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条据书信 > 检讨书 >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26篇正文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26篇》

时间: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通用26篇)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童话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作品。于是我很用心地设计这篇童话故事,并分三课时把此课授完。授完此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课有以下几个板块值得称道。

一、板画巧创情境。

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童话故事里,我利用现有的资源——黑板,用鲜艳的画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创设出了丑小鸭出生的地方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的图片。之后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小鸭,更衬托出丑小鸭的“丑”。丑小鸭的丑一下子映就在了孩子们的头脑中,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丑鸭变美鹅

当我把丑小鸭的图片和天鹅的图片放在一齐的,问学生:“丑小鸭之后就变成了这样的天鹅,难以置信吧”学生们也说是的。我又说;“是呀,就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那么书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丑小鸭的疑惑”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句话:这难道是我自己的影子吗反复让学生品读,品味这句话,品味出丑小鸭的心理活动。

三、感悟丑鸭的苦痛

“当我们和丑小鸭正沉醉在他变成天鹅后的喜悦中,当我们发出“这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呀!”这样啧啧的赞叹声时,有谁会想到他以前受过的苦难,他以前受到的屈辱,是那样的令人心碎。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看看他都受到了哪些苦难和屈辱。”当我引出这样的话语之后,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之中。然后投入地阅读起来。丑小鸭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我放在了第二课时学习,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与悟有机地结合。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感动着,被丑小鸭的命运牵着心,我被孩子们感动着,这节课处处有情,处处生情。我想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这就是安徒生的魅力。

四、由丑小鸭——安徒生

故事讲到这儿,课上到这儿,也许能够结束了。我话锋一转,说:“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写出如此感人故事的作者——童话之父安徒生吧,其实丑小鸭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就是他真实的写照.”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并把他真实的故事和丑小鸭相对照,让学生感悟的更深。也由衷地从心底里赞叹这位童话之父,以此激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最后我又说;“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再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看看还有哪些故事更精彩更感人。”

学到这儿,也该结束了,我之所以很用心地设计此课,很用心地反思此课,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被感动,我们的孩子太需要阅读,太需要悦读了。

让我们和孩子一齐爱上阅读,让悦读成为一种习惯吧!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2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选取了让学生自主质疑,然后围绕疑点深入研读课文,逐字逐句体会、寻找答案,最后熟读成颂、升华感情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既体现语文课的教学特点,又切实有效地进行了思想教育,一举两得。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丑小鸭的种.种不幸遭遇,进而感受应对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只要树立信心,战胜困难,顽强生活,幸福的生活必须会到来,并且能汲取课文的精神力量来鞭策自己的学习。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课伊始,理解了课题,简要学习了生字词后,我便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请学生仔细品读:“‘新来了一只天鹅,一只美丽的天鹅!’孩子们在湖边叫起来。丑小鸭太高兴了,他扬起翅膀,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初读之后,学生明白这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兴奋、喜悦的情绪。但深究下去,却并不只是这么简单。丑小鸭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为什么会发出快乐的呼喊他究竟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是什么让丑小鸭如此兴奋、喜悦呢这些问题是打开文章思路的重要环节。于是我引导学生针对这段话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准确的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于是课堂的教学因疑而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开始激发。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时,总会遇上大大小小的风浪,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勇敢地向问题和困难挑战,就必须能获得成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齐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信心”这些话既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暗中渗透了本文的精神——战胜困难、顽强生活。学生在我的鼓励下便开始分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用心从课文中寻出问题的答案,为后一环节的交流作准备。

三、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学生围绕“丑小鸭为什么会发出快乐的呼喊他怀着怎样的情绪”两个问题,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与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将不断的深入体会丑小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幸,而教师就在其中起点拨作用,引导学生更深透的领会文章的,进而产生对丑小鸭以前不幸遭遇的同情,在感情上与丑小鸭发生强烈的共鸣,为下一步的升华感情、明理导行埋下感情的伏笔。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课文学习完了,学生对丑小鸭的境遇已经具有了深深的同情,也为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感到高兴。这时,我顺势提问:“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要像丑小鸭那样遇到困难不灰心,勇敢应对困难,这样才有好的结果。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把课文的精神融进学习领域:“是啊,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也就应像丑小鸭一样树立信心,战胜困难,顽强生活。愿这种精神能激励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至此,课文学习与德育渗透已圆满结束,课虽结,情犹存……

