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描写春天的古诗【优秀12篇】正文

《描写春天的古诗【优秀12篇】》

时间:

《春夜喜雨》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赏析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岁幼儿背的唐诗 1

1、《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7、《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9、《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写四季的雨 2

春雨、夏雨、秋雨和冬雨,是一年四季的雨,而我最喜欢春雨。

夏雨是一阵一阵的。瞧,刚才天空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就变成了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雨水打落了花瓣,打落了绿叶。打到了人们身上疼痛万分。又一会儿,雨不下了。但是雨留下的痕迹是不会复原的。

秋雨是黄色和红色的。看,下雨了。它把迎杏叶、梧桐叶……都染黄了,把枫叶染红了。唯独只有松树用它那令人畏惧的松针保住了自己的`颜色,它还把花儿敢走了。

冬雨是寒冷的,它冰冷无比,它落过的植物上只留下光秃秃的树枝干。它令人讨厌,因为下完雨后路上就会结冰,就容易打滑。

春雨是我最喜欢的雨,它是彩色的。瞧,下雨了。种子们张开了小嘴儿,品味着乳汁的甘甜;花苞笑了,饱含着快乐的泪水;柳条醉了,摇动着纤柔的腰肢。春雨不像夏雨那样暴躁,它是轻柔地拂过我们的脸颊。她唤醒了万物,小动物们伸了伸懒腰,爬出窝儿。小鸟歌唱,青蛙伴奏,歌唱春雨。植物们挺挺身子,继续生长。花儿跳舞,小草伴舞,迎接春天。农民伯伯常说“春雨贵如油”真是一点也不错。庄家们从雪中挺了出来。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春雨像银针,像丝线。它滋润着大地,滋润着万物。

啊,我爱春雨,我爱春天!

描写四季的雨 3

四季雨各自有着不同的心事。

春雨,总是蹑手蹑脚地来到,不轻易让人发现。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欣喜地认为“春雨贵如油”呢?我看那春雨,它不紧不慢地飘过来,又飘过去,没完没了,害得我老被关在家里,真让人心烦。长大了,我才明白,原来春雨在工作呢!看,那细细的雨丝,滋润着大地,就像一位母亲用乳汁哺育着花草树木。也许正是它的付出,才让人那么喜爱它吧!

夏雨,总是一阵阵地来,一阵阵地去,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人们也许没觉得它有什么大优点,但它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看,孩子们在雨里光着脚丫踩着,在水洼里跑啊跳啊,还把那一把把小伞撑得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花伞下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有时,大人们看到我们这么高兴,也快乐起来———啊,夏雨,是带来那阵阵欢笑的使者。

秋风阵阵,叶孩子无奈地离开了大树妈妈的怀抱,它们忧伤的心情引来了秋雨,也只有温柔的秋雨怜惜地跟在叶孩子身后,为叶孩子送行。秋雨,特别容易使那些离家的孩子想起故乡,它是游子思念妈妈的泪。

冬雨,带来寒冷,几乎没有人喜欢它。但它还是变幻着自己的身姿,成为漫天飞舞的雪孩子来讨人欢心。大人们哪里知道,冬雨也是个寂寞的孩子,也许只有我们这些孩子,才理解它的心情吧……

四季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各自不同的心情,我爱它们迥然各异的个性。

描写四季的雨 4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最美的。

春天,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每一棵树仿佛都从昏睡中醒来。他们用手臂揉揉睡眼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来端详这个美妙的世界。这时小草也像刚冬完眠的蚯蚓似的翻动起来简直就像一层绿茵茵的起伏的'波浪。呼吸变得畅快,空气也格外的新鲜。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赶走了冬天,才使世界充满活力。

夏天,就别有一番特点了。夏天的雨热烈而又粗狂。有时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一点预告都没有,雨就“哗哗”地下了起来。真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不过,雨这么一下,暑气就消了一大半,只有这一场雨才使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感到一丝凉意。

