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范本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论文【优秀6篇】正文

《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范本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论文【优秀6篇】》

时间: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因为中国近代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但是时势造英雄,也涌现出了不少关键人物。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范本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论文【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近代史人物李大钊论文 篇1

《李大钊宗教思想述论》

[摘 要] 李大钊宗教思想是立于唯物主义基石上的,他从物质经济变动的角度解释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并指出善恶根源的不可解是宗教产生的一个原因。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向往使李大钊对____有一定的好感并对基督____有所发挥。在彻底批判宗教的同时李大钊提出了科学的真理观,以真理取代宗教。因唯物主义贯穿于李大钊宗教思想的始终,使其宗教思想更具有彻底性和革命性。

[关键词] 李大钊 唯物史观 无神论 非宗教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名激进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接受者、宣传者,李大钊在非____运动和非宗教运动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研究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唯物主义理论在反宗教运动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对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无神论宗教思想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真理观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以唯物主义为指导

李大钊是最早介绍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之一,唯物主义史观始终是其宗教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也是李大钊无神论宗教思想最为彻底的根本原因。

第一,李大钊认为宗教是以物质为基础并随物质变动而变动的。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李大钊认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指出,“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1]李大钊指出宗教问题也是如此,“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宗教、哲学都是随着物质变动而变动的。”[2]

第二,宗教生活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宗教必须适应经济生活。李大钊指出,“精神界现象,完全是人间社会物质经济情形之反映。认社会生活是整个者,有经济生活而表现宗教种种生活”,“宗教生活一部分亦由经济生活发生者也。”由此,李大钊还论及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宗教的前途,他说,“社会主义者反对立在旧的经济组织所建之宗教。将来新的经济组织亦许发生新宗教,但此宗教是适用于新的经济组织。”[3]由此可见,李大钊并没有武断指出将来的人类社会定然是无宗教,他从经济变动角度出发科学地指出了在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是允许存在的,但它必须与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社会主义与宗教不是根本对立的,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李大钊的这一理论与今天“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政策是相吻合的。

第三,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李大钊还从宗教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人类对于自然界或人间现象不能理解的地方,便归之于神。”这是唯物主义者对宗教起源的一致共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基本观点,李大钊对宗教起源的论述是其唯物主义无神论立场的集中体现。他指出,“道德这个东西,既是无论如何由人间现实的生活都不能说明,于是就有些人抛了地上的生活、人间的生活,逃入宗教的灵界”,“在人间现实生活以外的地方,求道德的根源,就是说,善心是神特地给人间的,恶心是由人间的肉欲生的,是由物质界生的,是由罪孽生的。本来善恶根源的不可解,就是宗教发生的原因。”[4]从道德与宗教关系的角度论述宗教产生的原因,说明李大钊对宗教的认识并非肤浅,而是有一定深度的。

总之,唯物主义史观的传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宗教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表明中国知识界对宗教的批判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始逐渐摆脱单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反教言论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李大钊以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宗教的分析和批判影响了同时代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并壮大了反宗教的队伍,推动了“非宗教运动”的发展。

二、李大钊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宗教的产生与存在总是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的。宗教曾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因此,从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出发,坚持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忽视或抹杀过宗教的作用,他们对待各类宗教,均是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李大钊也是如此。

(一)早期对____精神的赞美和发扬。

首先,____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其教义中所含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其“爱人类”的伟大精神吸引着初步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李大钊。他指出,“立宪国民之仪度,当以自由、博爱、平等为持身接物之信条。此等信条入人既深,则其气质之慈祥恺悌、中正和平,必能相为感召,以成循礼守法之风习。”[5]这说明李大钊希望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来塑造国民修养,改善国民性。这与陈独秀主张吸收基督____大精神以塑造新国民性格的观点有一致之处。[6]李大钊还指出,东方宗教处处显“寂灭之象征”,而西方宗教“示人以发见新生命、创造新生命之理,其教义以永生在天灵魂不灭为人生之究竟,教堂中之福音与祈祷,皆足以助人生之奋斗。”[7]可见李大钊对西方基督____有的创造的、助人奋斗的精神是肯定的。

其次,李大钊继承发展了____义中“爱”的思想,主张以“爱”为基础创立新民国、新生活。他指出,“博爱”、“自由”、“平等”、“牺牲”是“我们创造‘新生活’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建立民国的基础”, “充博爱的精神,应该爱世界的人类都像爱自己的同胞一般”,“博爱的生活,是无差别的生活”,“是以爱为基础的生活。”[8]李大钊对基督____dquo;爱”的精神的发挥体现了他为全中国人民,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宽广胸怀。此外,李大钊还主张建立以博爱为基础的新文学,“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9]李大钊早期对基督____的赞美与发挥是与其政治思想主张相一致的。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作为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李大钊的宗教思想受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是必然的。在西潮涌入,全盘西化的时代,对西方文明的赞美与拯救中国文明之弊相联系,李大钊对基督____精神的发挥体现了当时激进的知识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期待与向往。

