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与妻书优秀9篇正文

《与妻书优秀9篇》

时间:

与妻书 篇1

孙铭阳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四)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翻译文章

(五)检查翻译情况。

1.分段翻译文章(以学生翻译为主)。

2.解释重点词语:

(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5.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二)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内容

1.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

2.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3. 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发对妻子的爱的过程中阐述革命的道理的(具体方法).

(一)以情说理(四个回忆的部分)

(二)以事说理(第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

进而了解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作者邮箱:

[1]

与妻书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流畅地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蕴含真挚感情、内涵丰富的句子。

3.反复朗读全文,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二)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及多媒体)

3.正音正字。

(1)教师范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每一个字)

(2)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如何理解其含义?(多媒体显示)

意映卿卿如晤(wù)     几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  嗟夫(jiē)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 使之肖吾(xiào)

4.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的多义词,如: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          怀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自身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信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写

③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代词,他

吾亦望其言是实          代词,那

独善其身             代词,自己

汝其勿悲             副词,表示期望

(2)词类活用现象,如: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汝幸而偶我

⑤当尽吾意为幸

(3)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①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5.再次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感情。

6.展开质疑、讨论活动。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悲”。

(2)作者是围绕什么来表达衷情的?

明确:作者围绕“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实际上即“吾衷”二字来表达衷情的。

(3)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的“吾衷”为主线 www.bai huawen.com ,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悲呢?

②为什么要诉“吾衷”?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五至六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4)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会感人至深?

明确: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至诚美好,令人感动;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7.写作技巧小结。

想一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四自然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第一、五自然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自然段基本上是记叙,第二、四、六自然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8.作业。

(1)课堂完成课本p107页第四题。

(2)预习《逍遥游》。

与妻书 篇3

李寿锋

(说明:本试卷为课堂练习之用,强调文言文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巩固掌握,强调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试图以试卷样式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使学习更深入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试卷上设立“文学小卡片”、“资料采撷”“拓宽视野”等栏目,让学生从时代的角度加深理解作品思想的内容。)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

《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

试卷设计 李寿锋

走近作者林觉民

①辛亥革命先驱者林觉民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②伟人也有美丽感人的丈夫柔情

(《与妻书》摘抄)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③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灵魂

(《与妻书》摘抄)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

(课堂或自修45分钟完成)

解释重点字词

意映卿卿( )如晤( ):

①吾今以( )此书( )与汝( )永别矣!吾作( )此书时,尚( )为( )世中( )一人( );汝( )看此书时,吾已( )成为阴间( )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 )下( ),不能书( )竟( ),而( )欲搁( )笔。又恐( )汝不察( )吾衷( ),谓( )吾忍( )舍汝( )而死,谓( )吾不知( )汝之( )不欲( )吾死也,故( )遂( )忍悲( )为( )汝( )言之( )。

概括段意

①概括段意答案:忍悲以此书与爱妻陈意映诀别

解释重点字词

②吾至( )爱汝!即( )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 )死也(句式: )!吾自( )遇( )汝以( )来,常( )愿( )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然( )遍地腥( )云( ),满街狼犬( ),称心( )快意( ),几家能够( )?司马青衫( ),吾不能学( )太上( )之( )忘情( )也。语( )云( ),仁者( ) “老( )吾老( )以( )及( )人之老( ),幼( )吾幼( )以( )及( )人之幼( )”。吾( )充( )吾爱汝之心( ),助( )天下人( )爱( )其所爱( ),所以( )敢先( )汝而死,不顾( )汝也。汝体( )吾此心( ),于( )悲啼( )之余( ),亦( )以( )天下人( )为( )念( ),当( )亦( )乐( )牺牲( )吾身( )与汝身( )之福利( ),为( )天下人( )谋( )永福( )也。汝其( )勿( )悲( )!

概括段意

②概括段意答案:至爱爱妻陈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为念,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解释重点字词

③汝忆( )否四五年前某夕( ),吾尝( )语( )曰:“与( )使( )吾先死也,无宁( )汝先( )吾而( )死。”汝初( )闻言而( )怒,后经吾婉( )解( ),虽不谓( )吾言为是( ),而( )亦无辞( )相答( )。吾之意( )盖( )谓( )以汝之弱( ),必( )不能禁( )失吾之悲( ),吾先死留苦与( )汝,吾心不忍,故( )宁( )请汝先死,吾担( )悲( )也。嗟夫( ),谁知( )吾卒( )先( )汝而( )死乎( )!

概括段意

③概括段意答案:一忆往事(夫妻情话),表达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宁请汝先死”,自担其悲的至爱之情

解释重点字词

④吾真( )不能忘汝也( )!回忆后街之屋( ),入门( )穿( )廊,过( )前后厅,又三四折( )有小厅,厅旁一室为( )吾与汝双棲( )之所( )。初婚( )三四个月,适( )冬之望日( )前后,窗外疏梅( )筛( )月影( ),依稀( )掩映( ),吾与汝并肩携( )手,低低( )切切( ),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 )今思之,空( )余( )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 )逃家( )复归( )也,汝泣( )告( )我:“望( )今后有远行,必以( )告妾( ),妾( )愿随君行( )。”吾亦既( )许( )汝矣。前十余日( )回家,即欲乘便( )以( )此行之事语( )汝,及( )与汝相对( ),又不能启口( );且( )以( )汝之( )有身( )也,更恐( )不胜( )悲( ),故( )惟( )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 )!当时余心之悲,盖( )不能以( )寸管( )形容( )之( )。

