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优秀2篇正文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优秀2篇》

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优秀2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韩非子的简介】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1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扁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2.预习《狼》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2

扁鹊见蔡桓公

天山二中:赵佟青

[教学目标 ]:

1.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 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 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 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  疾  益  故  索  还  火齐  汤熨

三。 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 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 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 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 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 布置作业 :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天山二中:赵佟青)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