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合集15篇】正文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合集15篇】》

时间: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精选15篇)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1

通过网课的学习,有助于调整同学们这段日子里待在家中的这种惫怠心理,更加有利于同学们转换自己的学习状态,制定贴近学校的作息、学习时间表。把一天的时间合理划分为几个部分,可以有效的避免长时间集中与干一件事而导致的效率低下。

同时,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还感受到了网课的强大的交互能力,同学们有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的兴趣也很高。

为了在线上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外,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课前做好准备,做到上课时不手忙脚乱,调整好学习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线上上课时认真听讲,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线下自觉完成作业,巩固知识,充分发挥自我控制能力。

真正从我们自身出发,做到停课不停学。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2

有人说:“钱可以创造财富。”有人说:“困难能造就成功。”而当我读了《把信送给加西亚》后,我却想说:“信念可以创造奇迹。”这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事,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这时,安德鲁。罗文接到任务:与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联络,并将信送到他手中。罗文没多问一句话,立即无条件执行,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历尽艰险,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凭着这封信,美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主人公罗文是那么负责,他的信念如此坚定,接到任务时,没有多问,而是抓紧时间执行任务,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我觉得这种精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学习上都是难能可贵的。学生或是下属接到任务时,就该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地完成。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我们班长身上有罗文的影子。

这事发生在一年级,我们刚上学那会儿。我们和班长玩得正欢,刘老师又叫班长去办公室了。“到底什么事儿老叫班长?”不一会儿,班长就回来了,问道:“有谁知道文印室在哪儿?”我们摇摇头:“不知道。”一听这话,他就脚踩“筋斗云”飞奔而去,我们疑惑不解,也就继续接着玩。时不时只看见他的身影在楼道中闪现,每一次,他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偶尔望见他停了那么一下下,又挺直腰板,继续奔路……从后面看,班长简直就像奔跑的火鸡。

不知不觉我们都玩了十分钟,休息时,又看见他跑了出来,上气不接下气,衣服、裤子都被汗水湿透了,可他脸上依然挂满笑容,手里还握着一张纸。他一刻也不休息,踉踉跄跄地走进了办公室,出来时,只见他一屁股坐倒在地上……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罗文一样,既要自己主动去做,又要扎扎实实地做事,不能一拖再拖。遇到困难,不能畏缩,而是要勇敢地去面对。正如书中所说:罗文是敬业、主动、忠诚、勤奋的象征。全世界人们都应向他学习。《把信送给加西亚》虽然讲的是小小的一个故事,但是留给后人的却是深思,因为它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坚定的信念定可以创造奇迹。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3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4

三月初,风和日丽,好不舒服,是个远足的好日子!

在远足那日,早晨,我们全校师生在操场集中,我们文质彬彬的校长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把远足的注意事项说得有条有理,我呢,一本正经地听了进去,把它装在心里,系紧鞋带,我们有序排着队伍出发了。

出发顺序由高年级到底年级,分成两列队伍,男左女右。一路上,我是十分活跃的走着,得意洋洋。因为这次远足我是轻装上阵,什么也没准备。我一边撅着同学给的口香糖一边春风得意。而有的同学似乎带的东西太多了,手里一袋,帽子里藏着一袋,我忍不住捧腹大笑。后来,我的注意力被路边的四五辆挖掘机给占据了,听朋友说,这是政府决定开始建设美丽仁川。我在心中想:真好啊,我们的家乡也能发展了,将来一定会蒸蒸日上,更加繁荣。

不知不觉得从田间小路走上了蜿蜒大路,大路的四周是连绵不断的山峰,有些同学拿出手机插上耳机听歌,想要“与世隔绝”。有些同学,心中的小馋猫时常作怪,情不自禁地拿出了零食。一路向前,由于这条山路是蜿蜒而上的,海拔明显的升高。四周的树木上,远处的山坡上出现雪的踪迹。公路的右侧种了许多树,这些每隔一米便有一颗。银装素裹。这些东西吸引了一群调皮的同学,他们故意去摇雪,使雪落在自己的身上,更坏的是,刚摇玩雪“嗖”地跑了,走在其后的同学却遭殃了。这口气咽不下去,伸手在地上抓了一大把雪,揉成雪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却在一旁偷乐。

