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微课程设计论文精选10篇正文

《微课程设计论文精选10篇》

时间:

1、 掌握phoshop7。0的启动及退出方法,认识phoshop7。0的工作界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微课程设计论文精选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教材从内容、形式、方法、插图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选择话题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需求,如学校、家庭、饮食、玩具、动物、颜色、数字等。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歌曲、歌谣、表演、游戏、TPR(全身动作反应法)等,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本套教材吸收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话题选择、内容安排、情境设计、活动形式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贯彻语言应用的基本原则,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新教材提出的“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TPR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有节奏的说唱中体验语言,在有韵律的歌唱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行动中应用语言。本套教材的每个单元是按A、B、C三个大课型设计的,A、B部分有故事教学、语言教学、任务活动、歌曲活动、文化介绍、单元检测等。C部分为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上均有所发展。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形象思维,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三年级正处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因此,歌曲、游戏、各种卡通形象人物等将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欲望。本单元的内容发生在学校,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这个话题很熟悉,乐于学习本单元。在课堂中通过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巧虎的形象,模拟生活情境,通过各种小组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并能在学习中通过与他人对话,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Goodbye;能在情境中运用句型“What’s your name”询问别人的姓名,用“My name is …”回应别人的询问。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活动为途径,渗透任务型教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能把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使用英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想学、乐学英语的兴趣和愿望;培养讲文明、懂礼貌,见到朋友、教师打招呼,道别说再见的好习惯,渗透尊重他人的思想。

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通过歌曲what’s your name?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2 Think and ask

通过录像,引入卡通人物巧虎,创设巧虎要去见外国新朋友的情境,导入问候和询问别人姓名的话题。

师:Watch the video and talk about it.

A: Hello!/Hi!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

Step3 Watch and match

播放有教学内容的Flash动画,将人物和姓名相匹配(如图1)。

Step4 Read and imitate

听录音,模仿人物的语言、语调。

Step5 Act out

根据对话,尝试小组表演。

Step6 Touch and gue

玩“瞎子摸人”的游戏,运用句型“What’s your name”来询问(如图2)。

Step7 Try to say

运用本节课的目标语来进行实际操练(如图3)。

教学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积极践行“崇尚自主,激扬互助”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地位,凸显同伴互助的重要性与意义,实现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更好地成长。我们在设计中基于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基于实际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积极的尝试与实践。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因此,我们引入了卡通人物“巧虎”,视频中的巧虎也是现实中学生的化身,巧虎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正是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困惑。我们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充分预设,开展教学。但是如何在课堂中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仍需我们今后不断研究。

设计亮点

1、采用问题驱动,激发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实际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微视频的设计中,我们借助巧虎去见外国朋友,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跟别人问候的情境,驱动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解决”的生生、师生互动中,在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增强他们主体意识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学习目标的达成。

2、促进自主学习,深化小组合作

《英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微视频中每个环节都安排了对学习任务的指导和检测效果的反馈。在最后的学习支持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三种方法去解决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再加上适时出现的手执Stop的巧虎标志,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这些都给予了学生学习的最大自主性。同时,在我们的视频中多次创设小组合作的任务,如act out环节中的小组互评、touch and gue环节中的游戏合作等,无一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3、灵活运用新知,提升语言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此次在微课程设计中,我们就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在最后的总结环节,我们借助“改编歌词”的方式,将本节课的目标语“Hello!/What’s your name?/My name’s…”,无痕地融入到了歌曲之中,这样做不仅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识记和掌握。又如,在Let’s play环节,鉴于其形式呆板、机械,无法引起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将其改编成了“touch and gue”(即通过触摸来猜测对方是否“名副其实”)。显而易见,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提升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4、呈现方式生动,交互功能突出

我们在微视频中引入了歌曲What’s your name?和卡通人物巧虎,加之惟妙惟肖的配音,一下就吸引了学生,再加上“瞎子摸人”游戏,使得学生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视频中,每个环节都安排了对学习任务单使用的指导和检测效果的反馈,加上适时出现的手执Stop的巧虎标志,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使用和学习,真正实现了微视频与任务单之间的无缝配套。微视频制作中,我们能够基于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有效借助摄像、PPT配音、录音等技术手段,配以简洁、清晰的解说,实现了多元教学资源的整合。微视频不仅解说到位,还做到了图文声像并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的多感官参与,为他们营造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2