(二)对宗教的批判与否定。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大旗,坚持进化论,注定要对宗教迷信展开讨论和批判。因此,无论是孔教、佛教、道教,还是后来居上的____,均难逃一劫。接受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李大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后来的“非基督____”中自然站到了反对宗教的立场上。他对宗教的批判是彻底的、否定的,对宗教的斗争是不妥协的,体现了其唯物主义的坚定立场和荡涤一切宗教迷信的决心。

第一,李大钊认为宗教妨碍社会进步,并将斗争矛头指向一切宗教。在组织非宗教大同盟时,李大钊指出,“我们坚信宗教是妨碍人类进步的东西,把所有的问题都想依赖宗教去解决,那是一种不承认科学文明的态度。”而我们反对宗教的目的,“并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单单是反对阻碍人类进步的所有的宗教”,而组织非宗教同盟的原因,“那是因为我们历来认为宗教对探求真理,亦即对人类进化上是非常有害的东西,为此我们曾利用一切机会来讲这个道理。”非宗教大同盟的诞生是针对____而来的,因对基督____判而延伸到了一切阻碍人类进步的宗教,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孔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李大钊等人组织的非宗教大同盟及其活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宗教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李大钊认为应重点批判____,并将基督____判资本主义社会联系起来,他说,“在现代社会中,基督____发达的,有最多的信徒,最大的势力,因此应首先反对这个最有势力因而流毒最广的基督____rdquo;基督____人安于贫穷的说教,“是要使他们卑躬屈从,而人的本性是绝不甘于忍受贫穷的”,因此,基督____教有违人性。况且,“富人决不会无缘无故来施舍他人的”,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看看资本主义是从何处发达起来的就可以完全明白了,资本家听了基督的‘富人进天国比骆驼钻针眼还难’的说教,就真有舍弃自己钱财的吗?”[10]由此,基督____教只是让人们妥协退让,安于现状,对社会进步毫无用处。

第三,受非宗教运动的影响,李大钊否认了____与自由、平等、博爱的关系,并对此予以了逐次批判。他认为宗教必信仰神,心灵上必受神的束缚,那么便“断无思想自由存在的余地”,“真正的思想自由,在宗教影响之下,断乎不能存在。”而非宗教运动即是申明这个道理。欲“求得真知而确信,非先从脱离宗教的范围做起不可。”而非宗教者,则是“为拥护人人的思想自由,不是为干涉他人的思想自由。”在论及宗教与平等时,他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不平等关系的表现”,而没有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博爱”,也达不到博爱的目的。[11]李大钊对“自由”、“平等”、“博爱”与宗教关系的否认,受到了当时_运动和非基督____的影响,这与他政治立场的转变相联系。此时的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已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放弃了以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观念。在紧张的革命斗争年代,文化运动应服从于救亡图存这个主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创始人,李大钊的对宗教基本精神的批判尽管有偏激之处,但仍然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主张思想自由,坚信科学真理。为弥补因批判宗教迷信而引发的信仰缺失,李大钊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观,号召广大青年坚信科学,反对宗教迷信。他反对宗教束缚,认为信仰自由,“决不许稍加限制”,因为“信仰一种宗教,乃在求一安心立命之所,出于人类精神上之自然的要求,非可以人为之力施以干涉也。”[12]谈到宇宙真理,他指出“余信宇宙间有唯一无二之真理。此真理者,乃宇宙之本体,非一人一教所得而私也”,“非传说之迷信所得而蔽也。”[13]宗教中所含之真理,“偏而不全,驳而不确”,“真理乃自然的因果的宗教传说乃神秘的迷信的。故吾人与其信孔子,信释迦,信耶稣,不如信真理。”[14]李大钊坚信真理反对宗教迷信,他指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一时幻妄之象,虚伪之用,举不足移易吾人真理之主张也。”“而自信者,又人生达于真理之途径也。”[15]以真理取代宗教信仰,体现了科学主义思潮对李大钊宗教思想的影响,这表明他是科学的坚定信仰者,他的真理观不仅激励了同时代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而且,对于我们今天以科学反对邪教和迷信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李大钊宗教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首先,李大钊无神论的宗教思想体系中,唯物主义历史观贯穿始终。李大钊是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与其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相比,李大钊的宗教思想更鲜明地体现了无产阶级对宗教的基本态度。他最早从物质经济变动的角度解释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指明了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变动的。他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对宗教的批判为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李大钊的宗教思想是无产阶级宗教思想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其次,李大钊在批判宗教迷信时提出了自己科学的真理观,并主张以真理来代替宗教信仰,这也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与陈独秀“以科学代宗教”,“以美术哲学代宗教”,以及蔡元培等人的“以美育代宗教”相比,李大钊的“以真理代宗教”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更具革命性和科学性。