走到了大路尽头,老师们领着我们走起了小路。6由于前天下过绵绵细雨,泥泞的路旁杂草丛生,令人心生畏惧。这山路滑,得小心翼翼的走,全神贯注的爬。前方的松树,竹林越来越多,风轻轻拂过,树上的雪花在空中随风舞动,它们迈着曼妙的舞步亲吻我们的脸颊。想要用手接住它,却是徒劳无功的,得用心感受雪的温度。竹子们之在摇晃着为我们鼓舞。我们没有错过,用手机拍下了它们的完美。越往上走,两旁的山越来越高,山上的冰柱使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目的地——黄檀林场到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小村庄,真是“柳岸华明又一村”。我们这么久的路途总算没白费,汗流夹背也值了。我们领了盒饭挑了个好位置坐下安安静静的吃饭,一边吃一边看着远处山坡上的几座雪白风车。饭后,每个班都拍了一张合照留做纪念。接下来是开心聚会时间,三三两两的同学凑成一桌,把自己带来的`吃的毫不吝啬地摆在桌子上开吃。我们边吃边聊,把一路上的奇闻趣事互相分享……

休息结束,准备下山,有些同学在路旁捡了“拐杖”方便下山。上路时我已轻松够了,所以我主动帮助同学那一些重物下山。在如此险滑的山上,下山是极其危险的事。老师亲自守在峻陗处把我们一个个拉下去,嘱咐我们要慢慢走,同学们要互帮互助,同甘共苦。但是意外也是有的,个把同学不留心滑倒摔得裤子全是泥,只能算他们倒霉。我们一直走,持之以恒的下山,此时的我们腿脚酸疼的厉害,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同学们一个个沉默不语,两个两个互相依偎着,轻声呻吟着路上的苦,整个人都虚脱了,脸色苍白,但脸上却始终带着那抹最纯真最真实的笑容。

路边的桃花开的十分鲜艳,粉红粉红的,娇嫩的仿佛吹口气就会化成水。晚霞的花照耀着我们,引申出我们的影子,它们在路上消失。一路上的欢声笑语犹在,苦中有乐。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5

阅读《文化苦旅》你会发现我们祖国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里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印迹,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奔泻而出。然而,一点点、一点点地品味这山、这水、这人,那深沉的沧桑也演化成长长幽幽的叹息!文化是一种内涵、一种深度,有时也是悲剧的见证。

《酒公墓》记述了张先生一生的无奈叹息:身为状元的后代,留学归来的学者,本有一个不错的教员职位。因故被青帮抓取做了师爷,后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断腿;后来又到一所学校教书,然而乡野学生却不能理解他所说的“爱”,只能无奈离开;从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后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称为“酒公”,无儿无女、孤独地走完了一生!

读完文章不禁感叹,可悲啊!在那个时代,一个留学归来的学者,本应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应在社会上大有作为。却被一群对文化人没有丝毫敬重的“青帮”头目抓取做装点门面的工具:他们大概觉得占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但是这种整日打架斗殴、吃喝玩乐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内心?最后张先生用自己身体的残疾挣脱了野蛮。这时我想起了那句俗语“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时张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后来他又遇上了一群自以为读过书的人,他们生活在落后的农村,他们没有见过世面,他们不能理解“爱情”怎么可以在带大家面前谈论;他们嘲笑他的出格……张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蛮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选择离开!

张先生寂寞一生,只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只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于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无奈!

联想到本书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飞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失!王道士的眼里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色彩,牛羊的眼里只有饲料,没有鲜花!随着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动:愤怒、悲哀、无奈、苦涩……有没有苦涩的泪滴悄悄滑落?

