童对别人的爱心。

5.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剖析:意思是: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够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二、重点语段

1.“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至“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剖析: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天真的、孩童式的爱)与成熟的爱区别甚大,要说清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但是作者在理论阐述之外,利用简单的句式变换使读者获得更为形象更为鲜明的印象。“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这两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了孩童的心理逻辑:需要别人的爱,所以才爱别人。“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两句,只是前面两句的因果倒置,却立刻使读者明白:所谓成熟的爱,就是把爱作为自己的责任和需要。

2.“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至“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剖析:这里运用比较的方式,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的。

主旨探讨

有关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文章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

2.本文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因此文章中用了一部分学术用语。如“自恋阶段”“理想典型”,引用了同科目的其他专家的观点,如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等,作者引用的这些观点,都能加强文章的可读性,通过其他专家观点的比较,也可以突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地增加自己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

以假设的方式开头,突出母爱。作者在开始就说:“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运用比较的方式,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自然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相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运用总分的说明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如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方法,即开头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详细的说明。

问题探究

问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对父爱有如下表述:“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你认为父爱有条件吗?

导思:这是一个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从这个问题的探究中,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们不论“父爱”有没有条件,也不论这个条件是什么,我们应该明白,父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父爱,我们为人之父以后,我们要爱我们的子女。

探究:(1)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把握住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有关论述,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再想一想,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2)联系现实生活,从身边生活中仔细体会一下父爱,看看身边的这些父亲们对其子女的爱中有没有“条件”?

(3)对这个问题,也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分别对父亲和孩子进行一项社会调查,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如(询问父亲的)“你喜欢你的子女的原因是什么?”如(询问子女的)“你喜欢你的父亲吗?你知道你的父亲为什么喜欢你吗?”等。

(4)可以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结果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对“父爱是否有条件”的看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阅读父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说说、议议。

教学程序

一、主持人开场白:

主持人A:是谁,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是谁,呵护我们、保护我们、照顾我们?是谁,为了我们,他们操碎了心,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主持人B: 是我们的父母!可是,现在你是否觉得父母和你们的距离已经慢慢地拉大。你和父母是否已经没有了亲密感?

主持人A: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父母的思想早已落在时代的尾巴;我们总以为享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权利,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给予也是在所不辞的责任!

主持人B:其实没有哪对父母不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哪对父母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心海,

主持人AB:因此,在父母竭力要了解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走近父母,阅读父母。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主持人A:现在《走近父母》主题班会正式开始。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些生活中的片段。

二、情境创设:(安排学生表演以下的情境)

1、通宵上网,荒废功课。

2、长时间看电视,影响作息时间。

3、经常“煲电话粥”,对工作了一天的父母熟视无睹,家务事还要父母亲自动手。

主持人A: 除了以上情况?你是否还会不愿与父母外出,或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情况?

主持人B:如果你有以上情况,父母会如何惩罚自己?请同学们讲讲并说说被惩罚后的感受。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地方关系紧张?

主持人A: 被父母惩罚,责骂,或者打,你会觉得父母很不近人情。那让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看看——

三.从父母角度看

投影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

四.从自身找原因

主持人A: 是的,打与不打都是爱,那被打事件中,你又有没有做错?

主持人B:严是爱,松是害,爱之越深,恨之越切,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举一动何尝不寄托着他们对自己子女更深的企盼呢?

主持人A:请曾经被父母惩罚过的同学,说说自己做错了什么?

五.小组活动

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一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

想一想,父母容不容易?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

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意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理想?

说一说,拥有“最理想父母”的同学说说自己父母的不是。

六.讨论:怎么与父母交流

主持人A: 既然父母不能调换,我们就一定要包涵、接纳自己的父母,并尽量和父母多一点交流。那我们该怎么和父母交流呢?

1.请老师说说自己与父母孩子交流的情况?

