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评课稿推荐八篇》
《守株待兔》评课稿(精选8篇)
《守株待兔》评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种田人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是不对的,《守株待兔》位于本单元第二篇,上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下跟《亡羊补牢》。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4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守株待兔”、“乐滋滋”、“再也没有”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3自然段讲的是种田人拾兔后的心里活动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守株”的结果。从而揭示寓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天高日落,一日又一日,体会种田人荒废的时间;
(4)设计“种田人认识错误”,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拾兔 ’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动画演示种田人拾兔后的心理,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
(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种田人认识错误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有没有妄想过不劳而获的成功,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丢下”、“全完了”,在简笔画中找出这样的情景。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
(2)通过 “拾兔”,懂种田人懒惰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种田人认识错误后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评课稿 篇2
听了郑老师执教的《守株待兔》,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脉络非常清楚。教师由看图让学生说熟悉的寓言来导入课题及对寓言《守株待兔 》一文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明确寓言题目的意思,寓言的主要内容,寓言说明的道理。理解主要内容时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谁在守株待兔?为什么要守株待兔;最后结果怎么样?所以整节课郑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三个又三个问题进行教学,脉络清楚,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关键词,如“乐滋滋”“白捡”、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也明确了这些词句好的原因。为活学活用打下基础。
三、多次有效拓展。
1、 以学生看熟悉的寓言故事画面来说寓言名字来导入对同样题材的《守株待兔》一文学习,既对文本外的寓言做了拓展了解和复习,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了解《守株待兔》故事内容和寓意后,郑老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路人,看到这位守株待兔的年轻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此次拓展是为了引导学生吸取课文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对话、体验、倾听、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最后郑老师出示《守株待兔》古文:以古文教学来结束全课。古文的引用恰到好处,出示古文,第一步,学生读一读,老师范读。第二步,从课文里找出与古文相对应的句子。这样恰到好处的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崭新的语文学习之门,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将古文适时、适度、适量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益而无害。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两点遗憾:1、时间上前紧后松了。2、在对题目意思和寓意的理解上,指名说的学生,完整说的学生少了点,感觉还应该说得再透点,相关句子朗读再多点。
《守株待兔》评课稿 篇3
《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短小精炼,内容通俗易懂。王亚娥老师设计的这一课准确把握年段特点,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个是“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写清楚的的基础应该是仔细观察图画,王老师在导入环节安排的寓言故事观图,旨在让学生整体入手,捕捉图画信息,仔细进行观察,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符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另一个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夫会被外国人笑话和他错在哪里,顺势引出本篇文言文表达的道理,学生在引导下畅所欲言,明白了不能靠好运气过日子的道理,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古文的朗读,特别是节奏的把握上还需要方法的引导,王亚娥老师通过让给学生听课文朗读,然后出示正确的停顿划分,再让学生朗读,有节奏的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在学生朗读这一环节中,王亚娥老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如生自读、指名读、齐读、比赛读等方式,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如果教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可能效果会更好。
最后结合板书中梳理出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连环画讲故事,训练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智慧教室远程课一手托两家是非常难的,既要教学本班学生,还要关注对方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王老师的课堂上多次进行双方互动,让双方的学生都进入了很好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达中也可以看出整体效果较好。
但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暇的。三年级的教学中,写字教学应该还不能完全放手,建议王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书写一两个难写的生字。课堂上也可以使用反馈系统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做到了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守株待兔》评课稿 篇4
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一篇情节简单却促人深思,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
考虑到大班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与寓言故事本身的特点,以及我们的科学认读的活动要求我将目标定位于以下三方面:
1、能用连贯的语句表达画面内容,并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人物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玩字,激发幼儿认读汉字的兴趣。
3、通过观察农夫守株待兔的经过,知道偶然发生的事情不能代表永远、不劳动是没有收获的。
说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谈话,引出话题。
兴趣是孩子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以适当的提问回忆幼儿的生活经验,并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感受体验。对幼儿来说,既激发了孩子们对寓言的兴趣,又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同时又顺理成章地揭示活动主题,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的参与。
第二环节:观看课件,理解故事内容。
留有悬念,给幼儿提供表述的机会。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将故事最后一部分情节隐藏起来,创设一个幼儿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一个主要问题,再以追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让幼儿联想和猜测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创编出各种情节,最后共同寻求故事发展的原因。
第三环节:观看结果:理解寓意
(一)理解种田人“为何守”兔,体会“不劳而获”的虚幻
活动中幼儿通过教师的追问理解了种田人之所以坐在树桩边,是因为希望兔子还会来撞在树桩上;也知道兔子撞在树桩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种田人是偶然得到了兔子。在得到了兔子后他就异常高兴,他想以后就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叫“不劳而获”来说明了此时种田人的心情,而故事里面的乐滋滋、哈哈的笑声就体现出了他的情绪变化。
(二)感悟“怎样守”,体验“一无所获”的可悲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 老师的提问,回忆故事内容,体会种田人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逐渐失望,到后来的结果兔子没有等到,由于自己不再劳动自己的庄稼都死掉了,这时追悔莫及的可悲情绪都表露了出来。
(三)揭示寓意
最后通过故事中的感叹词变化,体验了故事中人物情绪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寓言故事寓意。并通过列举幼儿生活中努力的案例,引发幼儿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成功的快乐。
第四环节:完整欣赏故事,一起进行讲述。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再次对汉字守株待兔进行认识。
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故事,它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除了今天我们学的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还有很多的成语故事也非常有意义,小朋友回家也可以去读一读,或请爸爸妈妈给你讲讲。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把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欣赏一边。
2、完整欣赏故事。
此环节是激发幼儿我国的文学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激发幼儿继续去关注、去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评课稿 篇5
今天有幸听了黄志娇老师上的《守株待兔》。走出课堂,我一直反思,黄老师的课给了我什么样的启发。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三点值得我去学习。即这节课她努力做到了“三实”:扎实、丰实、真实。
第一,扎实:这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即: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不劳而获,是没有好结果的”这一深刻的道理。更让学生经历了阅读体验的过程。即本课贯穿始末的朗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我觉得这节课就真正做到了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1、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例如:学生欣赏了动画里野兔撞死的经过,顺势鼓励学生通过“窜”读出野兔因为惊慌而撞死在树桩上,增强了感染力。
2、以读动情,坚持渗透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老师在教学“种田人白捡了又肥又大的一只野兔”这段时,让学生抓住种田人当时的想法反复读,在逐层渗透中,为后面理解种田人错在哪里做出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丰实: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节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在老师创设的和谐的心理氛围中,课上生成了很多灵感的火花。
如:学生做动作地读(在读种田人白捡了又肥又大的一只野兔”这段时,学生把自己当作种田人,读出美滋滋的表情。学生读后说:我要回家把它做成红烧兔。复述课文时,学生也能边做动作边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因为前文为学生揭示种田人错在哪儿做好了铺垫,所以当黄老师让学生入情于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看图,你看这个人还在那儿呆呆地、傻傻地等着,假如这时你从他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课堂气氛就随之推入了高潮,同学们的精彩回答比比皆是。
第三,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结尾处,黄老师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如果把拓展想象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朗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应该牢牢抓住朗读,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用一句话作为我与大家交流的结尾,与大家共同分享: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更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守株待兔》评课稿 篇6
听了胡老师的一堂课,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现说说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问孩子喜不喜欢听故事从而引入课题《守株待兔》,教学“守”字,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
教学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题意,为下面的教学铺路搭桥。不径直点明题意,能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因此,让学生围绕题目展开讨论:
这个人为什么要守着树桩等兔子呢?结果又怎么样呢?请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回答板书:坐等、白捡、撞死、全完,然后根据板书用上“于是、结果”完整说出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1、兔子撞死的原因:窜、不知怎么的