文明不被理解、不被接纳,那是一种怎样的悲苦!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6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老街坊,小弄堂,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过路的人们,踩在微有潮湿的石路上,发出轻轻的声响,似流水拍打在嶙峋的怪石上一般。那份静谧,荡荡的残留在心间,似有悠然间的惆怅。这便是江南小镇。

这景致,不难想象,似如白居易的那首《小柳桥》“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衰杨叶尽空枝在,犹被霜风吹不休。”带着点点沧桑的味道。

而李商隐来到江南,则更赏到江南的那分淡妆的妖娆。“碧瓦衔珠树,红轮结绮寮。无双汉殿鬓,第一楚宫腰。雾唾香难尽,珠啼冷易销。歌从雍门学,酒是蜀城烧。柳暗将翻巷,荷欹正抱桥。钿辕开道入,金管隔邻调。梦到飞魂急,书成即席遥。河流冲柱转,海沫近槎飘。吴市甲,巴z翡翠翘。他时未知意,重叠赠娇饶。”大概是荷花盛时的六月吧。江南小镇是没有浓抹的,一切都是朴素的黑白,只有在六月的天里,才可在莲粉红的映衬下显得些许妖艳。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方干的这首《新月》是秋季的江南,那是幽静中的更一份悠闲。秋季的傍晚,江南要比他处更为清冷,月要更明亮。伴着点点明星,和轻唱的晚风,心情入水般的感受……

江南小镇,周庄便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周庄因有九百余年悠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被人们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余秋雨所欣赏的便是江南小镇这存于巷邑间古朴的文化,给予人的那一份悠悠的心境。“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周庄平常而悠闲的生活,这样映入眼帘。在周庄人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平凡,而对于生活于大城市中忙碌的人们,确实是一份难得的幽静。也许生活就应该这样,淡然地进行,但而不缺少活力,我向往这样的生活,正如余秋雨所说:“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

周庄因水的存在而显得更加清凉,因那斑驳的砖瓦而显得古老,但经历史洗刷后,给人们留下更多的还是它那似萧瑟秋风下的静立古木的淡泊安宁。对于周庄的气质,余秋雨这样说:“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读罢《江南小镇》,写下这么多,我也不禁想起中国台湾女作家三毛,周庄便是她的故乡。也许正因如此,她的文章,她的心才会如此细腻多感。坐在三毛茶楼中,点上一杯清茶,看着茶叶在水中轻盈的旋转,时而上时而下,最终落入杯底。渐渐舒展开那紧张多时的叶片,将叶中的绿色渗入水中,散发出缕缕清香。然后饮下,感受水的空灵,仿若周庄的灵魂一般,又似三毛轻轻的怀念和召唤。

漫步周庄,看到的不是秦火红色的征战,不是唐金黄色的盛事,不是清灰白色的混乱,而是源于世间却脱于世间的淡定。江南小镇纵横街道间黛色的水波,古旧石桥上的潮湿砖块,朴素人家传来的优美歌声,在人们的梦境中回荡。

这篇关于高中生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就为大家呈现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暑假过的开心。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7

我静坐着,书本泛着黄光,灯光却使它耀眼。

白发苍苍,长须飘飘,他已沧桑了,在我脑中踱步,脚步清脆。

余秋雨,这本就带着几丝静谧的名字,在我脑中回响。他看见了,行行止止,被历史的沧桑涂抹着,他看见了许多。

而那些被时间隐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间,驾着文字来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来到莫高窟外,一生慨叹,“王圆箓”。

伴随着老旧的树叶“咔嚓”作响。这位老者在我面前讲述着。他说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为了道士的家,用无数珍宝换得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茫然的是当时的中国啊!”他怒吼着。却无奈的走向下一个地点。这是时代的慨叹。

他登上庐山时,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绊绊,终于见到了这一震撼身心的奇观,听到了这一轰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许终于被一种久违的感觉“淋湿”,他想到了朱熹又联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无法构建出一种文化与名胜的对应,只能眼看着文人变成了游人。