(一)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微机械电子系统

英文译名:Micro Electrom Mechanical System 总学时: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动化专业、其它相关专业 开课教研室: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课程要求:选修 开课时间:第七学期

先修课程: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电子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刘广玉,樊尚春,周浩敏。《微机械电子系其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徐泰然(著),王小浩等(译),周兆英等(较)。《MEMS和微系统-设计与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李德胜,王东红,孙金玮,金鹏。《MEMS技术及其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二)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任务

《微机械电子系统》是一门关于微机械电子系统的概述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MEMS的组成与应用、MEMS功能材料、微机械制造技术、微机械执行器及微机械传感器等五部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MEMS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加工工艺及基本的系统设计理念,拓展对机电系统设计制造的认识,并为将来从事MEMS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材的选择与分析

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本科生培养计划的要求,本课程将以现有教材为主,结合当今MEMS领域的最新技术资料,力争使学生在了解MEMS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了解MEMS技术的最前沿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现在关于微机械电子系统的书籍主要有刘广玉等编写的《微机械电子系统及其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等。这三本书分别面向不同的对象,在涵盖了本课程所要求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

1) 刘广玉等编写的《微机械电子系统及其应用》一书,介绍了当今微机电系统的核心内容及其发展,重点放在微机电系统和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设计参数、制造技术、输入到输出的微弱信号检测、使用特性及应用场合等方面。这本教材是面向检测与控制等电类专业的,教材用了相当篇幅来讲述各种接口和信号处理电路,不适合作为面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课程的主要教材。

2) 徐泰然著的《MEMS与微系统 – 设计及制造》一书,在介绍了MEMS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功能材料、制造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MEMS相关的科学理论的介绍,如物质的分子理论、量子物理、电化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尺寸效应等。同时,本书提供了大量的MEMS元器件的设计实例。这是一本理论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优秀的MEMS领域的教材,可以作为本课程首选的参考书籍,但是由于其大部分内容超出了本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故不选其作为主要教材。 3) 李德胜等编著的《MEMS技术及应用》一书,在概述微机电技术(MEMS)的发展背景、现状及应用前景的基础上,介绍了MEMS基本理论,对MEMS相关工艺做了详尽的讲述,作为MEMS应用,分别介绍了数种典型的物理量传感器和化学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制造工艺,对各类微操作器(执行器)、微机械零件及微机电系统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本教材很好地兼顾了所涵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要求。

因此,选用李德胜等编著的《MEMS技术及应用》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

(四)本课程各章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学时分配第一章

微机械电子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讲课2学时) 了解MEMS的概念、发展现状。熟悉几种典型的MEMS产品及其应用

第二章

微机电系统功能材料(讲课2学时)

了解常用的微机械电子系统功能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掌握针对特定功能的微型元器件设计时的功能材料选择方法。 第三章 微机械制造技术(讲课4学时)

了解微机械制造技术,包括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化学腐蚀、离子刻蚀、薄膜生成技术等)、LIGA技术(LIGA技术、SLIGA技术)、特种精密加工技术、固相键合技术等。 第四章

微机械执行器(讲课3学时)

了解微电机、微泵和微阀以及微驱动器的特点、作用原理、设计制造以及应用前景。

第五章

微传感器(讲课3学时)

了解微传感器的基本物理效应,掌握压力微传感器、加速度微传感器、角速度微传感器(微陀螺)及热式温度微传感器等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六章

微机电系统设计实例(讲课2学时)

了解微系统的设计依据:设计约束、材料选择、制造工艺选择、信号变幻和转换、机电设计及封装。

以微压力传感器硅芯片的设计为例,对微机电系统的设计有初步的认识。

(五)教学环节

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

1) 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备课,做好教案,熟练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

2) 课堂讲授表达要准确,板书要整齐,书写要符合规范,并注意运用直观形象教学。教学手段要完备,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恰当运用图片、挂图、CAI课件和多媒体等,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上课精神饱满,以人格的魅力和精神气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动。

4) 讲课思路要清晰,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条件、建立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解题和总结等;概念要准确,重点要突出。

5)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互联网等相关渠道,了解MEMS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尽量与实际应用背景相结合,使教与学均有更明确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信息交流,教学相长学内容要做到与学生沟通,授课中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把握教学的重点。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查阅有关文献,及时了解最新技术进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七)考核方法

1、考试方法:

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累加式,总成绩由二部分构成: 平时测验:开卷,不限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开卷,命题,限时,成绩占70%;

2、考核成绩只记“合格”或“不合格”。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瑞雪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先说说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三、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要点:

(1)第三自然段,应读出夜静、雪大。“一会儿就白了”,“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等句,应认真体会并读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仅要读出雪大,还要读出雪美、孩子乐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应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原因“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读出作者联想到此的喜悦的心情。

2、学生再练习读。

四、一场雪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满怀如此强烈的激情来赞美这场雪吗?