2.请学生说说自己与父母交流的情况。并说说应该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与父母沟通。

主持人总结: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主动承担家务; 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 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 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 多倾听父母的话; 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主持人B:由此可见,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改变,父母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关心我们,也在想办法走近我们。那我们就该主动走近父母。

主持人A:父母用爱托起了我们的生命之舟,他们用爱滋润了我们稚嫩的心田,他们用爱抚慰了我们孤寂的心灵,父母用爱温暖着我们整整一生。

主持人B:同学们请珍惜这份爱吧,因为这种爱只有余生,没有来世。

主持人A:同学们请把握这份爱吧!因为她会使我们成为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她为我们带来一座开掘不尽的宝藏。

AB合:让我们的心永远和着父母的心愉快的跳动吧!让我们相亲相爱,相伴永远。

七:请班主任点评,以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结束班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重点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教学难点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父母的爱有时候是和风细雨,有时候却又是狂风暴雨。无论哪一种,都是他们对我们真情的付出。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吧。

板书:父母之爱

二、讲事例,感悟父母深情(出示课件1)

1、把父母爱自己的生活片段和大家分享。

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板书:交际要求:

①认真倾听;

②表达清楚;

③文明有礼;

④大胆发言。

3、指名讲述。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

4、学生评议。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

5、教师点评。教师根据交际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出示课件2)

出示三个小故事:

故事1: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故事2: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故事3: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出示课件3)

1.谈谈自己对这三个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2.小组交流。学生先自由在学习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3、全班交流。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四、再创情境,提升应对能力(出示课件4)

1、假如刘明明的妈妈、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

2、教师扮演刘明明的妈妈,学生纷纷劝说,教师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学生注意礼貌和语气委婉等。

3、指一名学生扮演冯刚的爸爸,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提示再次劝说。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说。

五、走进生活,分享体会(出示课件5)

1、在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2、小结。听了这么多的见解,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回去以后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的父母进行沟通。世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只是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无论用哪种方式沟通,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体谅你的父母,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能做到吗?(出示课件6)

六、诉说心语,升华情感(出示课件7)

1、对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2、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充分表现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七、作业设计(出示课件8)

1、把这三则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向父母讲讲自己上课的感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3、收集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诗歌、散文。

板书设计:

父母之爱

认真倾听

表达清楚

文明有礼

大胆发言

教学反思

1、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充满感情的描述将学生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地和同学们去进行交流。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的所想说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出示了交际要求,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2、我对课文中出示的三个小故事的讨论、交流做了重点训练。围绕以情为主线,以理解父母、体贴父母、感恩父母为目标,采用多项互动的交际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上,针对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汇报交流。

美中不足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地描述了自己的看法,叙述还不够具体。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可能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我将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投入更大的精力钻研学生,将问题预设得更充分些,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5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班会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的文章、笛子独奏、小品、歌曲、制作感恩卡,自制课件,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学生利用双休日观察了解父母在一天之中都做了哪些事情。

3、开展“爸爸、妈妈给孩子一封信”活动。

4、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班会。

三、活动过程:

班长开场讲话:同学们,我们班今天很荣幸能坐在这里参加“乌镇镇的感恩教育启动仪式”,你们知道再过两天是什么日子了吗?(母亲节)对,母亲节快到了,作为一班之长的我,和我们的班主任沈老师还有班干部们一起策划了今天这节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队课,大家掌声欢迎主持人:高晨、梅逸……上场。(掌声响起,主持人上场)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配动作)

乙: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配动作)

甲:这个人就是娘呀!

乙:这个人就是妈。

甲:这个人给予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乙: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甲: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

乙: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双亲。

合:我们宣布植材小学五0三班“感恩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感受亲恩,体会亲情

(1)真实故事《地震中的母亲》

甲:在生活中,父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

乙:母亲永远牵着我们的手;

合:父母的爱是危急时刻撑起我们生命的一片晴空!

甲: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8年的5月12日吗?(齐答:记得)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指名一生回答。

乙:是呀,那年春天感人的事比比皆是,今天沈以睿同学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发生在当时的真实故事。我们掌声有请沈以睿。

(讲故事、听故事)

(2)听后随感,畅所欲言

甲: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哪些感受呢?(指名2学生回答)

乙:同学们,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圣洁、最勇敢的母爱,我们面对这样伟大而又无私的爱,内心当中充满了对这位母亲的敬佩。

甲:那么就让我们用队礼表达我们对这位母亲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礼毕!坐下!