“一阵云雾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着摇了摇头……

他此般,走过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间徘徊。他此般,走过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间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着”。苦在追寻,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的文人在慨叹,在惋惜,于选择间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国的文化在夹击中看不清未来的路在何方。

我翻看着心中不觉,提起一阵苦楚。不知是作者情绪的感染,还是历史带人的沧桑感。文化之流如此般宏大,历史长河源源不断。我便只是一个渺小的一员,像作者一样在此间徘徊着。谁也不知道我会做下什么?如同一个乡下的道士会找到石窟一般。

合上扉页,只觉得眼前漆黑的黑夜如同深渊。我觉得我坐得太久了,我只是那么小一点,却看过了那么多。我的生活经历无比渺小,却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感受,生活便是一种阅读,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学会了感受。

向前吧,不管你是谁?年轻或许是一种财富,因为人们总将明天描述成希望,那么它便是希望。我们不应让这历史的火种熄灭,我们仍需要带它们向未来前行,它们理应有一个归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的那般。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8

孤雁南飞便是秋,在这深邃的秋,沉寂的秋,悲凉的秋,我在心在为中华文化呐喊着.叫喧者.沸腾着。跟随者余秋雨先生走过的苦旅.我将重游这个伟大的民族所创造的奇迹。

当我走进《莫高窟》,我的惊叹只是渺小的沙石.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千万年文化的沉淀,一段段历史的重温,一个个朝代的轮替都盘旅在这里,这不仅仅是宗教的天堂.更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走进盛唐的繁华.明清的纷乱.余下的便是近代学者的脚印,我只能用膜拜来形容它,也只有它能衬得上,在敦煌中,孤独的坟塚.让我为民族那一种腐朽的记忆而惭愧,让一车一箱的文物从那昏暗的洞窟中拿走。我看见中华民族在滴血,是的.是那名道士把这把锋利的刀插走她的胸口.但是腐朽的封建教条化成一条绳.把这把刀牢牢的固定,我也好恨.没有早早出现在那个年代,我要挥起长剑,把这条绳切断,我要用毕生的力量,将刀从她胸口拔出。

从《三峡》走过,我沉浸在碧水蓝天的景色中,令我沉思的是两岸的文化.王昭君.屈原.李白……这一位一位历史名人.记住他们的不仅是历史,还有这两岸的山水,嗅一嗅都是他们的气息,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人,走过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从这样的文字中寻找到他们的踪迹。

在余秋雨笔下,王维的告别是柔和的.在风雨交加的沙漠中.就算保暖的衣服也会感到刺骨,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夕阳无故人”却把最暖的情传递个贬謪的友人,而今那里只有寻着王维的马蹄印才会到达,只有想要体会他的人,想要传承他的人才会把这一杯薄酒看得如此之重,而余秋雨正是这样的人。

来到.古时战场这里有无数个光秃秃的坟头,从他的笔下我看到了身披战甲,挥剑斩敌的将军,看见满地的鲜血慢慢浸透进地表,在这里沉静躺着的是战争的牺牲品.在文明的传承中无数个血的教训更提醒着我要热爱和平。

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魂,这造福千年的水利建筑让我再次体会到奇迹的函义,它的灵魂是不屈,是智慧,是果断,更是勇敢,我甘愿屈膝它脚下,它是我国的至宝.更是我的追求,它是我中华民族的脊梁。

通过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更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我连一只蝼蚁都不如。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不锲追求.他是一个学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的文字总是充满玄机,但他却是一个诚实的作家,每个字都是他的经历.每句话都有他的思想,这些就像清水中的石块无比清晰,我是从一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开始爱上他的文字,读他的书就像读他的精神。因为他的精神存在于他的字里行间,当他为某位历史人物感叹时,你的心也沉进谷底,当他为某段文明而骄傲时,你的心中满满的全是自豪。

我不仅要感叹.这就是余秋雨,带领你追寻华夏文明的余秋雨,将自己的思想完全解剖在你面前的余秋雨。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9