但是,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些许的遗憾,在把握课堂机制上,课堂每一环节再紧凑方面尚需努力。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3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有一学生说,我认为长城是抵挡不了敌人的侵略的,敌人会用钩子钩住长城的城墙爬上去,疑问一说出,班级学生立即像开了锅,反对声一片,很多学生站起来反驳,大家从长城建造在陡峭的山崖上来反驳他,以证明敌人是上不来的,还有学生说到士兵会随时监控的,不可能让钩子挂上来,结果在这一环节上花费了不少时间,造成了一种课堂时间的浪费。还有一个地方,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

三,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读得还不够。主要指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功用,也让学生根据读画了长城的样子,但最后没有引领学生对长城的组成做一个整体感知,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4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与思考,字字重千斤,句句有分量。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崇敬之情,接着提出质疑,让小组讨论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因此,学生读出了诗人的悲壮,慷慨。整个课堂学生意味深长,情绪高涨,把自己当成叶挺,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没有完美的课堂。”这节课还有一些遗憾,课堂评价语言单一,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语速较快,影响学生的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较多,以后要在课堂有扶有放,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反思自己,总结经验,真正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5

“我们的校园”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是本册教材收尾篇,是在学生对本册教材内容有了系统的认识后进行的综合运用,并含有统计思想的渗透。教材选取了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启发学生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加深对本册所学知识的理解,体验自己的校园生活中存在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此外,教材还安排了直观统计图,让学生用涂色的方法整理数据,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今天我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这节实践活动课。第一节课是让学生整体观察主题图,并用完整的语言有条理的说说自己所观察的的内容,这节课重点放在对每一项活动内容中所提出问题进行解决上面,如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踢球的有多少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第二节课是引导学生统计各项活动人数,并在直观图中涂色,与此同时让学生体验直观图中的“笑脸”一个对着一个画的好处:一是美观,二是看得清楚,三是便于比较。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根据直观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上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参加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参加哪项活动的人最少?”“谁和谁一共有多少人?”“谁比谁多多少人?”“谁比谁少多少人?”的问题,并解决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当然,这个要求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由一定的难度,但毕竟有一半的学生能达到要求,这就够了。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6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7

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细节成就完美。当我们工作时,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趋完美。就拿上课来说,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与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有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只有每节课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才能切实完成好教学任务。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从细处着手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梅花魂》是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魂》这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有关外祖父的 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梅花魂的本质含义,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思乡之情。

《梅花魂》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我在设计之初就始终坚持以文本为依托,希望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入学习,从而使学生逐步明了课文中“梅花魂”的意义所在。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一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灵魂”、“ 骨气”,从整体上,我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可是细节的处理不足使课堂效果有所减弱。

不足一:朗读不够充分。

在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同学们围绕要求展开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开始了学习,可是由于我急于让孩子们进入下一环节,当我让学生停止学习时,同学们有一小半还未自学完。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分就削弱了孩子们学习的效果。

不足二:课件使用不够充分。

为了让学生对“梅花”及“梅花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在导入课文学习时我就播放了用多幅梅花的图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乐的课件,同学们在惊叹梅花的美丽之时,对梅花开放时的环境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但我的课件使用还不够完善,课后,我反思到应在课的后半段应再用一次图片展示,也就是同学们理解了梅花魂是什么时再一次演示课件,让孩子们在优美的乐曲声和美丽的梅花图的氛围中对“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华,使他们再一次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梅花情有独钟,为什么身处异国的外公会对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让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也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很精巧,手段很先进,但我们的教学过程总会有许多不足,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就必须时时从细处着眼,从小事着手,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更加完美的境界。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8

《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过渡句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从哪看出赵州桥雄伟,从哪看出坚固?又从哪看出它美观?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教室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7间教室连在一齐;宽9米多,相当于一间半教室的宽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

