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管管理制度推荐4篇》
制管管理制度(通用4篇)
制管管理制度 篇1
(一)领导工会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履行职业安全卫生职责,对烧结厂职业安全卫生在工会工作管理方面负责。
(二)组织贯彻和实施有关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条例。
(三)组织贯彻和监督实施女工的特殊保护工作。
(四)监督检查烧结厂所属部门贯彻执行劳动保护法规的情况,并督促主管业务部门撤消或纠正违反劳动法规的决定和措施。
(五)参加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措施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参加公司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对未经上级部门审查或竣工验收的项目,有权阻止施工或投产。
(六)参加伤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火灾事故和车辆肇事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协助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预防事故的措施。
(七)组织制定工会组织的重大活动应急处置预案,并监督实施。
制管管理制度 篇2
(一)原料加工质量控制
1.保证原料清洁卫生,在粗加工中必须认真仔细地对原料进行挑、拣、刮、削等处理,然后冲洗干净。
2.保持原料的营养成分;加工中应尽量保持原料的新鲜程度,减少营养成份损失,尽量缩短鲜活原料的'存放时间,蔬菜在加工中应先洗后切。
3.按照菜谱的要求加工:
(1)原料粗加工应根据各种菜式烹饪要求妥善合理使用原料,妥善安排,既保证菜肴质量,又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率;同时,要按照各种菜肴的烹制要求使用刀法,注意保持原料的形状完整;
(2)原料细加工应根据菜式的要求进行切配,强调整齐均匀,大小、厚薄、粗细、长短都完全一致。
(二)烹饪质量控制
1.制定和使用标准菜谱
(1)厨房对每款菜式都应订详细的投料及烹饪说明书,具体规定菜肴烹饪所需的主料、配料、调味品及其用量、烹饪方法、拼摆要求、制作时间等;
(2)在制作中严格要求厨师按标准制作,保证菜肴成品色、香、味、形等方面的一致性,即一菜一卡。
2.烹饪质量检查
厨师长必须对每道工序认真检查,抓好工序检查、成品检查和全员检查三个环节餐厅及时了解宾客对食品菜肴质量的意见反馈厨房,对菜肴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填写《意见反馈单》由厨师长及时整改。
3.加强培训和基本功训练
在日常工作中厨师长要加强现场督导,严格要求厨师遵守操作规程,按照标准菜谱进行加工烹调;同时,还应经常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和基本功的训练、考核。
制管管理制度 篇3
(一)负责水、电、气、暖动力系统的管理和安全运行,保证烧结厂科研生产的需要和正常运行,对因管理不到位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负管理责任。
(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电力、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器材,努力做好水、电、气、暖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水、电、气、暖动力系统的检查,防止跑、冒、滴、漏事故发生。
(四)参加审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水、电、气、暖图样和电力装置等有关资料的合理性、安全性,把好工程的水、电、气、暖系统的质量关,参加工程验收。
(五)经常深入生产科研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对空压机、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电气系统和电力设备的事故隐患及时编制整改计划,并组织整改和验收。会同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气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
(六)及时做好相关设备设施及附件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工作,并做好记录。
(七)编制相关事故应急预案,并负责做好现场人员的应急处置知识的培训工作。
制管管理制度 篇4
1目的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是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核心。为加强公司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等。
3职责
3.1公司行政总监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3.2安全部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公司各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各部门负责人负责低风险即等级判定为重大风险以下(不包括重大风险)各级风险的风险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3.4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要求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5风险评价和控制主要为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服务,要求该项工作的从业人员参与评价。评价初期,可由各级管理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进行示范,逐渐转变由从业人员自行评价,从业人员风险评价可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3.6非本公司施工单位到公司从事某项工作时,风险评价和控制由施工单位为主、公司为辅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分析人员签字也应包括两部分人员。审核审定由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负责。
4管理程序
4.1风险的分级管理
4.1.1风险评价依据本制度附录《风险评价准则》进行分级。
4.1.2各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1.3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部复检签字后,报公司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全部终审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该部门专(兼)职安全员终审批准。
4.1.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1.5风险评价、分析职责:
4.1.5.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
4.1.5.2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3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应由各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4.1.5.4生产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生产技术部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5较重要的工艺改变应由安全部负责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6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生产技术部负责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7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8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部门进行作业风险分析;
4.1.5.9原材料、产品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的风险应由供、销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10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1安全防护用品应由相应的采购部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2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2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1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方法为工作危害分析(jha);
4.2.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的首选工作是危害分析(jha),其次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4.2.3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为安全检查表法(scl);
4.2.4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为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4.2.5经公司领导批准的其它方法。
4.3 评价准则
公司定性风险评价按附录《风险评价准则》进行,需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由风险评价小组采用合适的评价准则。外部评价由相关资质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4.4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4.4.1行政总监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评价组织编制评价大纲。
4.4.2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组织。
4.4.3危害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4.4.4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4.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4.4.6得出评价结论。
4.4.7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3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4.4.7.1火灾和爆炸;
4.4.7.2冲击和撞击;
4.4.7.3中毒、窒息和触电;
4.4.7.4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4.4.7.5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4.4.7.6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4.4.7.7设备的腐蚀、缺陷;
4.4.7.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5确定重大风险
4.5.1依据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4.5.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4.5.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6风险控制的内容
4.6.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4.6.1.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4.6.1.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4.6.1.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情况;
4.6.1.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4.6.2控制措施应包括:
4.6.2.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4.6.2.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4.6.2.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6.2.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6.3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为重大风险的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4.6.3.1风险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4.6.3.2评审意见;
4.6.3.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6.3.4治理时间表和负责人;
4.6.3.5竣工验收报告。
4.7风险信息更新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的频次一般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4.7.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4.7.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4.7.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7.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4.7.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8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xx)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不存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4.9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通过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5相关记录
《作业活动清单》
《重大危险源辨识记录》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scl)》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记录表(lec)》
《预先危险性分析记录表(pha)》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记录表(haz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