秋天,雨便变得端庄而又沉思了。像害羞的小娃娃,不敢出门。

冬天,雨化成了美丽的雪花,她显的自然而又平静。像圣诞老人,悄悄得给你带来今年的最后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都在我面前流动你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只有在雨中,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春夜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春夜喜雨》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春夜喜雨》诗歌简介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作。

杜甫死因 6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二、溺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 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赐死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说较为可信。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生平 7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帼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 ”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春夜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8

题目:《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诗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理解: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然没有出现一个“喜”字,春雨赞。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了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和,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打开门出来看,只看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光亮。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多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

常言道,一年之季在于春。可不是吗,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它给我们带来诗情画意般的生活情趣。

春天是植树造林的时节,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那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 春天就是这样充满着浪漫的色彩。我们将穿越时空,与大诗人杜甫一道走进春雨绵绵的世界。

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我爱春天,但是我更爱春雨。春雨给世界一派繁荣的景象。

春天真的是太美了!难怪诗人们都爱春天。

描写四季的雨 9

闭上双眼,静静地听,那每个季节的雨,就如同一首首动听优美的歌,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觉!

春雨害羞 、婉转,她像仙女把麦苗画青了,让百花齐放了,柳条挂绿了,小动物们也出来游玩了……瞧!那透明的银线,多像天地间的琴弦发出的魔力,使万物苏醒!大地复苏。

夏天的雨,是那样勇猛!每次都下的哗啦啦的,伴随着电闪雷鸣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地倾泻而下。夏天的雨也是很调皮的,经常请他的伙伴帮他伴奏--------“打鼓”!两个节奏加在一起,是一部很有摇滚节奏的一种交响曲!

春雨弹奏的歌曲是优雅的,夏雨唱奏的歌曲是摇滚版的。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风格。

秋雨是柔柔的,下得好密。它和春雨一样都有神奇的法力,但秋雨演奏的歌曲可能不是很好听,很多树叶都枯黄了!但只有菊花开得好旺!十分引人注目!

冬天大多数的雨是和雪一起下的,挺壮观的,但由于很寂寞、寒冷,只有青松和腊梅挺立在风雪之中。也只有这两位“宾客”来看演出。

秋雨和冬雨“贵宾”都很少。

虽然有的演出的动听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但是我不偏心,他们演奏的都不错,我喜欢四季的雨。

描写四季的雨 10

春夏秋冬的雨,各有特色,她们有不同的个性。

春天的雨,像一位美丽的姑娘,于人不觉间,她轻轻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滋润着大地,让一切都从梦中苏醒过来。雨,把春天装点得格外美丽。小草发芽了,小花结出了花蕾,柳树披上了嫩绿嫩绿的头发,多美呀!

春天的雨,“沙沙沙”,唱着优美的曲子走来……

夏天的。雨,像一位血气方刚的男孩,他喜怒无常,来一会又走了,走了没一会儿又来了。他奋力一吼,真吓人!“哗啦啦哗啦啦”,倾盆大雨又下来了。比起那美丽的春姑娘,他少了几分可爱和文静,却多了几分豪爽和洒脱。

秋天的雨,是位善良的小孩子,让庄稼丰收了,让果实成熟了,让我们吃到香甜的果实。秋天的雨,不仅洒下了丰收的硕果,还深情呼唤冬天的到来呢。你看,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在告诉大家一个重要的消息——冬天快要来了。大家都要赶紧准备过冬呢!

冬天的雨,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把自己变成雪,到处飘,一会儿飘到地上,一会儿飘到树上,一会飘到房顶上,一会儿飘到我们的身上,一会儿又不见了。她送给我们一个银*妆玉砌的世界,真美啊!

春夏秋冬的雨样样都美,是我们真诚的朋友,你觉得呢?

春夜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11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春雨知道适应季节,当万物萌发生长时,它伴随着春风,在夜晚偷偷地及时降临,滋润万物又细微无声。郊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朵躲在黑暗之中,江上渔船的灯火却格外明亮。待到天明,看那细雨滋润的红花,映着曙光分外鲜艳,饱含雨露的花朵开满了锦官城。

注释

(1)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6)晓:天刚亮的时候。

赏析: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个人影响 12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他出生在巩县(今河南巩义市)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 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