概括段意

④概括段意答案:二忆往事(初婚情好、爱妻近况),表达“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别深情

解释重点字词

⑤吾诚( )愿与汝相守以( )死。第( )以( )今日事势( )观之( ),天灾可以( )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 )民可以死,吾辈( )处( )今日之( )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 )乎( )!抑( )汝能之( )乎( )!即( )可不死,而( )离散( )不相见,徒( )使两地( )眼成穿( )而( )骨化石( ),试问古来( )几曾( )见破镜能重圆,则( )较( )死为( )苦也。将奈之何( )?今日吾与汝幸( )双健( );天下人人不当死( )而( )死( ),与不愿离( )而离( )者( ),不可数计( );钟情( )如我辈( )者( ),能忍( )之( )乎( )?此吾所以( )敢率性( )就( )死( )不顾( )汝也!吾今死无余憾( ),国事成( )不成( ),自有( )同志者( )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 )成人( ),汝其( )善( )抚之( ),使之肖( )我。汝腹中之物( ),吾疑( )其女也( ),女必( )像( )汝,吾心( )甚慰( );或( )又是男( ),则( )亦教( )其以( )父志( )为( )志( ),则( )我死后,尚有( )二( )意洞( )在( )也,甚幸( )甚幸( )!

⑥吾家后日( )当( )甚贫( ),贫( )无所苦( ),清静( )过日( )而已( )。

概括段意

⑤⑥概括段意答案:愤激面对“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的现状,表达慷慨赴死的决心;立下遗嘱,表达望子“以父志为志”的殷切情怀

修辞: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修辞: )

解释重点字词

⑦吾今( )与汝无言( )矣!吾居( )九泉之下( ),遥( )闻( )汝哭声,当( )哭( )相和( )也。吾平日不信( )有鬼,今则( )又望( )其真有。今人又言( )心电感应( )有道( ),吾亦望( )其言是实( ),则( )吾之( )死,吾灵( )尚( )依依( )旁( )汝也,汝不必( )以( )无侣( )悲( )!

概括段意

⑦概括段意答案:希望“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劝慰妻子“不必以无侣悲”

解释重点字词

⑧吾平生未尝( )以( )吾所志( )语( )汝,是( )吾不是( )处( )。然( )语( )之( ),又恐( )汝日日( )为( )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 )不辞( ),而( )使( )汝担忧,的的( )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 ),所以为汝谋者( )惟恐未尽( )。汝幸而( )偶我( ),又何( )不幸( )而生( )今日之( )中国!吾幸( )而得汝,又何( )不幸( )而生( )今日之( )中国,卒( )不忍( )独善其身( )!嗟夫( )!巾短情长( ),所未尽者( )尚有( )万千( ),汝可摹拟( )得( )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 )!汝不能舍( )吾,其( )时时( )于( )梦中寻我乎( )!一恸( )!

⑨辛亥三月念( )六夜四鼓( ),意洞手( )书( )。

⑩家中诸母( )皆通( )文( ),有( )不解( )处( ),望( )请其( )指教( )。当( )尽( )吾意( )为幸( )!

1911年4月24日

概括段意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达“吾爱汝至”深情,临别嘱托“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 感情伤恸,决心坚定。

句式:

1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句式: )

2吾今不能见汝矣!(句式: )

3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句式: )

扩展阅读 问题探究——

可以换个角度看《与妻书》吗?

三篇与妻书,一缕天下情

作 者:北方影武士

阅读批注:深圳闲书生

有时候,历史会轻轻刻下一个名字,又慢慢抹去,让你知道这个人的一点事迹,却不知道他(她)最后的结局。我们会记得秋瑾,记得她的秋风秋雨愁杀人,却不一定会记得她的夫君。(是啊,有谁会记得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有谁会记得秋瑾的丈夫?能换一个角度看《与妻书》吗?)

我只依稀记得她婆家姓王。

秋瑾烈士在一个平静的日子,告别了她一生的秋风秋雨,可是这样的秋风秋雨,依旧会淋湿生者的梦,对吗?(会淋湿生者的梦吗?)也许那人又有三妻四妾,深夜里偎红依翠,又可以呼卢喝雉,深夜里招朋唤友,但是也有可能,他只是辗转无眠。(秋瑾的丈夫会这样吗?)

以前看国产故事片《华陀与曹操》,记得郑乾龙先生饰演的华佗,在临终前对壁题诗,最后一句:“不负天下兮负云卿”。(云卿是他妻子的名字,由我心爱的女演员,如花似玉的龚雪小姐扮演。)

是的,总有些苦涩的宿命,让你不负天下却负了一人,天下人的名字你都不晓得,因为你不期待人家的感恩,可是这一个人的名字你恨不得记到来世,因为你自知亏欠了人家。

(不负天下兮负云卿——林觉民有华陀这样的愧疚遗憾吗?)