这几日,正在阅读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并不是说如何认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阅。

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精神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的王圆篆道士的行为------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微薄可怜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力”的“小将”,他们是动乱中一种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大地无言,但他却能带给我们太多。《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中是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把那儿如水的柔顺却又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是以特定的人情风物为骨,以特定时期的文人的人格与处世心态为血肉,描写出了一段关于人格与时代的千古绝唱,还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

如果你没有精力远行,却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锐的洞察力,却想洞察人情,那么——请读读《文化苦旅》,他会让你获得许多感悟。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10

午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题记

寒假里,我怀着敬畏之情读完了这本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份: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分别写了秋雨先生在考察为同地区所想到的,在动乱期间发生的事所想到的,在不同著名人物身上所见到的。

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了:书名叫《文化苦旅》,但本书中却没有一个与苦有关的字眼儿,这是为什么?能叫《文化之旅》吗?

先把这个题目分析一下,文化,大概是指秋雨先生经过这些物、事、人所悟出来的道理。旅,顾名思义,就是旅行的意思吧!但我觉得在最后一部份中,并没有涉及到旅行,而只是一件件让人若有所思的事件,因此,旅就是指获得这些道理的途径、过程,那苦文是什么意思呢?是艰苦,辛苦的意思吗?

从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来看,苦的意思是体现了的,就拿世界之旅举例吧,世界之旅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秋雨先生在各地考察得出的结论,而秋雨先生却经历了中东、中非等战火纷飞的地区,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这本巨著。光听这背景,就不由得让我对《文化苦旅》这本书肃然起敬。因此,苦的意思是艰苦,辛苦,那么,还有别的意思吗?

再从一些我自认为好的文章来分析吧:《道士塔》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并且被外国殖民者掠夺的悲惨境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王圆箓所修的道士塔,引出斯坦因等外国考古学家们对莫高窟经卷的瓜分,表现了莫高窟的悲惨境遇,听听秋雨先生所描写的吧。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嗥叫。也对,本来属于中国的宝物,却这样轻易地被外国人取走,但中国人又能做什么,把车队拦下来,把这些无价之宝运到京城?但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极大民族危机之中,谁也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明天会被谁占有,更何况这一卷卷珍贵的经书?作者所哭的,不仅仅是经卷流失海外的悲痛,也是国家不强大的惋惜,因此,这个苦字又多了一重意思,苦涩。

现在就能解答这个难题了,苦,既指作者考察时行程的艰苦,又指作者对于中华民族饱受掠夺的涩回苦忆。秋雨先生写这个苦字为全书做了一个完整的刻画,同时也使我们这些读者感到心头一震,我们不能沉迷于我国四大发明与国悴等,在我们眼中,应该还有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全部感想。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11

灼灼莲花瑞,熠熠生光辉。廿载弹指一挥间,澳门特别行政区已经迎来了23岁生日。澳门位于祖国南海之滨,32.8平方公里,67.6万人口。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历经风雨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怀抱。从回归前百业凋敝、治安不靖、人心浮动,到新生后煟然勃兴、物阜民丰、政通人和,昔日黯淡的南海小城已经华丽转身,祖国的美丽莲花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璀璨的“南海明珠”,始终是党中央情之所系、心之所牵。20__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来京述职的崔世安时就说道:“中央高度重视澳门的繁荣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始终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作为,全力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澳门保持繁荣稳定指明了清晰方向、提供了不竭动力。