B:深入感知,感悟亲情

(1)笛子独奏,触动情感。

甲:唉,梅逸,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很多和地震中的母亲一样的父母。

乙:是呀,高晨。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过许多事,为我们付出很多。大家说是吗?(齐说:是)

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父母养育了我们十多年,想想你的父母让你最感动的一件是什么事?

乙:让我们的思绪随孔鸿暄的笛声尽情飞舞,请听孔鸿暄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2)联系自我谈体会。

甲: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有没有唤起你的美好回忆,请把你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说给同学听听,与同学分享,好吗?(好)

乙:刚才同学们谈论得很激烈,看来父母给我们的感动很多很多。那谁能谈谈你的父母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事吗?请4名学生上来讲述。

(三)辨别是非,自我反思

甲:听了同学们一件件的叙说,我不禁一阵阵地感动。同学们,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对子女总是毫无私心、无怨无悔地付出,绝大多数孩子也能体谅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乙:可是也有一些孩子不懂事、不明事理,他们做事让父母很无奈、很伤心。

甲:请看屏幕,看一看以下同学的做法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共4幅图,每幅图请一至二位学生说说)

乙:大家很有辨别能力,我想以后这些事再也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了。

(四)亲子互动,体会亲恩

甲: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亲子游戏,测测我有多爱你!谁愿意带着你的父母上来?(屏幕显示问题)请一生一家长上来。

甲:阿姨(叔叔)请您回答关于孩子的问题,XX同学,请你回答关于父母的问题,好吗?(先请阿姨(叔叔)回答,及时反馈,了解回答是否正确)

乙:看来,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总是多过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父母给孩子的爱总是多过孩子给父母的爱,

甲:看:这是爱的天平,请同学们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例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你“爱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每人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写一写,同时播放《爱的奉献》)

乙:看看,结果怎么样?我请几位同学上了介绍一下自己的爱的天平。点几位学生上来介绍。

甲:看来同学们的天平基本上都呈现了这样一种状态,(指投影)看来我们对父母的关心真是太少了,我们还等什么,如果你的父母今天在现场,那就给你一个机会,现在就请你来到父母的面前,拉起父母的手,向他说声:“谢谢您,我爱您!”

甲:我们渐渐长大,已经很久没有牵上父母的手了吧?像幼儿时一样,让我们小手牵大手互相抚摸对方的手感受这份温馨与甜蜜,互相仔细看看对方还和以前一样吗?

甲:(找一对母(父)女,来到他们身边,让孩子说说摸上妈妈的手的感觉是怎样的?再问问那母亲)。阿姨,您感觉您孩子的手摸上去怎么样的?XX,你摸你妈妈的手又有怎样的感觉呢?

乙:同学们是否有同感呢?(是)

甲:同学们,父母的这双手就是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中渐渐粗糙渐渐苍老的。额上的皱纹和耳鬓的丝丝白发也是为我们操心所留下的印记。

乙: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对在身边的或不在身边的父母齐声高呼:“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生:齐呼)

甲:请记住这两个日子吧!(主持人以手指示屏幕的显示)

(五)学会感恩,及时回报

乙:前面班长也提醒我们再过两天就要是母亲节了,那天我们送给母亲什么礼物呢?请学生说一说:(贺卡、买小东西、吃的……)

甲:下面请欣赏高俊杰、沈菲凡等带来的小品《母亲节的礼物》,看看你能否从中得到些启示?

乙:同学们,看完小品能告诉大家以后你会怎么做呢?