分析赵州桥的坚固时,我引导学生透过阅读文本体会李春如何设计赵州桥,他为什么这样设计,来体会李春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我做了个试验,用一张纸做成桥面,两岸用词典代替,桥面平直时,纸无法撑住书;桥面呈拱形时,纸则可稳稳地将较重的书撑起。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学生透过观察体会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状态承受的力大,赵州桥共有五个拱形,使得赵州桥更为坚固。这个实验帮忙学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1300多年来,赵州桥以前历过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战争,但至今,它依然稳稳地屹立在?河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的美观时,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资料用自我的话来描述,然后出示了图片帮忙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读的形式多样,先引读,然后比赛朗读,最后背诵。

透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赵州桥的确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是描写秋天的一篇文章,文美,意更美。朗读感悟背诵之后,带领学生模仿写四季。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本课的结构特点:第一句,呼唤秋天来啦;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山野里的景物的样子;第四、第五句,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大雁南飞,来表达对秋天、对劳动那个人民的赞美。

接着,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相同季节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互相说出、补充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组内交流展示。

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相机指导筛选板书出季节里特有的景物,并板书在黑板上。

最后,启发学生说出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特点,学习“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表达方式,并借鉴。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准确,比如:“桃树挂起粉色的灯笼”,“挂”自用的不是很准确,变引导学生看幻灯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认识,学生便体会到“桃子露出粉红的脸颊” 更好一些。……

放学的时候,陆陆续续,大家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春、夏、秋、冬各自开花。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动笔,虽然稚嫩,但“我愿写”,比“写出文采”更重要!不急,慢慢来!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0

《可爱的地球》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我打算用一个课时结束。但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下达呢?这一课的重要知识点应该是哪一个呢?这都是我备课中反复思量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发现这篇科学小品文有一个文体特征,就是每一自然段都有一句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中心意思。在想到每次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我们学生所欠缺的一个技能就是找中心句。而在现代文的理解中,能否找出中心句,并准确地概括文意,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中心句就犹如密密麻麻蜘蛛网中的几个亮点,让学生们在漫无头绪的文章阅读中找到路标、寻到方向。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再简单的文本,如果备课时能认真深入地准备,也能上出精彩的一节课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让学生们自主探讨,不再进行“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的机械性教学。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由于设定为一课时,时间上比较紧,个别学生不能很快地进入老师设定的状态中来,学习的效率比较低,仍然做了“文抄公”。如何调动这一部分孩子的积极性,还值得我去探究。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1

1、学生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必须提供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得此机会,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①我家生活拮据,中奖得到的汽车又得而复失,为什么说那一天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②父亲中了奖,为什么还不高兴?③父亲面临的道德问题是什么?④彩票上的k字为什么被橡皮擦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迹?……让学生将自己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更调动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2、小组合作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让学生自主选择黑板上的问题,深入读书思考,学生很快解决了大多数问题,这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联系上下文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②父亲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人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点出文章的中心:诚信是金。学生们则自觉运用学过的名句,概括出了“言必信,行必果”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两句话,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3、学习写作方法。①课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点明中心,中间举例证明,结尾照应开头;②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③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4、说话、写话练习。想象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特别是父亲,他会给我们讲哪些有趣的事情?由于受阅历所限,所以学生的思路一时打不开,于是我给他们讲了选自《左传》中的一则故事《不贪为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有的想起了《钓鱼的启示》,有的想起了《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有的想起了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的事情,还有的则想象文章中的父亲会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来说明父亲的诚信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

由于课堂上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课后学生完成的小练笔都写得绘声绘色,不但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而且突出了诚信待人的主题。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2

这次省实小验收,我很荣幸地上了一节课,课题是《孙中山破陋习》。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中人物个性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学生走进文本,阅读课文。在整篇课文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方式:

1、朗读感悟:本文主要是孙中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我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朗读学生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能体会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能了解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2、说话练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留白想象的环节,想一想妈妈会做什么,会说写什么,孙中山当时怎么样?这说话练习,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一练习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