“祖国好,澳门更好”。澳门是国家的一分子,只有与国家紧密连在一起才能真正发展好。“一带一路”建设、“十三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澳门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宏伟蓝图。在中央春风化雨般关怀指引下,澳门各界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传承爱国爱澳核心价值,物阜民丰、政通人和,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已经让澳门这座“莲花”小城逐渐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国际知名都市。数据显示,澳门本地生产总值(GDP)从回归之初的519亿澳门元(下同)增加到20__年的4447亿元;物价保持稳定;本地居民充分就业,失业率从回归之初的6.3%下降到20__年的1.8%。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生动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20年“澳门故事”美丽动人,20年“澳门经验”更显珍贵。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增强,爱国爱澳已经成为澳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回归之初澳门特别行政区就制定了《国旗、国徽及国歌的使用及保护》法律。国歌法出台后,澳门又于20__年1月修改原有法律,使得国旗、国徽和国歌的权威更加深入人心。人心所向也足以表明,“一国两制”是澳门繁荣稳定的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0年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澳门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澳门走向未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可以肯定,历经风雨洗礼,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澳门必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未来。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12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讲学、考察旅行时所作的散文集。初得此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下课一样,径直走向食堂。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天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全部都是卖二手书的。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季,学姐学长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摆出来以近乎白送的价格卖给学弟学妹们。路过一个学姐的摊位,看到了一本斑驳的映着余秋雨先生头像的书,学姐只要两块钱,我从学姐那儿买了过来。于是这本页面老黄质地低廉的书陪着我度过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几度的日子,陪着我度过了一个个不回家的寒暑假,也陪着我度过了好多个勤工俭学在外打工无法入眠的夜晚。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

八年后,我已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了正式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某一天陪着妻子在书店里闲逛,一本精装版的《文化苦旅》映入眼帘。瞬间各种记忆的画面放电影般一幕一幕的闪现,打开书本那行行文字带来的是一种相识已久的孤独、又是一种相似而又迥异的凄苦。就像是喝惯了的茶,喝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原来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苦旅?

由于她的极度畅销,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毋庸置疑,我花了两块钱从学姐手里买来的,也是盗版。原来,自己欠了先生八年的书本费。盗版盛行,也使她成了一个文化热点,正如同老话所讲“枪打出头鸟”,一时间,她遭到报刊媒体的各种攻击。久而久之,它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一个废弃的箭靶子,成了一个“外出的浪子”。时隔多年,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编选的《文化苦旅》这个版本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了新版小叙,对重新编选的原因作了说明:“毕竟过了二十多年了,原来装在口袋里的某些东西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换一点更像样的装束。艰苦跋涉间所养成的强健身材,也应该更坦然地展现出来。”游子归来,虽伤痕累累但身心犹健,器宇轩昂。对作品而言,《文化苦旅》本身,也是一场苦旅。

再读《文化苦旅》,已是而立之年。或是在周末闲暇午后,亦或是睡前的片刻间隙,每多读一页,心中更多一份从容与淡然。而今迈步从头阅,不仅仅是再次体味文化旅行路途的苦,更是为了分享文化自信的甜。文化兴则国运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祝愿你的旅行: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13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读的书确实不多,尤其是名著、世界名著。在学校时,匆匆地读《茶花女》、《红与黑》等,也许是由于文学素养的浅薄,或是世界观的差异,它们并没有带给我多大的震撼。暑假时,友人推荐我读一下《飘》,当时还记得她很神秘,开玩笑地说了声:“读完了,你会改变你的择偶观呦!”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它,很惭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书速度,却也不敢恭维自己看得有多精。读完后,心里有股淡淡的惆怅感觉,朦胧中,总觉得自己身上依稀有思嘉的身影。读完《飘》,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更唤起我对过去的懊悔。同时,对书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爱情,我也感触颇多。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十六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飘》中女主人公思嘉·奥哈拉并不是传统观念的好女人,她有着迷人的外貌、聪慧的头脑、坚强的内心、果敢的行为。同时,她也骄傲、贪婪、虚荣、追求实际,甚至曾经有过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她毅然将经济需求放在首位。如果说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于瑞德,因为我也同样的崇高自由,他的豪放不羁,他的现实,他的勇敢,都传神地说明了他在乱世社会中成长的一个人才,是在乱世生存与发展的强者,强者应适应任何一个社会,这也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经济社会中对精神的取舍,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是适应还是回避?思索过后,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启发!