以前在课堂上谈到《与妻书》,那正是《大话西游》悄悄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年代,我说《大话西游》的精神,逃不出那一篇《与妻书》,学生们沉默了。我想我也许是专制而迂腐的,非要用自己心目中的经典,去命名人家心目中的经典,但是后来在作业 中,我的确看到了一个孩子是这样概括《大话西游》的——“一朝风月,万古长青。”

不错,《与妻书》就是这样,一朝风月,万古长青。

关于林觉民烈士的发妻陈意映女士的生平,我在报章杂志中见过报导,依稀记得是有个遗腹子的,那孩子后来长大了,还接受过民国政府的抚恤津贴,后来成长为一个知识人才,为旧中国和新中国都效了力。

但是陈意映女士一生如何度过的,我不知道(是啊,陈意映女士一生该如何度过?)。迫使我去思忖这件事情的,是齐豫的《觉——遥寄林觉民》,因为歌里清晰地责怪着: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陈意映女士会这样责怪丈夫吗?)

是啊,对于那个只能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的女人,我们这些历史的受益者,我们这些后世的幸存者,我们能说些什么呢?(我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又想到了《神雕侠侣》中的黄蓉,那似乎是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正好佐证怡红公子的著名论断——结婚就是让一个女人由珍珠变成鱼眼睛。她干涉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她不理解郭襄的小女儿情怀,她袒护砍掉人家一条手臂的郭芙——可是有一条,她是随夫君郭靖一起守襄阳到死的。人家是少年子弟江湖老,而他们两个是少年子弟襄阳老。黄蓉是个智计百出的女人,可是在这件事情上她没有藏奸耍滑,她从满头青丝守到了美人迟暮。她没有夫君那么高的襟怀境界,可她信任他的选择。从《倚天屠龙记》中可知,他们最后是在城破之日双双力战而死的。

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对照一下被她破坏了爱情,阻隔了相逢的著名情侣——杨过和小龙女吧,他们心里是只有彼此的,襄阳城的百姓很晚很晚才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为了让爱侣活命,都可以去刺杀郭靖,他们明知道郭靖一死,襄阳必是不保,蒙古兵必是屠城,成千上万个更年轻的杨过更痴迷的小龙女,都会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两个几乎没有去考虑。这种目中无人的爱情,是不可以拿去比拟郭靖黄蓉的。

陈意映是不幸的,因为她本来不想选择独生(从与妻书中可以看出她是希望林觉民再去奔走时带上她的),可是别人深挚而残酷地替她选择了独生。而黄蓉是幸福的,她与爱人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不是每对情侣都敢幻想的境界,这是把一世的结发夫妻做成了一世的结义兄弟。(陈意映是不幸的——别人深挚而残酷地替她选择了独生。陈意映是这样感受自己和丈夫的吗?)

想到这里,不由得又要重申自己对王家卫一部影片的热爱——

《东邪西毒》里面没鞋穿的杀手洪七最后是甩下这么句话给带他入行的欧阳锋——“谁说不能带着老婆闯荡江湖啊!”他就这么带着老婆上路了,生死都作一处想。

多少侠士英雄痛楚抉择的事情,洪七眉头也不皱一下就解决了,我只能学金圣叹来赞一句:“佛!真佛!”

(难以想象,林觉民会带着家眷陈意映去赴死——他毕竟不是侠客可以带着老婆闯江湖。陈意映对“革命”并不知道多少啊!她只是愿意和丈夫在一起。仅此而已,对吗?)

其实最早关注《与妻书》,是因为童安格的歌《诀别》,总难忘他那清泠泠的一声唱:“夜冷清,独饮千愁万绪”,还有最后的一句慨叹:“常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可是,后来在他的所有CD或者VCD专辑中,我找不到这首歌,我只是在网上找到了歌词而已。我迷恋那清朗的男声在歌终人散之际,重新读起“意映卿卿如晤”。

其实我喜欢在所有人的歌声中听人唱起辛亥,咏叹共和,我也希望更多的歌者,能够象罗大佑一般,偶尔问起黄花岗上的七十二个烈士。

《辛亥双十》《碧血黄花》《国父传》,那些台岛出产的主旋律影片,台词的朴质,基调之高亢,终是难得。血沃中原肥劲草之后,谁不期望寒凝大地发春华?心事浩茫连广宇之后,谁不宁肯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后要致敬的歌词,来自李建复的《重逢》专辑,来自河北音像出版社引进的一套“文艺民歌时代”,这套专辑值得隆重推荐,每一张专辑的封面都是素淡黄衬上一张铅笔素描的面孔,笔触中完全看得到时代的划痕,以及对成长岁月的感恩。

《意映卿卿》,其实这是同样主题的三首歌曲中我最心许的一首,虽然它是最晚被我听到:“曾经我的笔沾满你的情/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曾经我的眼充满你的泪/然而/我的心已许下四万万个愿/率性如我/又怎能抛下此愿”

一切的道理就这样被说尽了。

(陈意映、秋瑾的丈夫、黄蓉——把这样三个人放一起,还行吧?)

