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19篇正文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19篇》

时间: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1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善无微而不赏】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悉以咨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9、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分)

20、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分)

21、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答案:

13.①卑鄙:出身卑微 ②光:发扬光大 ③简拔:选择提拔 ④咨:询问

14.①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关系到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②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15.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20.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21.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2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躬耕于南阳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不毛 不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彰其咎 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文段后回答: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亲自 从那时以来 不长草木 显示

2.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和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

3.(1)积极献言,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2)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

(3)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3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回答下列答案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4.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1)√ (2)× (3)√ (4)√

2.C

3.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4.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玄①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②,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因屏⑤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⑥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⑦猖蹶⑧,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⑨,君谓计将安出?”(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注释:①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②先主:刘备。③屈致:委屈他枉驾来见。④凡:总共。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⑥信:通“伸”,伸张。⑦用,因此。⑧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⑨已:停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亮躬耕陇亩 躬_____________

(2)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_____________

2.下面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为信然 欣然起行

B.先主器之 治水之法

C.因屏人曰 因恸绝良久

D.而智术浅短 潭西南而望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时先主屯新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亲自②到,拜访

2.C

3.时╱先主屯新野

4.(1)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5.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他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5

事后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有今古二型。今天说的“事后诸葛亮”的意思是,在一件事情已经出现之后,就自夸“早不出山人所料”,大有一贯正确的气概。在历史上的事后诸葛亮,却不是这样大言不惭的。这可以从“失街亭”这个三国故事中取证。

以诸葛亮之智,( )有街亭之失,事后,诸葛亮怎样对待这件事呢?

首先是严于执法,追究大将马谡的责任,依军法办事,斩了马谡。要知道马谡这个人是诸葛亮最器重、最爱护的将领,但是既然因为他违反军令而丢失了街亭,那就无法迁就了。说是挥泪斩马谡,是实有其事的。他不仅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而且是“赏不遣远,罚不阿近”,在法律面前不袒护自己的亲信。

事后诸葛亮做到的第二件事是,在失误面前,把自己摆进去,勇于担当责任。因为刘备早就关照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堪重用。而今( )失了街亭,这是由于自己无知人之明的缘故。因此上表请求处分自己,降了三级使用。

事后诸葛亮做的第三件事,是总结失误的教训。 于是他就“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要求下面揭发他的错误,争取化失败为成功之母。

这是历史上事后诸葛亮的真面目。这跟当今自称一贯正确的事后诸葛亮是大异其风格的。当今的马谡也还不少,造假药呀,倒买进口汽车呀,违法乱纪,无所不为。奇怪的是没有一位事后诸葛亮挺身而出,来个挥泪斩马谡;也不见有哪位事后诸葛亮出面引咎自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有如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所做的那样。相反,说不定有些诸葛山人还在失街亭后自夸一贯正确呢。

问题:

1.本文针对现实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___。

2.概括文中划线句子中“这”指代的内容。(限18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次在文中括号内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 既然

B.果然 居然

C.居然 果然

D.既然 果然

参考答案:

1.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问题)。(或“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工作中的‘马谡’和自己”。)

2.严于执法、勇担责任、总结教训。

3.C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6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4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1.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夙夜忧叹 夙夜:_____________ ②庶竭驽钝 驽钝:_____________

③属以后事 属:___________ ④若嗣子可辅 辅: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1.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受遗诏。

2.答案:①早晚: ②比喻才能平庸。 ③委托,交付。 ④辅助,协助。

3.答案: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4.答案举例:①忠心耿耿。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④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等等。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7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 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习]

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参考答案:

诸葛亮传略

1.①年轻时

②超出

③特殊的才能

④交

⑤已

⑥任命

2.①当时

3.赤壁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8

(甲)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 选自《出师表》 )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3分)

(1)休祲降于天

(2)长跪而谢之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3:“义”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含义。甲文唐雎不辱使命是义,乙文诸葛亮许以驱驰临危受命也是义。你能说说他们“义”的不同内涵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休祲:吉凶的征兆 (2)谢:道歉(3)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1)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小题3:略

小题1:试题分析:(1)“休祲”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理解为“吉凶的征兆”。(2)“谢”不能理解为“谢谢”,应理解为“道歉”。(3)“卑鄙”,现代汉语:形容一个人品德低下;古代汉语:见识短浅。

小题2:试题分析:(1)“谕”是“明白”的意思,“夫”为“句首语气词”,“以”是“凭借”的意思,“徒”是“只”的意思,“以”是“因为”的意思;(2)“于”是“在”的意思。两句在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3:试题分析:从大义(国家)与小义(个人)两个角度来分析“义”的内涵。如:唐雎的“义”:为国家大义,舌战秦王,以无畏的精神和智慧,终于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诸葛亮的“义”:是报答刘氏父子的小义和报国家社会的`大义的融合。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9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25.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⑶抚百姓( )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平 而 劝 戒 明 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来源:学*科*网]