首先让学生明白“窜”是怎样的动作,在讨论中理解“窜”的特点,理解“不知怎么的”,明白发生这种情况的极偶然性。使学生在读、思、说中步步深入,从而领悟品词析句。再进行句子训练:不知怎么的————
2、种田人的心情:乐
联系文本,理解“白捡”的“白”的意思,意会“不劳而获”。利用朗读表示白捡,捡得轻松易得,表演“乐滋滋”的样子,把种田人的想法自言自语地说出来。这样做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使词语带着活生生的形象贮存在他们的脑海中。
3、种田人的行为:等
什么时候开始等,怎么等,等的结果怎样?带着问题研读课文,理解“从此”的意思;出示句子训练:早上,当别人——-时,他却在树桩旁边傻等。中午,当别人——时,他却——;傍晚,当别人——时,他————;当你走过这位农民身边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体会想象种田人坐着等野兔时的言行和心理,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从而提示出规律,不劳动是一无所获的。
三、揭示寓意、拓展学习
师问:如果你是邻家一位老农,看到这位守株待兔的年轻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吸取课文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意在引领学生在对话、体验、倾听、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守株待兔》评课稿 篇7
今天有幸听了黄老师上的《守株待兔》。走出课堂,我一直反思,黄老师的课给了我什么样的启发。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三点值得我去学习。即这节课她努力做到了“三实”:扎实、丰实、真实。
第一,扎实:这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即: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不劳而获,是没有好结果的”这一深刻的道理。更让学生经历了阅读体验的过程。即本课贯穿始末的朗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我觉得这节课就真正做到了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1、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例如:学生欣赏了动画里野兔撞死的经过,顺势鼓励学生通过“窜”读出野兔因为惊慌而撞死在树桩上,增强了感染力。
2、以读动情,坚持渗透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老师在教学“种田人白捡了又肥又大的一只野兔”这段时,让学生抓住种田人当时的想法反复读,在逐层渗透中,为后面理解种田人错在哪里做出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丰实: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节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在老师创设的和谐的心理氛围中,课上生成了很多灵感的火花。
如:学生做动作地读(在读种田人白捡了又肥又大的一只野兔”这段时,学生把自己当作种田人,读出美滋滋的表情。学生读后说:我要回家把它做成红烧兔。复述课文时,学生也能边做动作边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因为前文为学生揭示种田人错在哪儿做好了铺垫,所以当黄老师让学生入情于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看图,你看这个人还在那儿呆呆地、傻傻地等着,假如这时你从他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课堂气氛就随之推入了高潮,同学们的精彩回答比比皆是。
第三,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结尾处,黄老师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如果把拓展想象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朗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应该牢牢抓住朗读,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用一句话作为我与大家交流的结尾,与大家共同分享: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更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守株待兔》评课稿 篇8
文言文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的文言文,本寓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不能靠运气过日子”这一道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学习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年我做为国培2坊主备人之一,经过三次备课两次上课,顺利完成了坊主吴老师交给的任务,现在将这一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中不仅有文言文还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备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大意,让学生根据每一句大意去找对应的文言文句子。学生看到这样的要求,高兴劲儿立马就来,太简单了。不一会就高举小手,纷纷发言。学生找出对应的文言句之后,我又让学生在找出古今意思差别大的字词,帮助理解课文。学生们读了白话文大意后,和文言文进行对比,一读就懂,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常常佩服古人有才,这么多的意思竟然短短几个字就能表达到位,倾诉清楚,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文言文语言精练,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 琅琅上口,所以古人称读为‘吟”“咏”。学生在只有在读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和意蕴之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通顺流利即可。二读,读出韵律和节奏之美。要想读出韵律和节奏之美,我进行了范读,让学生找出我读的和他们读的不一样的地方,问题一提出,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心中一亮:“原来老师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感情。三读,读出感情。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学生已经知道文言文的大意,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去读,在品读中感悟到寓言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三、理解寓意突破重难点。明白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之后,已经知道寓意,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班内展示等形式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说启示的方法把寓意说出来。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的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把寓言告诉道理牢记于心。
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上有点前松后紧,造成后面讲故事环节展示学生稍微少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