(《三篇与妻书,一缕天下情》原来是三首歌曲啊!——欣赏一下吧)

①诀别

词:童安格、刘虞瑞

曲:童安格

夜冷清 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 思国心情

灯欲尽 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 诀别吾妻

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

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 只愿天下情侣

不再有泪如你

(口白)

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书与当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②觉——遥寄林觉民

齐豫词曲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再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惓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

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地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地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

[1] [2] 下一页  

与妻书 篇4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 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 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 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难句解析】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见【文言基础知识】

三、1.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太上之人”,泯灭了喜怒哀乐之情。

2.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3.(写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长,(还)未(写)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万千衷情。

【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与妻书 篇5

教案制作 李寿锋

教学目标 :

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

3.熟读并翻译课文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诵读全文,重在朗读,培养语感,整体大概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诵读1——4段,重在翻译

第三课时诵读5——10段,重在翻译

第三课时诵读全文,重在理解烈士的“情”和“革命理想”,学习烈士崇高的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走近作者——

①辛亥革命先驱者林觉民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②伟人也有美丽感人的丈夫柔情

(《与妻书》摘抄)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③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灵魂

(《与妻书》摘抄)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二、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直译全文,并提示个别重要的字词、句式和修辞

4、内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书与爱妻陈意映诀别

②至爱爱妻陈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为念,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一忆往事(夫妻情话),表达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宁请汝先死”,自担其悲的至爱之情

④二忆往事(初婚情好、爱妻近况),表达“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别深情

⑤⑥愤激面对“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的现状,表达慷慨赴死的决心;立下遗嘱,表达望子“以父志为志”的殷切情怀

⑦希望“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劝慰妻子“不必以无侣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达“吾爱汝至”深情,临别嘱托“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感情伤恸,决心坚定。

三、作业 :

①熟读全文

②参考注释,课下完成“练习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指导学生读译课文1——4段

①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翻译)

③诵读1——4段,选出你最感动的语段:

…………………

文言知识归纳:

(参见“课堂练习卷”)

三、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语段

2、翻译1——4段(在“课堂练习卷”上)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指导学生读译课文5——10段

④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⑤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翻译)

⑥诵读5——10段,选出你最感动的语段:

…………………

文言知识归纳:

(参见“课堂练习卷”)

三、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语段

2、翻译5——10段(在“课堂练习卷”上)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归纳、拓展。

1、内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书与爱妻陈意映诀别

②至爱爱妻陈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为念,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一忆往事(夫妻情话),表达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宁请汝先死”,自担其悲的至爱之情

④二忆往事(初婚情好、爱妻近况),表达“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别深情

⑤⑥愤激面对“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的现状,表达慷慨赴死的决心;立下遗嘱,表达望子“以父志为志”的殷切情怀

⑦希望“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劝慰妻子“不必以无侣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达“吾爱汝至”深情,临别嘱托“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感情伤恸,决心坚定。

2、感人语段摘抄:

3、扩展阅读

《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附后)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诵读全文

3、扩展阅读《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附录:

1、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见“中学试卷网——语文——高一”)

2、(扩展阅读)

慕毅飞: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来源: 新华网

这是一件发生在林觉民故乡福州的事件,一个省会城市,为了改建一个公园,毁掉了一座据说已经不甚美观的林觉民塑像。两年来,塑像的残部,一直废弃在一座公厕旁的杂草丛中,“塑像的脸部完好,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而它的胸膛以下的地方则被烧出一个空洞,空洞里是烂树叶、荔枝壳等一些废弃物(7月18日新华网)”。而“因为上厕所要花3角钱,所以许多人把小便拉在烈士塑像上”(7月16日《海峡都市报》)。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叫人羞愧难言的?林觉民,这位24岁为辛亥革命献身的黄花岗烈士,他那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凡读过高中的人都不会忘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就是他临刑前留给世人的肺腑之言。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了……后人拿什么来记念他?特别是烈士故乡的福州人,用什么来表达应有的敬意呢?

花草树木是美的,但先驱的精神和灵魂应该更美;想不到福州的公园却容不下他,一个“水文化”的城市雕塑,就有十足的理由取代了烈士的塑像。少一个塑像,并不会削弱烈士的伟大;真正的丰碑,留在青史里,矗在后人的记忆中。要拆就好好地拆,何止于毁而弃之,且弃在公厕旁的乱草中?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如此糟贱,记念没了,只剩下亵渎!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不堪入目的一幕,竟能在福州延续了整整两年。两年来,有多少福州人经过这里,他们何至于什么感觉都没有?更有甚者,是谁,把自己的良知与血性,都混在了污辱先驱的垃圾与便溲中。最后,是一个退休工人向媒体作了通报。此前,决定拆毁塑像的领导呢?指挥公园改建的干部呢?此后,负责环境卫生与城市管理的人员呢?他们的良知与血性都到哪里去了?

鲁迅去世时,郁达夫愤而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令人羞愧的是,郁达夫要是掉转头来,看到了毁弃在乱草丛中的林觉民塑像,他今天又会怎么说呢?(2004年07月19日)

作者邮箱:

[1]

与妻书 篇6

与 妻 书作者:林觉民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3]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伤啊!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你记得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唉!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1/3]

《与妻书》

2003/02/23

与妻书 篇7

1给下列的字注音

晤(      )      彀(      )

肖(      )      旁(      )

婉(      )      禁(      )

2解释下面的字词

①如晤            ②腥云

③婉              ④切切

⑤第              ⑥抑

⑦破镜            ⑧率性

⑨的的            ⑩独善其身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2)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4预习效果反馈

1.“又恐汝不察吾衷”中“吾衷”指什么?

2.“司马春衫”的意思是什么?