参考答案:

25. D(2分)

26. ⑴彰显(显示)⑵痛 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4分)

27.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2分)

28.(4分)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10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遂许先帝以驱驰 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又名“鬼市”云 (《山市》)

C.躬耕于南阳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D.以告先帝之灵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 )

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参考答案

1.B(2分)

2.兴办、增加(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出现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3.①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②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共4分,每句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11

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

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3时果然转为西风。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恶劣,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做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做出了贡献。

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削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

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平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控制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

1. 本文是介绍气象学知识的,却从诸葛亮借东风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三、四段举了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 ________________。

4.全文主要说明研究气象学的两个目的是:

(1)__________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 _。

把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一句中,“当代的‘诸葛亮’”指当代的气象科技人员。

B、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

C、人们对改变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办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

D、到下世纪,我们人类一定可以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2、承上启下。

3、现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4、(1)天气预报,(2)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变成现实。”

5、A (B项“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说法不当,因为“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了一些设想。”C项不当,因为“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还未开始行动,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D项不当,因为到下世纪能否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只是一种估计,目前还不能下结论。故选A项。)

6、如:层次清楚;材料准确丰富;语言生动准确;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等。写出一点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12

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文后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3】.选文中,诸葛亮向刘禅提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________(用原文回答),作者还在文中追忆的两件事是 _____ 和 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本文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1】(1)衰败 (2)亲身(3)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译文:因此我很感激,便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小题2】亲贤臣,远小人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小题4】报先帝,忠陛下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13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布衣 (2)卑鄙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3、(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 (1分)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2分)

5、你对诸葛亮不留遗产给儿孙(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有什么评论?(2分)

参考答案

1、

(1)平民百姓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

(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2)等到他死后,情况果然像他说的一样

3、三顾茅庐 或 临危受命

4、尽心为国 不谋私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

5、示例:不要让儿孙养成依赖、懒惰的思想,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儿孙有能力要钱干什么,儿孙没有能力又要钱干什么。

译文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 ”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14

诸葛亮论(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却:后退

B.得逞其奸 逞:实现

C.曹、刘之不敌 敌:实力相当

D.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取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衰乘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以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以

贻之

D.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5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5分)

参考答案:

1.D 信:通“伸”,伸张

2.C A.“乘着”;“经由”B.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 连词,表目的,“来” D.副词,“才”;副词,“竟然”

3.C 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4.(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臣服,(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15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①臣赋②性拙直,遭时艰难③,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④病在膏肓⑤,命垂⑥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⑦,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⑧,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⑨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⑩。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注释】①伏念:俯伏而思念。②赋:禀赋,受之于天的性质。③艰难:指三国鼎立,蜀国人少国小,魏吴比较强大的斗争形势。④何期:哪里想到。⑤膏肓:不能医治的部位。⑥垂:将要。⑦寡欲:克制享乐的欲望。⑧先君:死去的国君(指先主刘备)。⑨屏黜:罢免。⑩尺寸:微小的。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躬耕于南阳( )

(2)约己爱民( )

(3)悉仰于官( )

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亲自,亲身。

(2)克制。

(3)全部,都。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D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意对即可)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16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17.(1)√ (2)× (3)√ (4)√

18.C

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17

【试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 题。(18 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 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 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 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2.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3.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4.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

5.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参考答案

1、B

2、A

3、两个诸葛亮不一样:

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4、(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

(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5、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18

(甲)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①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②,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③,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乙)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焉。”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注 ①晋宣王:就是司马懿。 ②万方:千方百计 ③黄钺:一种兵器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乃遣辛毗为军司马(派遣) .. B.诸葛亮之次渭滨(驻扎)

C.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送) D.贼不复出焉(盗贼)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 诸葛亮之次渭滨。 时人莫之许也。

B. 将欲应之以重兵。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 以示武于其中耳。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 辛佐治仗节而到。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

②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耳!

4. 请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司马懿对待诸葛亮挑战时的应对态度,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解析:

1、D... 2、BC

3、①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对着军营门口站立,军队没法出来。

②(他)如果能战胜我,哪里还要不远千里去请求作战呢?

4、相同点:司马懿都没有出战。

不同点:甲文中司马懿想应战但被辛毗制止而未出战,乙文中司马懿不想应战,但假借上表朝廷,以辛毗为幌子,既安抚了军队,又达到不出战的目的。

《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19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布衣(2)卑鄙___________(3)驱驰___________(4)悉

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19.(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2分)

20.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3分)

参考答案:

17.(1)平民百姓(2)地位低下,学识浅陋(3)奔走效劳(4)全、都

18.(1)在军事失利时我接受重任,在危急关头接受使命。(2)到诸葛亮死时,情况果然如他说的一样。

19.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

20.尽心为国,不谋私等;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