谈到友情,虽然在《飘》中,作者并没有极力去描写友情,但媚兰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仍然是让我羡慕不已。记得桑费有句话:“朋友有三种:爱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忘记你的朋友。”我想媚兰就是那种爱思嘉的朋友。她对思嘉感恩、感激,甚至为了她可以去死,她的真心在临死前终于让思嘉明白她是她唯一的真正朋友。在人的一生当中,谁能没有朋友?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便成了人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对待朋友,最好也是最真的办法--那就是真心!

读完了整本书,我也摘出了最喜爱的两句话: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警告贪慕虚荣的人。

“我向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他们黏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一模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一一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一遍匆匆的略读,并不能体味多少真谛,也许,等我再读几遍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1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从中找出了丝许的感觉。

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九三年开始从上海戏剧学院辞职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经驻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独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写着一段段亲身感悟。或许作为我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尝试这样的一种体会,这种苦行僧般的高尚,我们只是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传承着这样一种精神。

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们去到了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在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有谁走过,又发生过的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又是谁在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这样的一瞬间里,那所有的一切都会很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升,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重燃而生,使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了一般。那我们的教书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与学生们做着不同的互动,在同他们的交流中,我感觉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此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觉自己是无比的自豪。我们在默默耕耘的同时,看到学生们快乐成长,在知识的海洋中畅快的游历着,我感觉到无比欣慰,感觉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长我们的智慧,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在这里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是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将这些诠释出来。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教学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们看不到呐喊声,没有欢呼声,更加没有掌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更不能因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教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读着《文化苦旅》,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东西。我想,读一本书除了能够获得理性和知识的收获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种喜悦,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种喜悦。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读着读着,便会有所收获。犹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更加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的细节。要知道学生们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想听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有责任心还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才是真正的关键之所在。这些是我在读完《文化苦旅》后的所思,所想,所感。

有关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15

漂泊的旅程中,是谁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 ——题记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耻辱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绚丽的壁画粉刷得所剩无几时,我好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大漠孤烟,冷冷的夕阳将那些马车的影子拉长。如血的余晖,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时,这块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飞,粗砺的黄沙击打着空空的石窟。呜咽的寒风,在唱着最后的挽歌。此刻,这个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谈起这些人和事都会使我们感到心口隐隐的痛,我们恨王道士那个历史的罪人。然而,将所有的罪责全都让这个无知的躯体承担,也过于沉重。即使当初没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会出现,悲剧依然会要发生,毕竟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通过《道士塔》,通过那苍凉深邃的笔触,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与沦落。太多的眼泪已被戈壁的风吹干,然而那份美不会改变,纵使它曾经被无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说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烟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态同样使人可叹。

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一切的氛围,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赐予的,更多的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营造出来的。虽然我不曾去过,但是书中描绘的江南小镇却给我一种回家般的宁静。

历史对苏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发苏州》中,为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鸣不平。没有金陵的王气,没有森然的殿阙,没有沙哑的军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桥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弹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苏州,也有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有奋起反抗的一天。面对明朝腐败的统治,苏州人一改往日的温婉,也如易水壮士般踏着血泊反抗,悲壮、义无反顾,令世人震惊错愕。然而当浩劫过去,苏州人依旧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桥依旧精致,桃花依旧鲜艳。隐者式的文化影响着这里的人,恬淡闲适是他们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却他们还有那副铮铮铁骨。深深庭院中,虚掩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西湖梦》中至情至性的苏小小,一生都在追寻着美,守候着清泉般透亮的净土,潇洒怡然的活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选择了最美的年龄。如同烟花,灿然绽放于夜空,即使陨落,也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唯美的痕迹。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形容她再贴切不过了。苏小小对于美的追求,或多或少的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那种对完美的热爱,对生命的敬重。

余秋雨曾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想必这就是他旅行的目的,写这本书的初衷吧。在旅途中,体味到了历史太多的辛酸,文化太多的无奈。在旅行中涤荡心灵,在旅行中守望文化。

再壮丽的旅程也会隐藏回归的路线,漂泊的行者,是否也在守望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