3.给加点字注音。

①谓吾忍舍汝而死(     )   ②称心快意(     )

5.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之一。课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             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6林觉民,字         ,号         ,又号         。福建人。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           ,写过            、                     等论文和小说           ,翻译了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一、基础题。

1.解释加点词语。

(1)谓吾忍舍汝而死

(2)抑汝能之乎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2)卒不忍独善其身。

二、整体感悟

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又为什么说“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能否说明作者有迷信思想?

三、课文阅读题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各题。

1.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2)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2.“汝忆否”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4.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读了选文后,相信你肯定会被感动的。把你的感受写出来,不少于50个字。

周处  刘义庆

周处少年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1.给加粗字注音。(4分)

有蛟(    )  三横(    )  朝闻(    )  更相庆(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4分)

(1)或说处杀虎斩蛟

(2)始知为人情所患

(3)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4)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4分)

(1)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2)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4.读了本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5.假如你周围有周处这样的同学,你如何劝说他改过自新?(不少于50个字)(4分)

(1)《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语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认为太学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的原因是_______。

(3)《钱塘湖春行》中的颔联为_______,________。

(4)______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溯回从之,道阻且长。_____,______。

(6)《黄鹤楼》一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阅读《儿子的鱼》,然后回答14——17题。(14分)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4.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      → → → →      15.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4分)   我来赏析( )处:    我来赏析( )处:    16.问题探究:(4分)   ⑴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我的理解: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2分)   我的分析:    17.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   (4分)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18.阅读《母亲河的自述》,完成18——21题。(12分)   母亲河的自述   我叫黄河,全长5464公里,生于10万年以前,我的源头在青海巴颜喀喇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千百年来,我哺育着炎黄中华儿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我认作民族的摇篮,称我“母亲河”。   从前,人们总爱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说的是我含的泥沙大。我每年要把16亿吨泥沙带走,淤在下游把河床担得老高,有人又叫我“悬河”。这些我都没有办法,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了我,几万年也都这样过来了。   最近又有一句话说我——“跳进黄河洗不净”,我听了很伤心。要是以前“洗不清”,澄澄泥沙就清了;现在洗不净,可事关我个人“品质”。不知道最近大伙到我那儿看了没有,我中游支流的汾河、渭河、洛河、新蟒河、沁河都脏得不得了,有的地方简直成为“排污沟”,脏东西超了好几倍,连我周围的农民都嫌我臭,浇地时掩着鼻子干活。   前些年,我的水质都在三类以上,既能浇地,也能到机器里转转;现在好多河段的都不行了,就是放在池子里当景观用水,还有人提意见。别人对我说,从来没有见过我这样脏过。从三门峡以下到入海口,7个水质监测口,有6个说我脏。他们对我说,中下游很多城市的饮用水都从我这里取,为了让人们喝得放心,处理脏东西花了好多钱。   我知道,今年这样脏,与缺水有很大关系。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2/3,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而向我怀里排的脏水却是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我今年的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成了“一碗水,关碗污”,根本消化不了。   可能有人问了,不是说不让往你那里排污吗?其实也有人管,但总有人偷偷地排,检查的人来了,少排点,检查的人一走,照排不误。管这种事的也不好办,有人总结得很形象,叫“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更何况,还有一些不肖子孙说是当地挣钱重要,我干净的事往后放放。我听说,天津已经不用我了,我真羞愧。人们费老大劲修了引黄济津的水渠,我却帮不了他们的忙。要是再这样给我身上泼脏水,我这母亲河就变成臭水沟了。   救救我吧!   18.仔细阅读全文,从母亲河的自述中,你获取了哪些主要信息?请回答。(2分)   ⑴    ⑵母亲河自述为何“洗不清”的原因(介绍黄河自古以来含泥沙量大的特点)。   ⑶    19.你能从文中发现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吗?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我的理解:⑴    ⑵    ⑶    20.细心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2/3,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加点的短语能删掉吗?为什么?)      ⑵连我周围的农民都嫌我臭,浇地时掩着鼻子干活。(请指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3分)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   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材料三:   ⑴    ⑵    ⑶       都是污染惹的祸   三、综合性学习与探究(10分)   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武穴。   22.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4分)   读本书名:《 》   活动过程:⑴    ⑵    ⑶    23.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武穴,名扬天下。(3分)   特产名称:    广告词:    24.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3分)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与妻书答案

1略

2①如见面②带血腥的云。③婉转,温和而曲折。④形容声音很细。⑤但,但是。表示转折。⑥还是,或者。表示选择。⑦比喻夫妇分离。⑧顺着本性(去做)。这里有断然、干脆的意思。⑨真实,确实⑩致力于自己的道德操守。这里指只顾自己好。

1)但是以今天的形势来看。2)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我在呀。

4  1.“吾衷”指作者挚爱妻子,但为了革命事业又必须舍妻而去的心情。

点拨:联系下一段思考。

2.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末句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白居易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作者用此是表现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心。

3.①shě  ②chèn

5.《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   点拨:不要写错别字。如“黄花岗”的“岗”不要写成“冈”。

6.一、意洞  抖飞  天外生  中国同盟会  《原爱》  《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莫那国之犯人》  《六国宪法论》

.一、1.(1)抛弃 (2)还是,或者。表示选择。  点拨:词语的解释应放在句子中进行思考。

2.(1)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2)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