随文阅读小资料:

《瑞雪图》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写于1962年。1960一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人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写下了这篇短文。的确,这第一场雪,是我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个喜人的信号,怎不让人高兴呢!

加上自己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课堂练习

1、在两首写大雪的诗中,任选一首背诵下来。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瑞雪图》,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读一读”。又如学生朗读表现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浒墅关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时多学习、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见好就收,力争使课堂时控恰到好处。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微课实施方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认识和了解指纹,指纹的特点.种类及功能,

二、教学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主发现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指纹的种类及特点和作用

难点:解说词汇“指纹”,介绍指纹形状,指纹的形成过程解说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总结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导入新课: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让幼儿

观察自己的小手

(2) 学习新课: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个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

指纹的形状有:箭形、水波形、漩涡状

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教师: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不蘸印泥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教师: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

(3)归纳总结:教师:你们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了!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用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3) 布置作业:手指印画

我们一起用我们可爱的指纹做一副手指印画吧!(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泥印出各种图案)

什么是微课程 篇5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该微课程用于课前学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重难点。通过视频学习以及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二、学习资源

相关资源:红黄蓝三色颜料、水粉笔、笔洗、白纸。

三、学习方法

观看微视频前:准备好学习用具。

观看微视频中:通过听、看故事,认真观察思考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观看微视频后:发挥想象力,用三原色和间色巧妙搭配,画一幅漂亮的画。

四、学习任务

(提示:请将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测验或思考题列在此处)

1、观察思考: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互调和后会变出什么颜色?

2、记住三原色和间色。

3、练习三原色的调配,调出绿色、橙色、紫色、黑色。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尝试用三原色和间色的运用,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七、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主题名称:魔幻的颜色

选题意图

本课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节色彩知识课。三原色的调配可以产生新的颜色,抽象的色彩知识学习乏味也不容易识记。

通过三个好朋友:小红、小黄和小蓝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观察故事的过程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间色。微课程形式活泼、形象生动,枯燥的理论学习一下子变得快乐了。

适用对象:美术 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知道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2、会用三原色调配出间色。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该微课程放置于课前预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难点。通过视频学习和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并且会调配出间色,提高学习的乐趣。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预计时间

(不超过10分钟)6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认识小红、小黄和小蓝三个好朋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思考:

三个好朋友相互拥抱,他们身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故事画面,发现色彩的变化。

魔术表演:

三个好朋友将没有颜色的三种水果变出了颜色。

在魔术的激发下,自己用准备好的颜料尝试红黄蓝三色调配,感受色彩的变化。

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巩固学习

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感知生活之美。

设计亮点:

《魔幻的颜色》这堂微课程,通过小红、小黄、小蓝三个好朋友的故事,将抽象的色彩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听、看、思、试的过程中,发现红黄蓝三原色的相互调配后产生的变化,知道了绿、橙、紫三间色的调配方法和名称。

我将采用拍摄和PPT课件制作相结合的方法来制作微视频,力求做到画面精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趣味性强,有效地解决本课中的疑问和重难点。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7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朱自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理解“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那么这篇文章讲的什么匆匆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感受作者用词的魅力

1、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你们一定会发现这篇课文读起来郎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其实它是有原因的。因为文中的词语有个特点,大家发现了吗?没错,就是使用大量叠词。

2、相信大家在课前已经预习过生词,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组叠词吧,并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赤裸裸

来,请你说说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哦,你从头涔涔、泪潸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作者认为自己在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里虚度了光阴,作者为虚度光阴而感到惋惜和自责。从茫茫然、赤裸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作者面对时光流逝感到怅然失措和无奈。

我们一起将这样的感受带进句子去读一读吧。

3、如果说刚才那组叠词作者是说自己的,那么这一组叠词又是说什么呢?你从这组词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渐渐默默匆匆轻轻悄悄伶伶俐俐