由于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上这节课我是信心百倍。这节课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一环紧扣一环,很顺利地结束了。我自认为课上得还不错,课后,我主动去和领导交流。当领导提出:“你的这节课怎么没板书?如果有了板书,学生的感悟会更深。”我蓦然回首,发现偌大一块黑板,竟成了荒芜的园地,没有一个字,我楞住了。原以为用了课件,板书就不重要了,而且,我认为让学生一会儿看投影,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看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看来我的想法偏激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领导的话让我明白了,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板书依然是很重要的。教师板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展现美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过程,现在被现代高科技手段所剥夺,难道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虽然电脑能显示规范的字体,可是它不能体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无论如何,它代替不了我们教师的精美板书。这节课没有板书的设计,成了我的一大遗憾。不过,我已意识到:我们的课堂还是需要教师精妙的板书,现在需要,将来也一样需要!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3

语文教学主要借助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指导读的方式多样,富有变化。

如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老师问“这一段哪一个字揪着你的心?”引导学生抓住“毒”字,联系下文在书上画出毒打的词语?

接着教师出示句子“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孩子们怎样的打是毒打?”引导学生抓住“揪”、“拖”、“戳”等词进行解读的同时展开想象。当学生说到老板娘拿鱼嘴直戳凡卡的脸,师再次点拨:同学们,摸摸自己的脸,说说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当学生逐渐明确凡卡的信不会寄到爷爷手中,而爷爷即使收到也不会来接他时,我引导学生轻读——“我们怎么忍心惊扰她的美梦,让我们轻一点,让可怜的孩子的梦做得更长一些吧!”学生在轻轻地读,悲伤却是沉甸甸的。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4

《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由于聆听了东师附小薛春波老师一节《走进世博---百分数的应用》数学实践课,因此很受启发。仔细阅读《教师用书》了解到它是在学生有了对新教材内容认知后进行的综合运用活动并含有统计思想的渗透。本着《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以谈话的方式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生带进课堂之中。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情”、“趣”开路。

老师以聊天、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开端。

2.学科交融,易于学生情感的渲染。

由于课堂教学呈现方式上的变革,使单一的数学课与体育课进行有机结合,给学生的身心以美而舒展的渲染。把学习活动延伸到体育课堂,给学生属于自由活动的时间……让“统计”成为游戏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这节课人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喜爱数学之感油然而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室内室外相结合,和学生一起学习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5

通过这样反复的语言训练和演示课件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我想,学生对于这个称象的过程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你觉得曹冲称象的办法怎么样?好在哪?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很快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出来。

接着我问曹冲是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聪明表现在哪儿?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引导学生思考曹冲是用什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学生说出是船和石头,从而想到曹冲懂得这样的知识:同一条船,如果每次装载的物体重量相同,那么船身每次下沉的幅度相同,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每次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说明船上装载的物体的重量也相同。

曹冲能给运用上述知识和现有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运用“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说明船上装载的物体的重量也相同”的知识。先用一条船“称出”(找到)与大象重量相同的替代物——若干块石头,再一称一称地称这些石头的重量。这样,就把不能分开来称的身高,体重的大象,换成了可以分开来称的若干块石头,从而间接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我觉得这节课教学重点比较突出,教学设计和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帮助,还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的。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6

《悯农》是唐朝诗人李绅所作, 全诗共四句,语言朴实无华,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们还在禾地里锄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呢!道出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表达作者热爱劳动人民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这首诗告诉了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

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背诵诗歌外,还要达到教育的目的,要让孩子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让他们同情辛勤劳动的农民,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表示愤慨。

我在教学《悯农》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运用挂图引导学生说了两次话。一开始我出示挂图(农民正在烈日下给禾苗锄草,汗水直往下滴),我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这一提问给了孩子很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有话可说,既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得到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诗文做下了铺垫。