甲:同学们真的懂事了,那么我想此时此刻,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也有话想对我们说,请家长发言。(家长代表发言2名)

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家长在此一一倾诉了。

乙:同学们,父母亲说出了内心最真挚的话语,我们还等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这张感恩卡上,写完后,走到爸爸、妈妈面前,敬上你的卡片,给他们一个深情的拥抱。

甲:道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

乙:如果你爸妈今天不在现场,就请你把要对他们说的话写在感恩卡上,写好后挂在这棵感恩树上,等会回去送给他们。

(六)情感升华,感恩一切

甲: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爸爸妈妈,一张张卡片寄托着我们一片片真挚的感恩之情。

乙:同学们,在生活中除了父母还有许许多多关心我们的人。

甲:老师、同学、朋友等等,他们都在我们身边支持我们,鼓励我们!

乙: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那就让我们感谢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吧!(齐读感谢)

甲:是呀,我们要感谢身边所有的人。每天,我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

乙: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感谢的太多太多,让我们将千言万语汇成一段美妙的旋律——感恩的心!

甲:让我们随着歌声,放飞我们的感激之情!用手语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感谢吧!齐唱(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班长结束讲话:

在阵阵的感恩声中,我们的班会也接近了尾声。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班主任沈老师讲话!

班主任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展得非常成功!老师欣喜地看到,感恩的种子已经在你们心中扎根、发芽了。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常怀感恩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一切!

结束语:

甲:学会感恩,就要学会尊重他人。

乙:学会感恩,就要有奉献精神。

甲:学会感恩,就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甲:让我们感恩于心,

乙:让我们感动于行。

合: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领导和来宾,我宣布植材小学五0三班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到此结束!同学们,我们下周再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6

活动准备:

1、照片,父母的简单情况,家庭生活中的2--3件。

2、音乐,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声音由弱到强。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2、听到这首歌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的脑海中出现了那些情景?

3、谁能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情感体验

小朋友们,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唱出了我们拥有母亲的爱是多么的幸福,失去母爱是多么的凄凉,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他们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走进心灵深处去寻找我们的爸爸妈妈。

1、心理游戏

(1)准备活动:使身体轻松,最后达到轻松自然的状态。身体坐直,靠近椅子背,坐稳,然后做三次深呼吸,再从头、颈、肩、胸慢慢放松,这是可以提醒幼儿可以趴在桌子上,火靠、躺在椅子上,宗旨、做呢样放松怎样舒服就可以怎样,继续腰部放松,腿、脚放松,提示:啊!好轻松啊!好舒服!真想睡一觉,可以轻轻的闭上眼睛。

(2)活动开始(心理暗示)

现在,脑子里空空的,大大的,白白的,亮亮的,或者是黑黑的,什么都没有,静静的停一分钟。(很轻的婴儿听哭声想起)那一天,随着听哭声,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原来,那就是我,看,那眉毛、那眼睛、那小嘴、小手、小脚丫,浑身上下……。我躺在妈妈身边……。妈妈看着我…慢慢的…,我会说话了,会走路了,会吃饭了,会穿好衣服了。

那天,妈妈没送你上幼儿园,你一天一天长大了,那天,下雨了…。.妈妈来接你,那天,你得奖了……(停顿一会,给幼儿充分的想象时间)。好请小朋友们睁开眼睛看一看,站在你面前的是谁?

游戏结束后,幼儿慢慢回到现实情境中。

2、请小朋友说说你在游戏中看到了什么?现在心里有什么感受?

3、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把无私的爱给了我们,许多小朋友都想讲一讲,(找几个人)

4、在将父母事情时,你又是什么感受?

5、听别人将父母的事情是你又是什么感受?

三、激发情感

1、每一位父母都是伟大的、无私的,他们用心呵护着自己的儿女,愿意为儿女付出一切,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艰苦,他们都能克服困难,幸福的生活着,快乐的工作着,你愿意介绍一下你的父母吗?

2、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父母(不指明自愿上台)

你认为你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怎样?

四、暗示导行

1、如果你的父母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2、你爱你的爸爸妈妈吗?你是怎么爱他们的?

3、你现在心理是一种什么感受?

4、爱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享受,我们付出爱的同时,享受着一种幸福和快乐,享受着生活,享受着人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吗,,让我们一起去回报我们伟大的父母。

师幼一起做手语操--------感恩的心。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