最后,李大钊的宗教思想是彻底无神论的宗教思想,他的反教立场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他在早期对____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赞扬和发展并非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谈及的,而是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立场上不自觉流露的。以基督____为主导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本身就带有基督____印。虽然李大钊早期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向往使他对基督____感,但并不影响他的反教决心和坚定立场。○

注 释:

[1] [2] [3] [4] [8] [9] [10] [11]《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37、139-143、382、135、96-97 、164、555-556、566-567页。

[5] [7] [12] [13] [14] [15]《李大钊文集》(上),第332、559、248、261、262、446页。

[6]参见《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278―287页。

看过“近代史人物李大钊论文”的人还看了:

推荐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 篇2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篇一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

(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

(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

(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

(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近代史人物李大钊论文 篇3

《简述李大钊思想之转变》

摘 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李大钊早期思想是启蒙思想,是要以西方近代自由民主的政治学说作为武器,批判封建专制及封建文化,破除封建偶像、圣人、王者、英雄之权威,树之自我权威,通过唤起国民之自觉心以改造国民性。1918年后,李大钊的思想转向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视其为新世纪的新潮流,他引导了新文化运动由思想改造到社会改造的方向性转变,选择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拯救中国的主要思想,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并论述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 转变 思想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复杂的过程。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段:一、"萌芽时期",初步接触幸德秋水及其他社会主义思想,以"平其不平"为思想认识基础。二、日本留学时期,接受了日本早期社会党领导人安部矶雄的影响。由于安部是____社会主义者,他主张"以人类爱为中心,使宗教与社会主义在我心中浑然融为一体。"[1],所以安部的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使李大钊早期接受的托尔斯泰人道主义影响,更加深化。三、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由于李大钊一直关注着社会主义反战和民主主义运动的兴起,并且连续发表了系列文章,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使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就为十月革命后,坚决迅速地转向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2]

一、李大钊思想--萌芽时期

1907年,李大钊报考了当时著名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揭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当时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虽然是清政府为挽救覆灭命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推行"新政"所设立的一所大专学校,但毕竟是一所培养法律、政治等专门人才的近代新式学堂。李大钊在这里开始接触西方各种学说和思想,开始为"振奋国群"而"急思深研政理,求挽救民族"。

李大钊的民族主义思想蕴蓄已久,留学日本后亲眼目睹两国之间的巨大反差,更是让李大钊感觉失落伤心不已,在看到日本将历次侵华所得"虏夺之物,莫不标名志由,夸为国荣"后他悲愤莫名:"盖是馆者,人以纪其功,我以铭其耻;人以壮其气,我以痛其心。惟有背人咽泪,面壁吞声而已。"[3]

李大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切齿的痛恨,对于自己的民族、祖国则表现了无比的热爱,为了保卫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李大钊不惜"出其丹心碧血","愿为国死"。但这两篇檄文都只是把矛头对准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政府。他对于救国的责任,分别从国民和政府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国民"应以锐敏之眼光,沉毅之实力,策政府之后,以为之盾。决勿许外敌以虚喝之声,愚弄之策,诱迫我政府,以询其请。盖政府于兹国家存亡之大计,实无权以命我国民屈顺于敌。此事既已认定,则当更进而督励我政府,稗秉国民之公意,为最后之决行,纵有若何之牺牲,皆我国民承担之。"[4]以这两篇文章为标志,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李大钊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突出特点,那就是反抗外国侵略高于反对国内封建势力,更加强调民族国家主义,强调国家至上。