第二次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我说:“同学们对古诗的意思也理解了,请你们再看这张图,如果你们面对着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你们有什么想对别人或者对自己说的吗?”因为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想对自己说要爱惜粮食;我想对同学说吃饭时不要掉饭粒;我想对爸爸妈妈说,如果浪费了粮食,农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费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诗和乐一直是紧紧相伴的。古代的诗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乐也总是带有许多诗意和想象。因为古诗短小孩子们从小就听熟或背熟了,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她们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词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同时,结合古诗句的特征、语气、语调,培养儿童对节奏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励志天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7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与低年级教学相比,六年级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六年级是一个过渡期,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如六年级识字不是重点,但生字学习对部分学生来说又有困难,故必须占用一定教学时间,无法轻视;拼音知识在一年级就该完全掌握,而本班学生却有声母混淆、韵母不会的现象,还得再来一次拼音教学;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写作练习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想等,但新教材中跨度太大,学生对作文深感头疼······面对新教材的这些问题,我在实践中反思,摸索中前进。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在对教材、教参深入学习、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如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8

这次的月考我考得很糟糕,创下了历史最差成绩,遭遇了滑铁卢。其中,语文是四门中最不理想的一个科目,仅仅刚刚达到80分,连85分都没有上。

这次的语文考试中最大的问题和以前一样,那就是作文。光作文失分就占了总失分的一半,我的作文总是写的枯燥,缺少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等一些精华之处,就是简单的叙事,记流水账。此外,我的课内阅读也没有全对,这是不应该发生的,这说明我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另外,我的课外阅读扣分较多,这一点同样十分重要,这表现出我的课外知识缺乏,对语句的理解不够透彻。

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我明白了一些关于学习的方法。以后,我应该在作文方面多加功夫,多看一些课外书,增加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词汇,并且要在写作文的时候多用些修辞和细节描写,增加文章的精华之处,不再是一篇流水账。其次是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不是简单地背答案。最后是加强课外文章的理解,要联系全文理解文意,做题时不要仅仅看句子的前后,而是要仔细阅读全篇文章,这样不仅能加快做题的效率,而且还可以增加题目的正确率,可谓是一举两得。

用这样的方法比我原来的方法一定更加有效,让我有所进步,发挥出让我满意的水平。不久,期末考试就要到来了,我要用这样的方法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19

《一面五星红旗》写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旅游遇到危险时,宁愿忍受寒冷和饥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爱国情感”这一主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节课上,我运用我校开展的“形象先行”阅读法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

(一)创设情境,铺垫“爱国情”

五星红旗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真正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对孩子们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所以课前一开始,我以一首《红旗飘飘》来引入课文,此段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能使人迅速达到预设的情景,这首歌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是一致的。学生有了状态再来学习,那必定会事半功倍。导入课题后,再让学生两读课题:大声读、深情读,使学生的感情迅速升温,为学习课文打下了铺垫。

(二)自主读文,感知“爱国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要关注这一学生学习行为,在初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给孩子们创造了独立阅读的学习空间,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读出文中的爱国情来。然后学生自主独立读课文,再充分地交流理解。此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便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的事让你最感动?让学生真切地从旅居海外留学生身上品出了沉甸甸的“国旗情”,感知到“浓浓爱国情”,对留学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20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曾记得在立洋外国语学校贾志敏老师也是用这一课作了示范。但是因为学生朗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贾老师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 今天我面临的学生和贾老师面对的学生如出一辙,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21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第七届青年教师赛教课,这一次参赛的课文是《谁的本领大》。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教学时重点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学习课文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们。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并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呢?我采用了“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

“想一想”:每次比赛前,让学生想想风和太阳有什么心理活动,这实际上为学生感情朗读作铺垫。比如,在风和太阳第一次比本领时,为了体会它们的骄傲、自信,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要比这个,那可是我的________,我只要_____________,这小孩还不________________。通过训练,帮助孩子准确地把握情感,这样再指导学生朗读时就不用花大力气了,也就自然地水到渠成了。

“说一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说”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我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畅所欲言的热烈氛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在一开课的时候,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变为填空题,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完成练习,理解课文。结束课时,在学生懂得道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演演两次比赛结束之后,太阳和风先生会说些什么,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升华。

“读一读”:百范文教学就应该书声琅琅,情趣浓浓。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时,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尤其是教师鼓励性的评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演一演”: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裹紧”、“脱下”,把一些抽象的东西直观地展现出来。