点拨:译文不要丢掉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不能。因为作者至爱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盼望有鬼之说更能体现爱妻之心。

点拨:联系本文的中心句“吾至爱汝”考虑。

三、1.(1)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点拨:注意关联词语“与……无宁”的解释。

(2)就想乘便把这次走的事情告诉你。

2.引起对下文三件事的回忆。  点拨:从与上下文的联系考虑。

3.三件事。(1)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2)对月影之下诉真情的回忆,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的。(3)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  点拨:抓住事情概要。

4.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对妻子无限爱恋的感情。  点拨:从三件事共同蕴含着的对妻子的“挚爱”考虑。

5.略  点拨:可从作者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革命的大义进行思考,符合题意即可。

一古诗文默写答案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心不若余之专耳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6)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1.jiāo  hèng  zhāo  gēng  点拨: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1)有人 (2)才 (3)希望 (4)就,于是。 点拨: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思。

3.(1)才知道被人们当成了祸害,自己有了改正的意思。

(2)古代的贤人很看重“为了追求到道义,哪怕是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况且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点拨:根据上下文和重点词语来推断。

4.人有了过错不要紧,但只要勇于改正错误,就会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点拨:从“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句思考。

5.略   点拨:如给他讲一些名人改过自新的故事,劝他改过,符合题意即可。

14.沉入深水区 拖入灌木丛

15.示例:a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b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c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d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垢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

16.⑴①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②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⑵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   17.示例:⑴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18.⑴介绍母亲河的来历。⑶自述为何“洗不净”(或介绍黄河污染严重。)

19.⑴大量污水排入黄河;⑵缺水,来水量严重减少;⑶对污染管理不善。

20.⑴不能。加点的短语是用实际检测的记录来说明来水是有史以来最少的年份,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⑵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黄河污染严重。

21.⑴关注黄河,保护黄河,还黄河的本来面目。⑵治理黄河,让母亲河为人民造福。⑶污染生存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22.如《风景这边独好》⑴收集名胜古迹的相关信息;⑵实地采访,拍摄名胜古迹的相关照片;⑶整合信息,编写读本。   23.山药(酥糖、豆泡等)参考示例:山药,山药,美味佳肴,人人需要!

