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14篇正文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起到课程上的承上启下,是学生尽快进入课堂。】

上节课我们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理清了文章思路,复述了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老英雄,(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对老英雄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这节课我们先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再归纳文章的主旨,最后感悟下文章的诗意美。

课堂实录

一、解读小说的人物——老头子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全方位了解老头子的形象。】

1。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明确:

(1)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2)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3)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4)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5)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小结: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2)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3)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4)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二、揣摩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环境描写句子的赏析,领会环境描写对小说中人物和主旨的作用。】

学生从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仔细体味写景的作用。

1。景物描写: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写景的作用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三、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这位老英雄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后小结

年近六十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课后习题

1。摘抄文章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细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2。阅读孙犁的名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板书

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难点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吗?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风景如画。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惊天我们要讲的《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洋淀。

课堂实录

一、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了解小说的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2.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三、掌握文中的生字解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1.掌握生字。

提防( dī) 疟子( 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 zè )

飒飒( sà) 泅着( qiú) 转弯抹角(mò) 张皇失措( huáng )

2.理解词语的意思。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复述了解故事的情节。】

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是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

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送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

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白洋淀里,神秘的芦苇荡中,潜藏着我们英勇智慧的抗日英雄。大家军民一条心,共同抗击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华北大平原上谱写出了一曲抗战的激昂乐曲。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感悟到我们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写作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芦花荡》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

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 学生补充,板书巩固。3分钟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 阅读感悟,自主研讨。15分钟

提防 疟子 寒噤 吆喝 蹿 仄 飒飒 泅水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 悠闲: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学生口述,教师引导。5分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复阅读感悟,理清思路。13分钟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的看病途中,由于老头子过分的自信, 导致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感到丢人,决定当着小女孩的面教训敌人,挽回面 子。 (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由于老头子的过分的自信和自尊,导致大女孩受伤。 。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写老头子用计谋通达了几十个日本鬼子,为大女孩报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结局)

五、课堂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口述,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

B组(中等生):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识记文学常识。

板书 芦花荡

一、作者简介:

二、字词

三、故事情节: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文学常识、字词等 口头提问,笔试小考。3分钟

二、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提问导入。2分钟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学生齐答,1分钟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动作。

三、研究阅读 阅读文本,勾画圈读,学生补充。10分钟

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

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15分钟

①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老头子将近60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理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

②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③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④过于自信与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 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5、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深入理解。10分钟)

——过于自信与自尊;“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五、课堂小结 教师一语带过

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习题。

B组(中等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布置的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外貌 老当益壮

老头子 语言 爱憎分明

心理 智勇双全

动作 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语带过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了解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今节课我们来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25分钟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1段)“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把白洋淀重重包围,我军处境异常艰难)。

——“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狠狠地往上钻” 象征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

(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

(13段)“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小结:《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三、探究讨论 阅读文本,发现问题,15分钟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因为 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4、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二菱;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四、课堂小结

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 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练习册同步

B组(中等生):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芦花荡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能力目标:

⑴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⑵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g)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 he)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2、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⑴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⑵“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⑴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⑵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⑶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⑷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⑸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⑹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⑺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⑻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⑴教师示范分析第⑴、第⑻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⑻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⑵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情节──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人物──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诗情画意

《芦花荡》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2.解读“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读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揣摩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解读“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读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揣摩其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二)出示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2.解读“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读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揣摩其作用。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

(一)自学指导

1.默读链接资料,了解小说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作者。(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

2.读课文,标出段序,查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在课本上注音,把你认为重点的字词写一写。

3.再读课文,试着复述文章故事情节,高潮部分要有所体现。

关于作者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关于小说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精讲点拨:

肖像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品味: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品味: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老头子过于自尊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这是他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信。

动作描写: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品味

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写老艄公剥莲蓬,船围着鬼子转圈,假装溜,张皇失措,其用意都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传奇英雄。

课后小结

结束语:美丽的芦花荡,智勇双全的老艄公,这节课让我们感受了一个不同的抗日战争,如诗如画,轻松愉悦的抗日战争,这就是孙犁,孙犁的清新的文笔让我们耳目一新。课下我们可以再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孙犁小说的魅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 检查预习: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预习一下。

六、 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默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二)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见下板书。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三、 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 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苏州园林》重点段落分析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家、 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列数字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后记:

《芦花荡》教学设计 7

[教学设计A] 步步感受

创意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教学设计B] 网络阅读

创意说明:以课文为基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阅读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性鉴赏诗体小说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

一。第一次上网,查询写作背景及芦花荡的地理特征。

搜索关键词:芦花荡

二。第二次上网,发现孙犁其人。

搜索关键词:孙犁

三。第三次上网,更多地了解孙犁,扩展阅读“诗体小说”的另一篇代表作《荷花淀》,具体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搜索关键词:诗体小说

四。更多地寻找并阅读在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群“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搜索关键词:荷花淀派

五。将阅读收获交流共享。

[教学设计C] 添加配读

创意说明: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2.课文扩读材料

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材分析】

1、重点:

⑴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⑵ 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2、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⑴ 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⑵ 生字生词:

疟子(yào) 提防(dī fáng) 吆喝(yāo hē) 蹿(cuān) 仄(è)歪 飒飒(sà sà) 寒噤(jìn) 张皇失措 央告

2、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用“这是一片______的芦花荡”陈述。

3、再读课文,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三、品读研讨

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日本鬼子兵。

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⑴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夜送两个小女孩进芦花荡);

⑵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老头子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份深沉的爱国热情。

四、复述课文

1、小组合作,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和“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复述故事情节。

预设: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的脑袋上。

2、学生评价。

3、拓展延伸。

请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的句式说话。

五、课堂小结

燕赵多慷慨之士。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芦花荡》故事,让我们在冀中人民身上,看到了属于北方民族的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小说写的是残酷战争里的人和事,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其高昂浓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六、本节课配套习题设计

1、抄写生词。

2、通读课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课外阅读短篇小说《荷花淀》。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品读研讨

1、小说的主角是谁? 老头子。

2、请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说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补充完善。)

预设:

⑴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外貌:“撑船的是一个……除非在白洋淀上。”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心情:“悠闲”“编算”。

⑵ 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女孩:喜爱;

对鬼子:满怀仇恨。

⑶ 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勇:不带一枝枪;

智:设下计谋。

⑷ 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核心性格)。

3、课堂练习: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四、品味语言

1、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细心加以体会。

(详见课文。)

2、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预设:

⑴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⑵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⑶ “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五、课堂小结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六、本节课配套习题设计

1、完成《学案》练习;

2、课外阅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肖洛霍夫)、《米隆老爹》(法·莫泊桑)。

《芦花荡》教学设计 9

导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会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能把握其性格特点。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课文初读

1.看导语,默读课文,标注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结构。

2.读课文3—5遍,划出�

3.读完《芦花荡》,文中老头子的形象使你联想到了谁?请把他的故事简要写在下面。

4.�

字词精粹

1.给加点字注音并且抄写下列词语,写会为止。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飒飒( ) 泅着(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

2.解释词语。

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遮掩:遮蔽,遮盖。

(17)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8)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走近文体与作者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花荡》从体裁上来看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

3.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4.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944年,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都能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课堂学习

一、活动·研讨

交流碰撞

1.初读课文后,理清本文的三要素。

人物: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环境:

情节:

2.

找出本文主人公的核心性格,文中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的(标注在课本上),又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理解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各抒己见

1.标画本文的景物描写,试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文章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怎么不介绍他的名字?

问题聚焦

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

(一)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3.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4.请在选文中划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4段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二)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4.“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5.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课时 10

教学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难点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吗?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风景如画。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惊天我们要讲的《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洋淀。

课堂实录

一、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了解小说的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2。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三、掌握文中的生字解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1。掌握生字。

提防( dī) 疟子( 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 zè )

飒飒( sà) 泅着( qiú) 转弯抹角(mò) 张皇失措( huáng )

2。理解词语的'意思。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复述了解故事的情节。】

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是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

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送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

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白洋淀里,神秘的芦苇荡中,潜藏着我们英勇智慧的抗日英雄。大家军民一条心,共同抗击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华北大平原上谱写出了一曲抗战的激昂乐曲。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感悟到我们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写作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板书

教学目标 11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 12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分析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总体把握情节。

2、学习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

三、粗略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交流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学用“我喜欢这篇小说的。.。.。.,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话。畅谈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思考这篇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学生任选一方面思考,准备第二课时交流。)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精细探究

(围绕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作进一步探究。)

1、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⑴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⑴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⑵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学生齐读表现“老头子”的复杂心理的语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复杂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揣摩其妙处,再在小组交流。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三、拓展延伸

补写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仿写家乡的景物。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芦花荡》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芦花荡优美景色,老师激情导入: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2、师生诵读。再次感受芦花荡的魅力。

二、课文探究。

1、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师生讨论后小结: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2、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结论: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3、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人物描写艺术探究

三、课时总结。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四、课后思考: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本站有专文论述,此处可直接引用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

②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芦花荡教学设计 14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要求学生阅读了战争题材的作品后,能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芦花荡的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少数生词学生自学即可解决,不过篇幅较长,可能阅读速度方面会受到影响,好在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感悟,相信学生可以了解到“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民族英雄的性格,可以通过诗化的语言感受到芦花荡环境的优美,看到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表现,从而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学习本文的描写,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理念】

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文本互动,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进行多重对话,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复述课文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2、难点: 体会英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过程】

一、品读全文: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1、�

提问,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如下:

1、内容: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了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是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二、品味语言,欣赏诗情画意的美景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2、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四人小组讨论。

3、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教师示例:欣赏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例,小组讨论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如:

⑴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⑵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三、研读重点:感悟老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

精读文章的55~63段,问题如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的内容。

2、�

2、这一问题主要抓住老头子的行动回答。

(见文中,要求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3、第55段渲染一种神秘气氛。第62段用美景来渲染老头子内心的快慰。

四、小结

孙犁在文中运用诗化的语言,描写了芦苇荡美丽的景色,创造了美的意境,让我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不得不痛恨破坏美的日本鬼子,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老英雄的壮举,不得不相信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作业

1、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2、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3、学习本文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写自己身边的一个人,字数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