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笔算除法评课稿汇编4篇正文

《笔算除法评课稿汇编4篇》

时间:

笔算除法评课稿(精选4篇)

笔算除法评课稿 篇1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田老师这节课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1、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田老师能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景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本课不但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创设情景,还能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课始,老师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节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点就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定下了一个好的基调。

2、两道例题的讲解上都采用了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的解。这种动手操作和竖式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直观,非常形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个直接的帮助。

3、田老师的板书和书写的指导非常细致,可以看出她在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非常认真,还课前画好了格子。学生也会学着她的样子,对竖式中的每一条横线都用尺画得那么直。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1、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而在例1和例2的竖式比较时,应该重点强调反问一下,十位上除后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因为当时学生没有理解透,以致于在后面的练习中有几个学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

2、练习的设计虽然形式多样,但没有层次感,没有梯度,而且改错题的出现我认为非常突然,没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练习的设计应该出现一些有点深度和适当难度的训练。

笔算除法评课稿 篇2

刘老师讲的是《有理数的除法》,整个课堂能够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个人发言、评点:

引入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由乘法类比而来的,让学生觉得不生疏、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再就是结合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倒数和刚学过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很容易求出一个负数的倒数,通过几个例子总结出倒数的求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和总结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二,并让学生感受用哪个法则计算比较简单,然后通过当堂检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圆满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同事们指出,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教态自然,板书条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老师板书示范,讲计算题要写“解”,格式要规范。本节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板书规范,多次让学生上黑板,体现了主体作用。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本节课教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

本节课从乘法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用类比法得出,应在目标出示,检测方面再做得合理、全面些。

过渡自然,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做的恰如其分,使知识的产生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应着重强调分数倒数的求法。本节课引入与过渡恨自然,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

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分式的约分掌握不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锻炼。

孟春晓:小数与分数相除,应强调转化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立的精神。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反思自己出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确立的是客观合理的,本课的教学也很好的完成了上述任务,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笔算除法评课稿 篇3

《同底数幂的除法》一节内容比较简单,一个要点是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法则,另一个是零指数幂及其应用。王老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

一、 深入浅出,发掘教材内容。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突出表现了“体会幂的意义”。“整式的乘除”的运算基本就是幂的运算,通过加深对幂的理解和幂的'乘法运算的巩固,对整式的运算也起到铺垫作用。

二、 循循善诱,引导探求新知。

在推导“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时候,利用“乘、除互为逆运算”,降低学生理解除法法则的难度,同时也加强了对除法法则的理解。并且在引导除法法则的时候,从“数”到“式”,也就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法则。

三、 层次分明,反复巩固练习。

在安排练习的时候,先是填空,重在掌握运算法则,后是解答,强调解题格式。且练习的难度在逐步提高,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感。

四、 小组合作,共建和谐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分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收益面,体现了师生和谐的氛围。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气平易近人,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具有很好的教师素养。

笔算除法评课稿 篇4

在本课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明确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