今天在教学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1、指导学生朗读仓促了些。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书的地方挺多的,如快速读、自由读、男女生互读、加上表情和动作读,但是教师指导的力度还不够,让学生评读也是少之又少,有点像走过场。再加上对于今天上课的学生不是很熟悉,没有能照顾到高、中、低这三档孩子。因为我觉得不同的学生,朗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是有层次的。只有让每一个孩子有所得,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地超越现状,以达到朗读能力的提高。

2、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风趣。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觉得自己是“话到用时方恨少”。课堂上的语言,有时不够精炼、风趣。

感谢这次青赛课,让我正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和其他老师的差距,也确定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希望今后我的语文教学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我希望我的语文教学能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我希望我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我还希望我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22

《出师表》出自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先帝和刘备之间的故事。尤其把刘备临终托孤作为重点进行了讲解,把托孤情景进行了再现。

原文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责任。

有了这些,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就更到位了。

文史不分家,知人论世,语文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23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问题”是《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他们喜爱的、熟悉的场景。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了一些尝试,把课堂内的教学扩展到课堂外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首先,我以聊天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其次,把孩子们喜爱的课外活动通过课件带进课堂,让他们在回忆自己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思考;然后,由学生观察笑脸统计图,使他们初步了解统计图的用途和意义,获得初步的统计知识;最后,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设置情境,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总之,让学生不断经历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更易于学生去感受知识、领悟知识。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24

课前播放同学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歌曲,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氛围,给学生一种情境,后面的几个环节也是以对话式的形式进行学习,而不是一板一眼的,让学生惧怕习作。让他们对自己写出好的童话有兴趣。

二、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首先想想选谁做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再猜猜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还要让学生具体地想故事情节;最后在动笔之前再一次思考,即打腹稿。学生通过反复思考,选主人公,想大致情节,才能编写出完整的故事。

三、让学生大胆的想象

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激情,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写作。

四、先说后写,积极评价

学生在有了写作欲望时,我鼓励学生先进行口头作文,把故事说出来。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补充。看谁说的好?人物间的关系是否说清楚了;内容表达是否完整;想象是否合理……在交流中,逐步把话说好。学生会说了,写自然不成问题。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25

这是出成绩见效果的一学期,也是师生拼搏的苦战的一学期。在上好新课的基础上,稳定和鼓励学生,依据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了艰苦的强化训练,分别进行了两次摸底考和三次模拟考,从基础知识、语言运用、古诗文默写、阅读、写作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训练,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从这几次摸考的成绩中可以看出扎实基本功,有目的的进行艰苦的强化训练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当然,从成绩中也看出,在普九背景下的教学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成绩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现试作如下反思:

(一)、联系教材,研究课标。

在《20__年命题指导》中强调“语文试题应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就明确了试题要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来命题,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集中测试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素养的考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状况,自然试题中会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题目不会难,但会很灵活,会有多层次的考查。如测试语文积累与运用中,既有测试记忆,也有测试学生的理解水平,还有测试其运用能力等。另外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复习的范围。如50篇诗文以及14部课外读物,而这些都在课文中出现过,联系教材,只需作好重点内容的巩固就行。

(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应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订阅《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 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以上报刊杂志,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修养。因为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的名著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到初三时,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老师只启发和点拨即可。

2、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黎锦熙)。

3、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4、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初一开始到初三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

如果能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三年的实践,效果应是明显的.