二、李大钊思想--发展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民主主义。激进民主主义有三个突出特点:一、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孔孟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二、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三、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群众的精神状态。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作为理论工具和政治动力,来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李大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思想深受激进民主主义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固然与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密切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国内民主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斗争的产物,是和辛亥革命失败以及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国内局势密不可分的。"接受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弥补这次革命的不足,建立理想的共和制度,彻底反对袁世凯及其所代表的封建主义,彻底铲除在中国产生新的袁世凯的条件,是这场运动的最主要任务。"[5]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人之一的李大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出路和前途问题,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之前的拥袁到反袁,他开始激烈抨击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强调改造国民性、通过中'华民族的更新再造,来反对封建专制、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解散国会,复辟帝制这一系列丑恶行径彻底改变了李大钊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幻想,认识到要救中国非推翻封建专制,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不可,为此,李大钊发表《民彝与政治》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战斗檄文,提出了"民彝"的政治理想,只有如此,才能"我不负此中国,中国即不负此河山",中国的前途"于此实利赖之"。

三、李大钊思想--成熟时期

中国自从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先后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一义、民主革命等手段寻找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挠,都没有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而且国家状况日趋糜烂。正在这个时候,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迷茫中的先进的中国人:中国人民没有别的出路,只有采取更加坚决、更加彻底的革命方法,彻底清除前进的障碍。封建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只能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用"根本解决"的方法去完成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李大钊从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国内开始,便重点关注这场标志着新时代到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从1918年7月开始,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 BolShevism的胜利》等论文,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不同性质革命和中西文化对比,特别是对十月革命的研究,李大钊对社会主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说:"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6]

李大钊的一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他把十月革命和中国联系在一起,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他结合了中国半殖民封建社会的特点,提出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虽然由于历史环境的限制、最初知识分子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和过早的牺牲等原因,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还不能完全深刻,但他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和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J]。齐鲁学刊, 1987( 1)。

[2]刘民山。 李大钊与幸德秋水[J]。近代史研究, 1995( 4)。

[3][4][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2006.

[5]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5.

推荐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 篇4

一、关于高考复习的整体构想

本届高三历史班共有学生76人,其中应届学生70人,复读生6人,应届学生中有艺术类学生15人,班级的人数和艺术生的人数超乎正常,教学和管理难度很大。复读生中只有2人是历史类的复读生,另4人由物理科转为历史科。就高考成绩看,600分以上者2人,600分以下者4人,最低分为501分,整体势力较差。

本届专业班人数多,底子差,落后面较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考指标的完成都有相当难度。针对以上情况,20pc届教学工作的主体构想是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学校和级组关于20pc届高考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考变化的新特点,认真研究教学和备考工作,力争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二、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设想:

1、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20pc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对本届高三历史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做如下设计和构想:

从考试目标与要求来看,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在保持前两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挪”三个字概括。

“增”是指中国史增加了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第二次 战争、早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帝国主义侵略和加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统一、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三国轴心的形成等。

“减”是指新删掉了几次农民起义运动、商文化的世界地位、江南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殖民的扩张、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经济的发展等。

“挪”是指原有教材某些内容调整了顺序,给人更强烈的印象。例如,《考试说明》中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以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主线编排,即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美国的霸权政策调整后的顺序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和北约组织的形成、美国在亚洲进行的局部战争。

2、探索建立知识整体结构的最佳方法,寻找知识考查的切入点。

高考历史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最佳复习方法,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学科知识并进行学科知识的联想、拓展和迁移能力的自我训练。由于各学科特点不同,复习方法侧重点也不同。历史学科侧重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史鉴今,注意史论结合。可将现行教材和新教材公共交点的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运用图导法建立知识整体结构。采用相关知识统整表、知识结构图解、知识结构螺旋形等方法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3、加强对专业的点拨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我想师生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选用综合性的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第三,我们要求学生课外选取材料编制一些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第五,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第六,在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的基本任务

1、综合科完成中国历史上下册的教学,并适当进行相应的单元知识串讲。

2、专业班的历史教学本学期完成中国古代史的新课教学和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的第一轮复习,其中下册因时间关系不能完成的部分在下学期开学后一个月之内完成。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物认知和分析评判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专业班全面强化基础,狠抓落实,同时全面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考的针对性训练。

5、抓好专业班的培优工作,确定典型,重点突破和提高。

四、主要措施和方法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发挥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适当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以及质量跟踪检测,及时批阅和评讲,做好教学的反馈工作。

3、很抓学生个案,特别注意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和后进生的提高。

五、辅优补差

1、学生来源:优生:各班历史科成绩前10名;

后进生:每班后5名,总人数约60人左右,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确定名单。

2、辅导教师:优生辅导:蒋长征

后进生辅导:孙敏

3、时间安排:下班辅导时间和周六下午,其中专业班优生辅导时间由级组统一安排。

4、主要方式: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分班跟踪质量检测,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时整改。

六、集体备课时间:

每周二上午或晚上

七、检测安排:

综合科:每周六下午两节3:005:00

专业班:周二下午或周五上午的历史连排时间

推荐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 篇5

中国飞翔,飞翔中国

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坚强,不断强大,展翅飞翔。

看到黄河,才知道什么叫澎湃;遥望砥柱山,才懂得什么叫雄伟;看到长城,才知道什么叫气贯长河。但是,当我翻开中国近代史这幅长长的画卷,我才真正理解到什么叫坚强,什么叫屈辱,什么叫辉煌。

看到静安寺那口警世钟了吗,当年,就是在这里,懦弱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看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了吗,当年圆明园的熊熊烈火映红了北京的天空。在梦中,我看到北洋水师的鲜血染红了蔚蓝的海水,我看到谭嗣同坚毅的表情,无畏的微笑

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浩劫,经历了多少苦难,我们永不会遗忘屈辱的过去,那几百年的国耻家恨仍刻骨铭心,昨天的日历里,记载着太多太多的硝烟滚滚,太多太多的悔恨和无奈,曾几何时,强盗入室,瓜分山河;曾几何时,家园残破,亲人流离失所~这切肤揪心的痛苦与耻辱,我们的心灵还在流血~ 处处扼咽喉,天下何处是神州,但我们仍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气骨。在“山河破碎风飘絮”之时,多少仁人志士梦寐不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开始“求知于世界”,“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然而,他们的斗争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南柯一梦;戊戌变法犹如一声春雷,却只持续了仅仅百天;辛亥革命,历经挫折,却最终失败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我们不禁要问,中华民族难道不能再次崛起,19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的命运从此将续写新的篇章。从此,漫漫长夜里亮起了一盏明灯。忘不了,李大钊在军阀的绞架前倒下;叶挺“誓死不低下高昂的头”;闻一多在白色恐怖下拍案而起,无数先烈们在建立共和国的战斗中,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忘不了,那些在前线,在岗位上倒下去的党员,群众,那些默默无闻的所有人,他们用生命续写生生不息的篇章;忘不了汶川地震中奔走操劳的温总理,还有那些最可爱最坚强的解放军战士,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拥有最顽强的精神,永远屹立~

今天,改革开放的大潮已遍及神州,在党的领导下,东方雄狮已经醒来。我们明白,在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冲击下,我们的社会祖国巍然不动;我们知道汶川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却没有摧毁我们的脊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更加坚强;20xx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世博会的圆满结束,让华夏更加强大:中国变得更加民主,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加强。这一切的一切,旨在说明,中华民族真正强大起来了~ 时代的巨轮告别了二十世纪最后一抹夕照,迎来新世纪第一片灿烂的朝霞,迎来了时代发展的阳光。 儿女归来,已有五千年沧桑的母亲脸上露出了更加灿烂的笑容,使她显得更加的年轻和美丽。

落水纷披,凛长松之独之;颓波浩渺,屹砥柱于中流。

历经苍桑的祖国母亲正以崭新的姿态,迈进千禧年的门槛,迈上世界之巅峰。她,不再退让,不再沉睡,她成为了一位把握现在,憧憬未来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母亲,她用乳汁培育了我们强健的身躯,用血液孕育了我们不屈的灵魂,在她那博大的胸襟上,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着,无论是蜿蜒绵长的海岸线,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林海莽莽的兴安岭,富庶迷人的海南岛,无处不留下炎黄子孙辛勤耕耘的足迹,洒下了中华儿女艰苦创业的血汗。 我们的中华民族现以强劲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但她并没有停滞不前,他还在继续学习,继续探索发展之路。而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新一代,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又该如何呢,自

然很简单,那就是从现在起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和掌握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去开拓、去创造、去实现祖国的美好未来,以无愧于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无愧于我们的伟大祖国和人民,无愧于新世纪~我们只想说:中国飞翔,飞翔中国。我们愿乘着您的翅膀,飞向我们的未来~

推荐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 篇6

本学期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从外国殖民者的入侵到民族自救再到抗日战争爆发直至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历史知识,并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面对压迫勇于斗争、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资源分析教材基本结构

这学期主要是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它概述了从1840年***战争到20xx年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二是近代化的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历史事件的联系。

2.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合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历史问题的解答也比较熟练,语言恰当、准确,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还是有些学生分析

问题容易偏,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上也不是很踊跃。因此,这学期将把教学重心放到这部分学生的身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方法设计

1.采取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采取阶段测试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评价方案

通过分析测试卷的重难点、题型变化、易错点等相关情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含对后1/3的帮扶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和教学水平,多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

4.对于后1/3学生重点做以下几方面(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做基础题。(2)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溜号,因此要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听课情况,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3)多关注他们身上小的闪光点,多去表扬他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