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好,请你来。

这组词是描写时间的,描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和毫无痕迹。

你想来补充,好请你说——从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两个词,让你感觉到时间像个小精灵一样,很轻巧,好像看到了时光流失时的身影和姿态。

原来叠词中蕴含着这么丰富的滋味和情感呢。来,我们把这组叠词带进句子去读一读吧。

4、同学们,这篇文章除了这些叠词以外,还有6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起笔要在第7笔的中间。书写“蒸”字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

三、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1、同学们,这篇文章在句子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问句特别多,现在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那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这些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好,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1)哦,你找到的是第1自然段。

请你来说说,从这一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你来说,对!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嗯,作者用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3)你还想说呀?好,请你说一说。

对,用一连串的问句,可以更畅快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引发读者思考。

(4)好,同学们,这一段写出了作者对时间的无比留恋不舍、对时光逝去的无奈,我们一起把这种情感送进去问一问吧。问出你心中的不舍和无奈。燕子去了,读——

3、谁找到了第二处一连串的问句?

好,你的手举得高高的,那就请你来说吧。

嗯,你找的是第4自然段。他找的对不对?嗯,非常棒。咱班同学都是非常会读书的孩子。

我们来看第4自然段。请你来说一说这些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请你来说。请你来说。

嗯,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直击心灵的追问,表达出了作者对时间的无比留恋不舍、对时光逝去的无奈。但是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不甘心于沉沦、不愿意虚度时光的的真实感情。

4、同学们,文章的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都是使用了连串的问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教师小结:对,这样写,畅快、直接、能够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具有撼动人心地力量。

5、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八千多个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请大家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试着从内容情感和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说一说。

嗯,同学们都讲的非常好。作者把无形的时间化作有形,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同学们,请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无奈和惋惜。注意轻重音,读出散文的节奏和韵律。

6、1922年,正值五四运动低潮时期,24岁的朱自清先生苦闷无奈、感叹八千多日子匆匆过去。具体到每一天又是怎么过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八千多日子,具体到每一天,作者都写了哪些事情?

对,作者写了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在床上、叹息,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叙事更加清楚,增强了语气。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读出这份强烈的感情。

作者把时间拟人化,灵活多变的运用动词,“跨过、飞走、溜走、闪过”,作者笔下的时间像个顽皮的孩子,有了人的灵性。就让我们读出时间的灵性活动。读——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灵活运用不同的动词,赋予时间灵性,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这就是文学大家呀!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来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的魅力。

7、请同学们齐读第2——3自然段。

8、同学们,我们来看,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作者都运用了一个问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种写法就叫首尾呼应。这样的写法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使情感更加强烈,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四、探究课文,感受写法

同学们,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呢?

请你来说。

对,作者直接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了自己真实的情感。

请你来说。

是呀,我们写文章,就要像说话一样,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同学们,直接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这种写作方法就叫——直接抒情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

五、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时光匆匆,24岁的朱自清感叹八千多个日子匆匆而过,12岁的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上悄悄溜走。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

()时,日子();

()时,日子();

……

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了。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此外给大家推荐《毛毛》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时间盗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读完它,相信你们会对时间有更深地理解。

学校课程组织设计方案 篇8

本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结合课堂师生互动的及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思考,进入哲学的思维,使原理课的教学能够有一个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

(2)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3)理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初步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运用等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和师生互动相结合。

三、课堂设计:

1、运用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关于“猫和三叶草”的案例,引入本课件的教学。在社会中,借用最近热映的《同桌的你》电影中主人公提到的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以及“蝴蝶效应”,让同学们讨论人类社会中普遍联系的生存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著名论断作为本阶段课堂讨论的结束语。

2、以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导引,引入哲学上对“联系”范畴做出的定义。

3、以对联系范畴的理解引入联系客观性的特点。引入古人对“日食”现象的理解并结合生活中自己的例子加以详解,让同学们举出生活中主观臆造的联系的例子,并展开讨论。“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幸运数字等等。得出结论,联系是客观的,不能主观臆造的,恋爱中的情侣切忌捕风捉影,主观臆断。

4、由此引入联系的普遍性的特点。播放视频《十分钟看懂金融危机》,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论证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依存的紧密度和普遍性。