(三)、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间不等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再等到总复习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初三年的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学生做完20__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后,要求他们自己分析和总结,写一篇20__年中考语文命题预测,各抒己见。然后教师综合权威预测,给同学作一些分析、评点。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四)、更新观念,抓好复习,提高成绩

初三语文总复习阶段,传统的观念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或轻视它的人文性,往往会造成学生老师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却不见提高.因此我认为无论在常规教学,还是在总复习阶段,同样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找到总复习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应该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五)、大刀阔斧,对各知识块进行定性、定量。

《20__年命题指导》中提出“重视挖掘客观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发挥主观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作用。”因而可对整份试题定性,即主观题占80%—90%。一份试题一般是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构成的,而对于每块知识就要大刀阔斧的定量,以便精讲精练。“积累与运用”这一知识块中,只需抓好优秀诗文的默写,其它的音、字名著以及口语交际,是靠平时的积累,无需多练。在“阅读”块中,侧重于课外文章的分析训练。在古文的阅读中,课内古文侧重于“四记一讽一表一战”(《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曹刿论战》)的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中则要着重在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探究能力以及读书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阅读的文章要选取那些思想性、人文性、时代性并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来训练。在“写作”块中,半命题和话题或材料作文是常规题型,因此审题的训练是最重要的。但也要明确“淡化文体”的要求,并不是可写“四不像”的文章,因而训练中要先分文体,明确各种文体的要求后,在固定时间内灵活运用各种文体,集中训练几次。

(六)、善于取舍,精选精练。

进入复习阶段,各种资料和试题会很快堆满案头,都拿来用,拿给学生练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只会把师生拖入让人疲倦的题海中不能自拔,使了很大的力气,收效却甚微。因此,我们要在所选定的命题方向和范围的基础上,斟酌各种资料,勇于取舍,把符合要求的题目筛选出来,组合为各训练块,在我们复习巩固好教材上该知识块的要点后,及时训练,强化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把各知识块中最具《课标》精神的题目,组合、编制成侧重点各不同的三四份试题,如在现代文阅读中,一份侧重于说明文和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那么另一份就要侧重于议论文与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像这样地进行有目标的精练。在各知识块的定量后,要列出考查的明细表,依据明细表,师生共同设计题目进行训练,这是通过师生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去把握所学知识。

(七)、考试方法、技巧以及考试心理的指导。

虽然复习工作会在紧张有序中完成,但中考毕竟是人生的一次大转折,是一锤定音的考试,会碰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考试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每次训练中的必修课,如阅读方法:“一步初读,二步纲要(文首文尾,中心段、各段中心句),三步析题,四步删(删出与题目要求无关的信息,精思相关信息)”。又如答题技巧:“抓关键,细明辨,分点展现简又明”。再如考场上的作文技巧:把已有的一些经历体验与读过的优秀文章,依据题目的要求巧妙变通,灵活运用。对于考试心理的指导,则是考前的适当休息放松与适度紧张结合;考中认真作答,先易后难,勿漏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考完后一定仔细检查;每场考试结束后,要尽快对下一科做准备,别把思维滞留在上一科目中。在整场考试中教师要特别做好普九背景下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工作,他们常常怀着“反正我是考不起,是父母要我来考的”消极心理,在考场上就会随意而为,明是考得出来的却不考,更有甚者是在考场上睡觉,我应该做好这类考生的思想心理纠正工作。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

当然,在普九背景下,后进生的不良思想、习惯以及不良学习态度,对想学好的同学的负面影响总是难以战胜,致使老师用了大量的精力的时间,收效却甚微,许多问题是老师讲过训练过的,到了考场上却做不出来,留下了不必要的遗憾。当然,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语文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篇26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长得难看之后很感委屈,在妈妈的教育之下,通过自己沙漠旅行的亲身体会,终于明白了自己并不难看,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缘由,揭示了判断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对待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教学时我运用图示导读,并且通过演一演来加深印象,让学生感受到小骆驼由委屈到自豪的情感变化。

这篇课文很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过委屈、自卑,怎样去克服,怎样对待别人的嘲笑,这篇童话则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所以,上本课时,我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凭借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内容,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学完故事后,我就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想象:“沙漠旅行后,小骆驼又遇到小红马了,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小红马呢?”在讨论中,让学生品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能改变原来不正确的看待问题的方法。

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以前因什么原因自卑过,什么时候又因什么事让自己“自豪”?也可以谈谈自己以前对什么人、事嘲笑过?学了课文后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这样层层深入,逐步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辨证地看待事物,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如果像小红马那样,只看表象,不究实际,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时也让学生都能建立自信,抬起头来面对一切,只有让自己感到自豪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