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数据的收集(精选3篇)正文

《数据的收集(精选3篇)》

时间:

数据的收集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制作统计表。

教学难点 

制作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记录单

姓名

身高

(厘米)

姓名

身高

(厘米)

姓名

身高

(厘米)

钱秀英

130

蔡雅平

141

冯淑慧

138

王  华

140

秦  玲

152

杜小芳

154

李娟娟

131

顾伟芳

137

许  阳

134

张  红

142

牛爱珍

151

朱  丽

144

李静华

145

钱  霞

138

刘竞蔚

145

宋  莉

144

陆  莎

144

杨宁一

139

朱桂芬

140

朱  彦

143

夏  萍

146

王丽琴

142

陆小梅

144

武星云

148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应该怎么办?(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二)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1、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2、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3、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1999年3月

身高

(厘米)

130~134

135~139

140~144

145~149

150~154

合计

人数

教师提问: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

身高(厘米)

人数

合计

130~134

135~139

140~144

145~149

150~154

(三)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1、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2、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4、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提问:

1、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2、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1

9

达标

17

25

2

优☆

10

达标

18

优☆

26

3

达标

11

19

27

4

12

20

28

待达标

5

13

21

达标

29

6

14

22

30

优☆

7

达标

15

23

达标

31

达标

8

16

达标

24

32

请你把这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高低整理填入下表。

成绩

优☆

达标

待达标

人数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回答下面思考题:

1、在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优以上的有多少人?

2、要想从表中反映出总人数应加哪一项统计内容?

(二)音乐老师记录下来五年级二班的音乐成绩,请同学们帮助音乐教师统计一下这个班的优、良、达标、待达标的人数,看哪个同学统计得快?

五年级二班上学期音乐成绩记录单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1

7

达标

13

待达标

19

25

31

待达标

2

8

14

20

达标

26

达标

32

3

9

15

达标

21

27

33

达标

4

10

16

22

28

34

5

11

17

23

29

35

6

达标

12

18

24

30

36

根据上面的原始数据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每个等级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五年级二班上学期音乐评定成绩统计表

1997年7月

成绩

达标

待达标

人数

(三)下面是五年级二班男同学的体重纪录单。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填写下表。填完表后说出这个班男同学体重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体重(千克) 30以下  30~34   35~39   39以上

四、课堂总结。

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3、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五、布置作业 .

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同学有课外书的数量(单位:册).

27 13 25 16 28 17 26 18 19 9 11 7 27

30 23 6 29 19 16 11 18 21 17 33 29 17

9 17 28 5 15 19 14 22 16 5 15 14

根据这些数量填写下表。填完表后再说一说,课外书的册数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并算出全班平均每人有多少册课外书。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石头剪子布

游戏目的

使学生学会统计的方法,并能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游戏人数

多于三人。

游戏规则

1.让两位小朋友面对面站好,将手藏在后面,在喊完“石头剪子布”后,同时出示“石头”、“剪刀”或者“布”,看看谁的大(石头大于剪刀,剪刀大于布,布大于石头).为了让其他小朋友都知道比赛的结果,每赢一次都得大声地叫一下:“啊,我赢啦!”这样玩6次。

2.其他小朋友记下他们每人赢的次数,看看最后到底谁赢,并用不同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最后的结果。

数据的收集 篇2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会采取合理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加工、整理。进一步了解、掌握抽样调查的优缺点。2)能力目标: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真实的素材的调查培养学生的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是怎样采取合理的方法调查收集数据。难点是抽样调查的时候如何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使收集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三)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备用。(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让学生欣赏音乐《发如雪》问:你能写出歌名吗?让学生在同学和听课老师中分别开展调查,把调查数据在课件上展示。学生调查表                                老师调查表

回答情况

人数

百分比

答对

答错

回答情况

人数

百分比

答对

答错2。在全班学生中开展调查,每个同学每年去肯德基(或麦当劳)消费的次数。并把调查结果和老师在课前在郊区中学的同年级的学生中的调查结果做对比。学生调查表                          某郊区中学八年级某班学生调查表一年中消费的次数人数从来不去1—6次6次以上一年中消费的次数人数从来不去371—6次116次以上2问题:1)同样的调查,为什么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答:调查的对象不同,也就是我们抽取的样本不同,他们的情况就有所不同。2)上面两个调查结果能否反映在全体师生中调查同样问题的情况?答:不能,因为他们不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3)下面的表格能反映全国所有的八年级学生进入肯德基(或麦当劳)消费的情况吗?4)简单分析一下以上两个问题的原因。二。新课: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学生答:抽样调查。下面分别是小明和小颖的调查结果:小明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

小颖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

提问:比较一下两个人的数据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是小华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在下表:

你同意他的做法吗?学生:他调查的人数太少,不能用来推断全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对他们三个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交流,给出自己的理由,老师给予鼓励。)结论:上面三个同学的做法都没有注意到抽样是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那么我们在抽样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你怎么理解?(让学生继续讨论交流,老师引导)议一议: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该怎样收集数据?(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老师引导学生从调查目的,总体,个体,样本几个方面来思考,让学生自己想出抽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讨论出类似的方案,就提问: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即调查了该地区的10%的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中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想一想:(学生边讨论边让他们小结)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时候应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吗?(让学生能说出抽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就你举的例子说说抽样时应该注意什么?做一做:在你们举的例子中选一个例子,设计一个方案来调查它。在上面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提出抽样只要样本的数量大就能保证结果的准确这种观点,就给出下面的阅读材料:(或者作为欣赏)

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的准确吗?1936年,美国<<文学文摘>>杂志根据1000万户电话用户和从该杂志订户所收回的意见,断言兰登将以370:161的优势在总统选举中击败罗斯福,但结果是罗斯福当选了,<<文学文摘>>大丢面子,原因和在呢?原来,1936年能装上电话或订阅<<文学文摘>>的人,在经济上都相对富裕,而收入不太高的大多数选民选择了罗斯福。<<文学文摘>>的教训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作业:1.为了完成任务,你认为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更合适?    (1)了解你们班的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3)了解我过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2.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对不同的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所做的调查结果会一样吗?

数据的收集 篇3

课型:分析研讨课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课  题

数 据 的 收 集(2)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课堂上集体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兴趣于探究活动,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

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教法选择

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参与交流,发表意见。

学法引导

通过详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数据。

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参与辩论,课堂展开调查,师生共同小结。

一、课堂导入

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数据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六个讨论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经历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修改认证。

三、集体分享

选派代表发言:每一个讨论小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组有代表性的数据收集公布,阐述调查的问题,数据收集的对象、方法和过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分享调查的成果。学生或老师提出质疑,共同评价,达成共识。

四、课堂调查

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享***收集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通过课堂调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用数据说话。

五、反思提高

活动过程 小结:对整个数据收集的过程做一个小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数据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实验次数增多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明白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有用的这个道理。

六、课后作业

1、把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写出一份报告。

2、课本第188页习题5.1 第1、2题,可以到其它班级收集数据。

3、阅读课本第189~192页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