5、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偏西是多种多样的,引入联系的多样性的特点,并举例加以论证。

6、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运用纪晓岚祝寿的例子,论证听言务尽,切忌断章取义,主观臆断。“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尊。”

四、教学后记:

1、利用多媒体信息教学,并结合案列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课堂讨论,能够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和活跃度,增强师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增加大学生对哲学原理课的兴趣,加深了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哲学本就是生活。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学生改变对原理课“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旧认识,真正认识到源自生活的哲学,本就是生活本身。从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加深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而不再是“死记硬背”、“背过就忘”。使哲学真正能够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9

主题名称

时间介词in , on , at趣学巧记

选题意图

时间介词是英语学 习 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但内容分散在不同的课时。本微课旨在帮学生归纳知识点,理清思维。

内容来源

教科版广州新课标。

适用对象

四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朗朗上课的诗歌形式,让学生正确使用时间介词in ,on, at

教学用途

□课前预 □√课后辅导 □其他

布置学生课后观摩微课,并完成练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预计时间

7分钟左右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lead in(15秒)

同学,学完Module 2$3,你是否能正确运用时间介词呢?今天和老师一起学吧!

2、Prestenation

(一)初步感知时间介词

《Q版三国》中,刘、关、张是可爱的三兄弟,而英语时间介词中也有三兄弟。Children,Let’s learn together.

▲First,Read and think.下面句子中,你能找到时间介词3兄弟的特点吗?

1.I usually go running in the afternoon。

2.We have two PE lessons on Tuesday。

3.I go to bed at 10:00.

(二)逐一分辨in, on, at

▲ in,on, at 就是时间三兄弟,他们相近,但不相同。下面我们来逐一认识吧

1、。Teachers’ Day is in September.

2、。I have classes in the morning.

3 。I take exercise in the afternoon.

4、。I do my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in 兄弟的特点是什么呢?它与“较长的时间有关,:可以归纳为:,掌管“月、上、下、晚|”。我们以歌谣的形式读出来吧: 你也试试吧!

▲ 老大是in,老二呢?

(1)We have PE lessons on Tuesday.

(2)I watch TV on Saturday evening

▲on 兄弟性格鲜明,跟“天(day)”有关。简单归纳为: on是老二,掌管“天、某天的上、下、晚” 。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at”老弟吧:

1.I get up at seven.

2.I have breakfast at 7:30.

3.I see a film at noon

At seven, at 7:30是”时间的点”,at noon,呢?它是固定搭配,我们学过的还有at night.归纳为:at 掌管“点”,

还有“at noon, at night”两个好朋友。

3、Sum up

1.in是老大,

掌管“月、上、下、晚|”

2、 on是老二,

掌管“天、某天的上、下、晚”

3.at 是三弟,掌管“点”,

还有“at noon, at night”

两个好朋友。

4、Practice

。1.We have an art lesson ____Thursday.

2.My birthday is _______August.

3.What do you often do ___Sunday evening ?

4.I do my homework ____ six after school.

5、 I never do my homework _____night

6.Do you usually go running ___the morning?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延音线的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找到切分节奏型,并且正确视唱。

二、教学重难点

延音线的灵活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三、教学准备

节奏型、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看这个谱子,音符上面是一条向上或向

下弯曲的弧线,这个弧线叫什么?有什作用?

2、新课

(1)这个符号叫作延音线,乐谱标记符号之一。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那么拍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看实例:这个1上面的线就叫延音线,这个1的音要连续演唱唱四拍。

(2)下面咱们看这个谱子5 6 6请同学们为这个乐谱划上拍子,自己打拍子视唱一遍。

如果把中间相同的音6用延音线连起来,又该怎么划拍子?请同学们试一下划出拍子来。

(3)同学们划的拍子看和我一样吗?

怎么打拍子?请跟我打一下(老师示范)。

这个音在一小节内书写的时候也会变化为:

(4)总结

切分音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

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比如:一个音在弱拍时开始,而且延续到后面的强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种音形叫“切分音”。

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①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②休止强拍位置;

③弱拍音改为强拍。

(5)拓展:请同学们在歌曲《凤阳花鼓》谱子中找出切分节奏,并打节奏正确演唱。

五、本节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我们学习掌握了一种新的节奏类型,节奏是一个音乐的灵魂,把握好节奏就能更进一步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