24.家家门窗插艾叶、菖蒲以示辟邪。赛龙舟,吃粽子,乡亲们一般都会吃新麦发粑,小儿胸挂五彩线袋装的红蛋。屈原投江、白蛇娘娘喝雄黄酒显原形。

与妻书 篇8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卿(qīng) 晤(wù) 彀(gòu) 恸(tòng) 语(yù) 婉(wǎn) 嗟(jiē) 虐(nüè)  2.形近字┏卿(qīng)爱卿    ┏遂(suì)遂心   ┏携(xié)携带     ┗唧(jī)唧唧     ┗逐(zhú)追逐   ┗挈(qiè)带挈3.多音字  ┏(yǔ)语文     ┏(shēng)不胜       ┏(xiào)不肖语┫             胜┫                  肖┫  ┗(yù)语我     ┗(shèng)胜利       ┗(xiāo)姓肖4.词语解释【意映卿卿】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卿卿,夫妻之间的爱称。【如  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语。晤,见面。【不能竟书】竟,完毕。【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汝幸而偶我】偶,名词用作动词,婚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名词用作动词,尊敬;幼,名词用作动词,疼爱。【汝泣告我】泣,名词用作状语,哭着。【瓜分之日可以死】瓜,名词用作状语,像分瓜一样。【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动词使动用法,使……完毕。【当尽吾意为幸】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乐,形容意动用法,以……为乐。【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是____之一。该文是19xx年作者参加____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2)唐代诗人____《琵琶行》的末句是_________。(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4)嗟夫!_______,所未尽者,_______,汝可________。【参考答案】(1)《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2)白居易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巾短情长  尚有万千  模拟得之二、课文学习1.作者回顾【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2.题目解说【明确】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3.课文是19xx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明确】作者在第四段写出了不能与妻子“相守以死”的原因。作者从内心发出“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但分析当时中国的现实:“天灾”,“盗贼”,“瓜分”,“奸官污吏”,使“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地时不可以死”,即使不死,也要经受“较死为苦”的离散。“天下人这不当死而死与不原意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这就是“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自己并非心愿先于爱妻而死,是清朝的血腥统治,迫使有志之士走上起义的道路。至此,明知妻子“不欲吾死”,而竟然就死的心志已表达得十分清楚了。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死无余憾”,相信会有后来同志继承革命事业。又叮嘱妻子善抚后代,使之继承父志。这一段于说理中抒情,说情中喻理,情、理交织,人感至深。 4.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1)初婚三四个月,适冬夏之望前后,窗外疏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念思之,空余泪痕。【明确】这一句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深眷恋之情。(2)前雨具科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明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把爱感情融于爱国家的感情之中。(3)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4)今人又言心电感到高兴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明确】这两句话写作者希望死后灵魂永远陪伴妻子,表现出对妻子的依恋之情。5.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2)结构图表:            ┏不留苦给妻子                  ┓ ┏吾至爱汝 ┫月影下诉真情                  ┣ 生死观 ┃         ┗不告诉起义事                  ┃ 幸福观 ┗忍舍汝而死 → 社会黑暗,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6.《与妻书》译文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伤啊!你记得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唉!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我确确实实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上的家宅,进门,穿过长廊,经过前厅、后厅,再拐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有个房间,就是我们夫妻住的地方。新婚后的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一个望日前后,窗外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枝,照射下来,就好像从筛子的孔眼里漏出一样,月色和梅影迷朦相映;我跟你肩并肩,手拉手,轻声细语,何事不谈?何情不诉?现在想起来,只留下满面泪痕。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离家归来,你哭着对我说:“希望你今后如有远行,一定事先告诉我,我愿意跟随你一起去。”我也答应了你。前十几天我回到家中,就想乘便把这次行动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相对时,又忍张口,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更加担心你经受不住悲痛,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以求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我要跟你说的话就这些。我在阴间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一定以哭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而今又希望它真有。现在有人提出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心电感应,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对于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不周到。你有幸嫁了我,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很幸运得到你,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总不能忍心只图自己幸福。唉!方巾短小而情意深长,没有表达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能够想象到的。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舍不得我,大约会常常在梦里见到我吧!悲痛极了!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四更时候,意洞亲手写。家里的伯母叔母们都通晓文字,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去请她们指教,应当把我的心意完全领会了就好。三、深入探究1. 怎样理解课文的主题?【明确】这是一绝笔信,不会如文人那样从容构思全篇,作者至爱妻子,又忍含妻子而死,这感情是复杂的。作者紧扣为何而死“汝不欲吾死”而竟就死这一主线,中心鲜明,条理清晰,又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为了表达“吾至爱汝” 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感情充沛,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第一段“吾作此书时,尚有世中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整段都在抒情,抒发的是一种悲情。第2段“吾至爱汝……勇于就死”抒发的是豪情。第3段“嗟夫!……不能忘汝也!”抒发的是亲情。第6段“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与梦中得我乎!”抒发的是依恋之情。为了表达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文章感人之处,除了“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更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阐述的道理。2.作者所表达的“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矛盾吗?【明确】文章中表现了林觉民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能够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欣然就死的人往往正是最热爱生活的人。林觉民为了推翻黑暗的满清统治,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抛爱妻,舍幼子,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在遗书中,作者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对他舍生取义能够理解,反反复复地倾诉他对妻子真切的爱,说明正是非常爱妻子,并由此推及爱天下的人,所以忍心舍生赴义的道理,使妻子明白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表现了革命烈士为了使全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献身精神。3.写作特点分析(1)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本文语句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流露出对妻子的深情厚意。(2)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本文既有回忆夫妻恩爱的叙述,也有晓之革命道理的论证,二者密切结合,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四、课内阅读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1.联系选文,解释下列词语。(1)诚:     (2)第:      (3)肖:2.“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3.“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中的“此”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作者对孩子的安排,表达了他的什么希望?  5.从上文看,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1.(1)诚:确实,实在,的确  (2)第:但,但是,表转折。(3)肖:像,似。2.排比  作用:作者一一列举了当时黑暗社会“可以死”的情况,为下文的慷慨赴死作铺垫。3.“此”指“我”不能忍心不救民于水火。4.表达了他希望妻子教育孩子继承自己的遗志,投身革命的愿望。5.林觉民是一个视革命利益高于一切又非常重感情的人。

与妻书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二)“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三)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四)“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五)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

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由此而开展。第3段,“汝忆否?”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第6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死之心。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搁笔时的希望。

(六)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分析: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七)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分析: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八)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分析: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九)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并用一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讲评练习。

(二)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三)学生讨论,教师解答疑难。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2.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3.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理解这些话语,正是作者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指导学生理解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看似是儿女情深,缠绵悱恻,实质上正是对作者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写对妻子之爱愈深愈真,作者的舍爱就死、义无反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

(3)指导学生了解《与妻书》阐述道理的两个特点。

①在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纵观遗书的行文脉络,1、3、5段属于抒情,2、4、6段则是在抒情的基础上说理,层层推进,波澜起伏,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

②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参考《语言教学》6/1982龙南:《一片丹心照日月——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冲>》)

(四)作业(课堂练习,未完成的可留到课后)。

1.口头翻译句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将课文中用到“其”、“以”两个虚词的句子找出来,并且掌握它们在句中的意义。

3.预习“单元基础知识”。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xx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柳文英:《<绝笔书>注》,《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柳文英:《<绝笔书>注》,《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张志善:《<与妻书>浅说》,《语文战线》1983年第6期)

(四)烈士夫人陈意映简况。

意映姓陈,福建省福州市郊区螺洲镇人,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陈意映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女学生十多人,夫之弟媳,堂嫂,堂姐妹,济济一堂,聆听林觉民介绍欧美各国的社会制度及近况,抨击旧礼教,宣扬新思想。争取自由平等的见解,渐渐深入她的心坎。当时,陈意映正缠小脚,思想上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陈意映的父亲,叫陈元凯,广州起义失败时,陈元凯尚在广州任职。事发,他立即遣人返回福州林家报警。这就使陈意映等能在清政府官文未到之前,从南后街场桥路口万升桶石店后面,偷偷地迁往地处偏僻、住户很少的光禄坊早题巷内居住。不久,在一天深夜,有人从门缝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天清晨发现,原来就是林觉民烈士的两封绝笔书。陈意映一见遗书,悲痛万分。当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她眼花目眩,当即晕了过去。这以后,陈意映抑郁成疾,于19xx年去世。

(宁舒华,《陈意映女士及其子嗣》,1986年6月19日《中学语文报》)

(五)黄花岗烈士事略(孙中山)。

满清末造(末年),革命党人,历(经过)艰难险巇(危险),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受挫折)者屡(多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精华),付之一炬(意为全部损失),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这次)役也,碧血横飞,浩气(正气)四塞(充满天地四方),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压抑)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冲击)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这次)役之价值,直(简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鬼神感动得流泪),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永存)。(说明:着重号及括号中的注释均为编写者所加。)

(六)陈觉:《与妻书》。

(陈觉,19xx年生,湖南醴陵人,1923年中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1925年派往苏联学习,与同学赵云霄结婚。1927年9月两人同时回国,先在东北,后到湖南从事革命工作。1928年两人先后被捕入狱。1928年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25岁。陈觉与林觉民不同,前者是共产主义战士,后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但他们两人“以天下人为念”的思想是一致的。阅读陈觉的《与妻书》,可以再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并可从表达方法上作些比较。)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业上、学习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本已病入膏盲,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了,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们成人,尤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了她出国的。我的妹妹时常写信告诉我,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的远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曾去见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别了。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此祝

健康  并问

王同志好

觉  手书

一九二八•一○•一○

(摘自《湖南革命烈士诗词书信选》)

(七)课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1.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2)“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2.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1)“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2)“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3)“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3.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八)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1.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xx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2.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九)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xx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xx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xx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十)译文。

亲爱的意映:我今天用这(封)信同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界上的一(个)人;你看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一(个)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落下,(悲苦得)不能写完就想停笔,(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掉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愿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跟你谈。

我最爱你,就是这爱你的想法,使我勇于去死。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太上之人”,泯灭喜怒哀乐之情。古语说:“仁爱的人,敬爱自己的老人,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老人,爱护目己的小孩,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小孩。”我扩大我爱你的心意,(去)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敢在你死以前先死,(而)不顾你了。你要体察我的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普天下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也会乐于牺牲我自己和你自己的福利,为普天下人民谋永久的幸福,希望你不要(太)悲痛。

你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起初听了这话就怒了,后来经过我婉转解释,虽然(你还)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没有(反对的)话(可以)回答。我的意思原来(是)说凭你的脆弱,一定不能经受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的话),留下悲痛给你,我不忍心,所以宁愿请你先死,(由)我(来)承担(失去你的)悲痛。唉!谁知道我终于比你先死呢?我(是)真真不能忘掉你啊!回忆(我们)后街的房子,进大门穿过走廊,通过前后厅,再三四(个)转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边一间屋子,(就)是我和你双双同住的地方。(我们)新婚三四个月(时),刚好冬天的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树筛下明月映照的影子,依稀掩映;我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情没有谈到?什么衷情没有倾诉?到现在想起这情景,空余泪痕。(我)又回忆六七年前,我逃离家庭又回家(时),你流着泪请求我“希望(你)以后去很远的地方,一定要告诉我,我愿意跟你(一起)走。”(当时)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前十几天(我)回家,就想乘便把这次走的事情告诉你,(可是)到了同你相对,又不能开口,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了,更怕你不能经受悲痛,所以(我)只是天天借酒来麻醉(自己)。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我的确希望跟你作伴到死,但是以今天的(中国)形势来看,天灾可能叫我们死,盗贼可能叫我们死,国家被瓜分的时候我们可能死,奸官污吏残害人民我们也可能死,我们处在今天的中国,国内无地无时不可以叫我们死,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呢,还是你能这样呢?即便可能不死,但是(夫妻)离散,不得相见,白白使(分居)两地(的你我)望眼欲穿,身子变成空望对方的石头,试问自古以来几次见过夫妻失散后能够重新团圆呢?那样(的话),就比死(更)为痛苦了。我们对这种情况将怎么办呢?(虽然)今天我和你都幸运地活着,(可是)天下的人民不该死而死,和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丰富的(人),能忍心(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敢干脆(为人民)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我现在死了毫无遗憾,救国之事成功不成功,还有与我志向相同的人存在。(他们还会继续奋斗)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希望你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你腹中所怀的孩子,我疑她是女儿,女儿就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男孩,就也教他把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存在。这很幸运,很幸运哪!我们家以后的日子将会很贫困,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清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同你没有什么话说了。我(死后)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时),一定也用哭声同你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但)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的人又说,(人死后)心电(同活着的人的心灵)交相感应很灵,我也希望那说法是真的,那么我死(后),我的心灵还是依依不舍地靠近你,(陪伴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这)是我不对的地方;但是告诉(你)这些事,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人民)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怕,但让你担忧,实在不是我能忍心的。我爱你到极点,所用来替你打算的惟恐不够周到。你有幸而婚配我,又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而得到你(做妻子),又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而不顾全国人民)。唉!(写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长,(还)未(写)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可以想象到我的万千衷情。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不能舍掉我,希望(你)时时在梦中找到我吧!多么悲痛啊!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夜四鼓,意洞亲笔。

家里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你对这信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你)请她们指教,(你)应该全部理解我的意思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